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罕见的定窑白釉黑彩

 9tx22v工人 2020-12-08

定风波 赞白定黑彩器

本草初唐已注明,偶然鼻衄定尘平。

可叹世人无遐想。倔强。世评定器晚于邢。

唐白点玄均偶作。奇货。宋时工匠试新赓。

浩瀚史书无记载。无奈。精稀孤品几人清。

定窑大家并不陌生,都知道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烧造著名的白瓷,有宋代太平老人“定窑天下第一”之称,引领了北方诸多窑口的效仿,在北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定窑系”,甚至江南瓷都景德镇也受到了波及,所谓的“南定”就是北宋灭亡时期,很多窑工为了生存逃亡南方,定窑窑工们逃到景德镇把定窑先进的烧造工艺、技术带到了饶州府,覆烧法、印花法成就了景德镇的“南定”。

北宋定窑白釉刻缠枝花黑彩玉壶春瓶

书归正传,我们知道定窑白釉刻、印花作品,也知道“黑定”的珍贵,“红定”、“绿定”的罕见,“黑定”在整个定窑产品中所占比例极少,估计不足千分之一?而且目前能见到的除了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藏品外,基本都是残器,据不完全统计只有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一件、欧洲私人藏六件、日本博物馆藏一件,大部分是盏,这些盏多是有窑变或点彩的,波士顿美术馆的残器,以及北京私人藏两件(残器)等,都是屈指可数的不多几件,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还有一个品种更为罕见的是定窑白釉黑彩,“黑定”已经是极为珍贵了,一般人基本上见不到的,更别说上手了,而定窑白釉黑彩要比“黑定”更为稀罕,这个品种估计不是正式生产的,而是窑工有意识、尝试性即兴之作,属于“创作”作品,据目前不完全统计仅有三件存世,当然还有可能还有些不确定的?其一就是晚唐定窑攀龙提梁式皮囊壶,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第75页,其造型与1965年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社出土的辽代绿釉攀龙提梁壶比较接近,现藏赤峰博物馆。点彩工艺早在东晋时期的青瓷上就已经出现,东晋永和七年(351)出土的青釉点彩鸡首壶,见《浙江纪年瓷》图136号。这件唐代定窑白釉点黑彩攀龙提梁式皮囊壶的黑彩实际上很可能是窑工有意识地点撒几点黑釉,形成黑白对比的强烈反差,更具有感染力。

图1:晚唐定窑龙柄提梁式皮囊壶

再有一种就是在图案部分加黑彩,这件唐代定窑白釉黑彩绳纹四足水盂就是一个代表作,这种四足水盂常见于唐代越窑青瓷,比如宁波博物馆藏义和路码头出土唐代越窑四足水盂,以及大英博物馆藏唐代定窑白釉绳纹四足水盂,大英博物馆的这件底部还刻有“建中年造”(780-784)四字年款,也是目前定窑最早的带记年款的器物,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第29页,四足印绳纹都是比较典型的唐代风格,到宋代以后基本上不流行这种纹饰和四足的水盂了,以圈足代替了四足。

图2:唐代定窑白釉黑彩绳纹四足水盂

我们不妨再仔细看看这件唐代定窑白釉黑彩四足绳纹水盂的质量,其白釉细腻滋滑、白中微微泛青,这就是唐代定窑白釉的特点,由于是使用柴木烧造,所以白中泛青,晚唐开始也出现了白釉泛黄的作品,也就是说晚唐定窑已经开始尝试性使用煤做原料烧造,但是只是尝试性,尚没有完全普及,到北宋初年,也就是十世纪中期左右,煤窑产品在定窑生产中基本上取代了柴窑产品,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定窑白釉“象牙白”,黑釉点洒在光滑泛青的白釉上十分艳丽,薄处呈浅褐色,浓处泛纯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具感染力。

图3:唐代定窑白釉黑彩绳纹四足水盂局部

到了北宋时期仍然也有窑工想尝试着创作新奇的产品,这件北宋定窑白釉刻花玉壶春瓶就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传世作品,原本生产白釉刻花的玉壶春瓶,这位老兄却别出心裁的想尝试着添加上黑彩,有点近似磁州窑剔花效果的作品,在缠枝花卉轮廓外填入黑釉(黑彩)以示剔花的地,很可惜这件白釉刻花玉壶春瓶应该是已经制作完毕的作品,没有预留出空间,再添加上黑彩有些不太协调,因为剔花图案是在构图时就应该流出了底子,而这件是在制作完毕的(未入炉烧造前)器物上“附加上黑彩”,由于没有事先预留底子,所以在填黑彩时有些尴尬,尽管这样,也不愧为一种新产品的试制,尽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估计就不再制做了),但是它却成为了北宋定窑白釉黑彩的一件不可多得的罕见孤品。

图4:北宋定窑白釉刻缠枝花黑彩玉壶春瓶

由于黑彩是在施过白釉上添加的黑釉,所以在白釉光滑的釉表不太容易使黑釉涂抹均匀,形成了黑彩的不均匀现象,又由于定窑是高温下烧造,白釉上面点洒容易自燃形成黑彩,而想要平涂均匀却是有些不易,可能在高温下釉的流动,使得黑彩有些带有荤散出去的味道,也就是带点洇散。

图5:北宋定窑白釉刻缠枝花黑彩玉壶春瓶局部

我们可以看到在细腻光滑的白釉上黑釉的不均匀,在则视光线下看黑彩带有五光十色的彩光,那是岁月赋予的袈裟,在白釉上很难找到这种光,但是在黑釉器上侧视就容易找到这种岁月的痕迹。白釉相对来讲是比较难鉴别的,因为现代白釉也制作的相当的好,对没有经验的人是看不出差别的。下面顺便讲讲如何鉴别定窑的几点参考。

图6:北宋定窑白釉刻缠枝花黑彩玉壶春瓶局部

这种稀奇古怪的器物一般也要防止是后人“臆造”的可能性,首先我们看看这定窑白釉的釉面很自然、细腻、滋润、光滑,有饱经风霜的自然氧化和岁月的洗礼,即光润滋滑,又莹莹质腻,光而不耀,彰而不显。再观察圈足的旋削处理细节,稍早期点釉面光滑,稍晚点釉面表面就不那么光滑了,我们知道定窑瓷器的“磁化程度”很高,是真正意义上“瓷器”,胎骨坚薄、釉面细腻呈牙白色是北宋定窑的特点,我们看看这件圈足的旋削工艺,我们标出几处红色剪头,那些旋削痕历经千年还没有被磨掉,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坚硬的胎骨,在很多定窑器物的圈足上都很容易找到,尤其年代早些的,当然这是自然状态下!再看看蓝色箭头,蓝色箭头所标注的是在胎骨中含有的大小不等的“气孔”,我们常说如果碰到完整器就没有办法看到胎骨了,完整器怎么能看到胎骨里的“气孔”呢?不是只有在残片的断面才可以看到,但不尽然,有些时候在圈足足背上也会发现,那要看你观察的是否细致?胎骨里有大小不等的“气孔”说明了什么?很显然它告诉你了它的年代。

图7:北宋定窑白釉刻缠枝花黑彩玉壶春瓶圈足

我们再来看看第8 图,北宋定窑白釉刻缠枝花黑彩玉壶春瓶圈足局部,红箭头标出的就是历经千载磨损掉的“旋削痕”,尽管已被磨损掉了,但是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到那硬朗的 胎骨痕迹的影子,在一件器物圈足正常情况下磨损是不一样的,有些痕迹非常明显,有些却隐晦一些。蓝色箭头标的什么?很多人说定窑圈足有“粘砂”就对,没有“粘砂”就不对,但是这只是一个笼统概念,有些咋看确实没有“粘砂”,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这蓝色标的细小“粘砂”,它不是粘在圈足的内侧釉边,而是垫在圈足足背上了,而且是压在足背而被胎骨“吃”进去了,这就是原始状态,不太注意的话就看不到,这就是古代烧造上的细小蛛丝马迹,“粘砂”不一定非是同一种形式,作伪者也会照着去做,但是自然的“粘砂”是不经意留下的痕迹,可能在器物底上、圈足内侧、足背等等,要细心观察方得要领。

图8:北宋定窑白釉刻缠枝花黑彩玉壶春瓶圈足局部

定窑白釉黑彩器物极为罕见,自唐代出现以来,真是“寥若晨星”,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包括很多专业的也不一定知道有这个品种,由于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所以没有人知道,近年来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使很多过去埋没了千年的珍惜品种忽然面世,也会有很多人接受不了,视为“臆造”,但是如果我们一分为二地认真考量器物的各个细小部位特征,大部分的器物还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尤其一些珍惜品种更要思索再三,机会只给准备好的有缘人,如果你可以与器物对话,它就会陪伴你一段相互对话的幸福时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感哦,天时、地利、人合,也正是宋代提倡的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理学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