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规律的思考

 苏格柏图 2020-12-08

(一)什么是规律?

一般认为,规律是指事物的本质或本质间的关系。什么是事物的本质?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从两个苹果、两个铅笔、两本书等事物里抽出共同特点,就得出“2”的概念。毛主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矛盾论》)列宁也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极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又说:“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用具,而是自然界的和人的规律性的表现。”因此我理解,规律就是指概念或概念间的关系或概念间关系的关系。

一门科学提出新规律,总是与提出新的概念或概念间的关系相联系的。比如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自由人联合体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指出了两个概念间的关系,从某个层面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毛泽东思想通过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最大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如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民兵、运动战、游击战等等,科学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客观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近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该书重新定义了许多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则是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二)规律的客观性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客观规律?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分开来讲。在自然界,绝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有客观规律,只有少数人否认有客观规律;在人类社会领域,结果反了过来,绝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客观规律,只有少数人认为有客观规律。在自然界,人们不仅能根据规律进行预测,而且还能把头脑中的设想、规划变为现实,这些都说明自然界是有客观规律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自然界的所谓规律都是意识的产物,没有什么客观性。我认为,这里关键要区分开两样东西,一种是表达规律的数学符号、物理学符号和其它的人造符号,这些符号确实是人创造的,但是这些符号和符号间的关系所对应的规律则是客观的。人脑所创造的这些符号为什么能近似地反映客观规律?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事情,我们对此还知之甚少。规律的客观性,意思是说规律是外在于意识、外在于人的,人和意识对规律既不能增一分,也不能减一分。

规律的客观性,可比于“理”的客观性。理学家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无论现实世界中有没有它的具体实例,也不在于人是否知道它们,但是人们可以根据“理”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它所对应的事物。

但是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规律的客观性不断受到挑战,就是说意识不再外在于规律,而是规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该说这也是符合辩证法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社会历史发展存在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有两个,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球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国与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全球化发展趋势是不可改变的;还有就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避免的。二是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三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是多种力量的合力,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阶级集团的力量,这使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了客观性。恩格斯说:“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是直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某个特定的局限的社会内来创造这个历史。他们的意志是相互交错的,因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表明看是一堆偶然性,然而无数偶然性的总和构成必然性。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很多时候表现为统计规律,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四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人们的生产关系。从眼前或短时期看,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即好的社会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坏的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但是,把眼光放很远,从长期社会历史发展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石器决定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铜器、铁器决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大机器时代决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智能化、网络化必将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这可能就是未来共产主义制度。五是社会历史发展顺序不能颠倒。有学者研究指出:从工具来说,早期人类文化尽管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发展,但在工具的材质上都经历了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的发展序列。而且这个序列不能是相错或相反。在社会组织或文明形态上,也都大体经历由采集~漁猎~畜牧~农作~工业等阶段。这种有规律、从属于某种普遍规范的社会历史现象,在不同时地的不同社会中,总是不断地、重复地出现,说明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规律又具有客观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借用物理学“光”的概念来说明历史的规律性和客观性。他们指出,人类社会从来就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这个规律如同“光”一样,司空见惯,容易被忽略,需要去发现,谁发现了,谁就掌握了真理。

毛主席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客观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它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从此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比较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有规律。毛主席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有规律,大体上说是长征以后。在这以前,毛主席很少用到规律这个概念,偶尔讲到规律的意思也是用“特点”来表达。在这以后,他使用规律这个概念的频率明显高很多。比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第一节的标题就是“战争规律是如何发展的”。文章劈头就说:“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连续用了三个规律,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大跃进”、“共产风”的沉痛教训使毛主席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有客观规律。“大跃进”,主要就是几个大办,大办县社工业、大办水利、大办食堂、大办养猪场等。“共产风”,主要表现是“一平、二调、三收款”等。这些做法,加上自然灾害,使当时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不少地方发生饿死人的现象。这个惨痛的教训使毛主席和党中央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有客观规律,不照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受到惩罚。毛主席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又说:“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待续)

关于规律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