分享

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参考论文

 新用户12318687 2020-12-08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在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剖析了学习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习认知、归因进行良性引导,教与学质量的良性转变等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建议,以期能够达到有效减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倦怠;大学生;信息技术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9-0127-03

●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量的激增、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化与便捷化带给高校“教”与“学”的不仅是在丰富信息资源支撑下的教学方式的良性转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思维的倦怠;更有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迷恋手机聊天、新闻浏览、微信及微博刷新、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正能量,减轻信息技术带来的负效应,改善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成为广大高校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关注点。

●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情况及原因,笔者选取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多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对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连榕老师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表》和《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两个量表均采用Liketer 5分量表预先设定五个等级的评分标准。其中《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表》设置了成就感低、行为不当、情绪低落三个维度;《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在设计中设置了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四个维度,两个量表的内容可以共同反映出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水平。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71份,问卷有效率为94.45%。笔者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其中《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表》的SPSS信度检验Cronbach a系数为0.863,分半信度为0.878;《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925,分半信度为0.826。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中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M/I tem值大于中间值(中间值3),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学习倦怠整体水平较高。从维度来看,“行为不当”的M/I tem值最高,“情绪低落”次之,且均高于中间值,“成就感低”因素相对较低。表2中专业承诺总体情况的M/I tem值略低于中间值(中间值3),说明大学生专业承诺的整体水平并不算太高,呈中下水平。其中“规范承诺”略高于中间值,“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均低于中间值。以上数据均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确实存在学习倦怠的诸多问题。

● 大学生倦怠现象及成因分析

1.内部因素

(1)自我效能感较弱

在面对较大就业压力或较困难的学习任务的时候,自我效能感较弱的学生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倾向,他们更容易产生畏惧、不自信心理,采取回避策略,从而导致学习行为的消极,更有甚者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令身心倍受煎熬。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有35.3%的学生在作答“我能胜任大学的课程”题目时选择“比较不符合”,只有17.6%的学生作答“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耐性还不够”题目中选择 “比较不符合”,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试学生对完成学业任务的自信心较低,在学习上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2)专业承诺水平较低

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喜爱所学专业并愿意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态度和意愿。从上页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专业承诺总体呈中下水平。问卷其他数据显示被试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兴趣并不高,如有47.1%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没意思,让我觉得心情压抑”。而且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持不乐观态度,在“我不转专业,主要是因为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好”题目作答中有35.3%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只有5.9%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

2.外部因素

(1)教师因素

首先,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新技术及资源“消化不良”,或是在内因上并未真正用心去研究如何将先进的技术、资源与课程进行最优化的整合,甚至有时只是机械的、形式化的使用,使技术资源在教学中形如鸡肋。其次,在个人意识方面,很多教师缺乏革故鼎新的意识和勇气,教学方式方法固守陈旧。学生对缺少新意的授课方式、内容枯燥的知识讲解难以维持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是影响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

(2)社会因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剧了负面消息的传播。例如,微信、微博中充斥着一些扭曲、错误的价值观,国内一些媒体的虚假、夸张报道,以及互联网上的一些诸如“读书无用论”等的错误理论等,都会对大学生有所影响,使学生对学习、学校、社会的认识出现偏差,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就业压力的现实也是影响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

● 利用信息化环境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倦怠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习认知、归因进行良性引导

传统意义中的面对面交流可能会受心理、环境、主观臆断等因素的限制而导致沟通效果不佳。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交流的效果,如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学习态度、思想状况的了解,也便于开展问卷调查、交流咨询等工作。又如,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建立电子学档,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记录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进行客观、动态、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悦纳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质量的良性转变

(1)师生关系——“各行其是”向“求同存异”转变

师生关系由“各行其是”向“求同存异”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师生间的交流增加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教师一方面可以主动、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如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与学生充分地展开情感、知识交流,接收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反馈,建立和谐的互动对话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专家系统RBL(基于资源的学习)平台等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角色。

(2)课堂教学——“独角戏式讲授”向“艺术化课堂”转变

课堂教学由“独角戏式讲授”向“艺术化课堂”转变。在教学中引入诸如悦趣化学习(DGBL数字游戏式学习,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融合数字游戏的创新教学方式)等新型信息化学习方式,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将教育游戏情境化,并融入课堂活动中,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条件,既可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又可锻炼游戏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起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增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的目的。

(3)学习评价——“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学习评价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教师不再依赖于考试成绩的评价,而是采取更多的新技术,如电子绩效评估系统(EPSS)、电子学档(ELP)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实时、定期的评价。教师既要自己转变评价观念,更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转变。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多给予一些正向评价,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参考论文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赵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专业承诺的中介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 26(7),85-87.

[3]谭彩霞,史海云.中学生的学习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50-54.

[4]陈婧.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求知倦怠”现象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0(06):59-62.

参考论文链接:http:///index.php?c=show&id=44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