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婚冷静期真的来了:比起“冷静”,“修复”更重要

 新用户75257441 2020-12-08
作者:雪沫 编辑:贾方方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好的婚姻并非没有问题,而是善于解决问题,携手终老。“离婚冷静期”来临在即,抱怨徒劳,不妨且行且修复。

——小婚家

 

最近,网上最火的话题非“离婚冷静期”莫属。

“离婚冷静期2021年正式实行!”“离婚冷静期到底有没有必要?”“离婚冷静期,一方不同意离婚,怎么办?”

每一个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词条都迅速引发热议。

这一次,我们不再是吃瓜群众,而是当事人。从恐慌到质疑再到探讨假如一方不同意怎么办,这不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更体现了大家的核心诉求:

在离婚冷静期下,我们还拥有婚姻自由吗?又该如何保证婚姻幸福?

01

离婚冷静期,是最后一脚“踩刹车”吗?

关于“离婚冷静期”,一直有两种声音。

赞成者认为,当离婚率持续升高,“冷静期”是给彼此一个最后的缓冲期。而且,这项规则仅适用于协议离婚,针对的是冲动型离婚。假如遇见家暴等极端事件,可以选择诉讼离婚。

反对者认为,即便是冲动离婚,也可以复婚。以极少数人的婚姻问题强迫多数人为此买单,在失败的婚姻中被迫延长痛苦,是增加人为冲突,甚至有可能威胁人身及财产安全。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不怪大家反应过激,实在是有太多前车之鉴。

不久前,四川姑娘拉姆遭前夫泼油纵火、不治离世的新闻让人义愤填膺。她与前夫离过两次婚,第一次离婚后,被对方以孩子的生命安全威胁被迫复婚。

可复婚后两个人的感情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依然过得很不幸福。无奈之下,她起诉离婚。诉讼需要时间,在等待判决的日子里,她到处躲避,谁成想婚终于离了,三个月后还是惨遭毒手。

这让很多人心怀恐惧。谁也不知前一秒满脸堆笑的伴侣,背后是不是披着人皮的狼。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纵使极端事件发生概率小,可百分之一的可能性落在自己头上,都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每一个人结婚都不是奔着离婚去的。然而,伴随婚姻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恰恰是离婚自由让人不再害怕结婚。但到底是因噎废食,将“冷静期”视为“利刃”,还是聪明应对,让其成为“刹车”,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上,而筹码则是婚姻状态。

经营婚姻就像驾驶汽车,假如婚姻行驶过程是匀速的,给彼此一个机会去商量向左还是向右,及时“刹车”很可能皆大欢喜。假如是疾速的,当婚姻里的违章过多,骤然“踩刹车”就会头破血流。

02

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冷静多久都没用

除了家暴,出轨等涉及底线的恶劣事件,也让不少人质疑,离婚冷静期到底有没有必要?

都说离婚冷静期是为了抑制冲动型离婚,可冲动该如何界定?

在人们的认知中,冲动型离婚是当事人太过任性,遇到一点小事就与对方一拍两散。当遇到某个契机,头脑一发热,一方脱口而出“离婚”二字,另一方在被抛弃的感受中恼羞成怒,最后演变成一场“谁不离婚谁怂”的闹剧。

诚然,很多人在离婚后,会陷入“要是”的困境:要是我不那么冲动就好了,要是TA不那么气人就好了,要是我们冷静冷静就好了……

不过,很多时候,看起来冲动的离婚,其实都是蓄谋已久。

最近,一档韩国综艺《我们离婚了》刷新收视率新高。在综艺中,节目组邀请几对离异夫妻共度3-4天的同居生活,以反思失败的婚姻。

第一对嘉宾是老一辈影帝李英河和当年的当红女星鲜于银淑。二人结婚26年,离婚13年,离婚后从未单独相处过。当银淑饱含深情地说出“不觉得时间可惜吗?”很多人潸然泪下。

二人曾是“模范夫妻”,离婚源于银淑“被包养”的误会,大家都以为当初说清楚也许结局不一样,银淑亦为此备受折磨。

可节目中,当银淑一再抛出“橄榄枝”,李英河要么沉默以对,要么转移话题。透过银淑的落寞,映射出的或许正是二人离婚前的景象。

此去经年,本以为会上演“我们复婚了”,谁成想竟是“离婚离对了”。真正让他们感情破裂的,并非一时的误会,而是一贯的感情不流通和情感忽视。

有一句话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很多时候,所谓误会、小事,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冲动背后往往隐藏着婚姻里的顽疾。冷静过后是另一种结局还是电影回放,全看核心问题是否解决。

假如核心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冷静多久都是悲剧再现,反之亦然。而不懂得经营婚姻,不肯反思不足,就算再婚,大概率也是不幸的复制。

03

比冷静更有用的,是彼此具有“修复力”

根据华盛顿医科大学给人一生受到的压力顺位,第一是配偶死亡,第二是离婚,第七是结婚,第九是和解。

前十中,有4个都与婚姻有关。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婚姻状况决定了TA的幸福指数。除了配偶死亡,离婚要承受的压力最多。无论是协议还是诉讼离婚,都会伤筋动骨,甚至精神崩溃。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清楚,婚姻的终极目的是幸福。尽管“离婚冷静期”备受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为了幸福的初衷是好的。

只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幸福是自己的,与其到了“冷静期”再去被迫冷静,不如在婚姻中,培养彼此的“修复力”。

要知道,每一桩婚姻都是两个价值观的结合,再美满的婚姻也会有分歧,甚至产生裂痕,及时修复,才不会让问题腐烂。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修复力去抵御婚姻里的不可抗力呢?

  • 坏的修复“自嗨”,好的修复“共情”。

享誉世界的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教授称,婚姻离不开感情修复尝试。而好的婚姻与坏的婚姻最大的区别之处,不在于修复尝试技能是否更高超,而在于彼此能否理解对方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积极反馈

比方说李英河和银淑,就明显缺乏反馈,看起来更像是女方一个人在“自嗨”。假如当女方倾诉时,男方能正面回应,满足对方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情感需求,在“共情”中积蓄安全感与满足感。或许在误会来临时,就会多些信任与包容。

  • 错的修复“无为”,对的修复“作为”。

总有人将袒露内心视为软弱,拒绝沟通,期待问题自动消失。更有甚者,将冷静转变为冷暴力,迫使对方在无形的压力中做出妥协让步。殊不知,不作为的修复是无用功。

根据戈特曼教授长期研究,婚姻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冲突都是永久性的,这个比例高达69%。很多时候,我们在为同一件事争吵。比方说,一方嫌弃另一方做事拖拉,做饭慢了吵、起床晚了吵……吵后又陷入冷战,看谁先妥协,可性格偏差,冷战无益。

而愿意接受伴侣的影响,解决可解决的问题,妥协可妥协的问题,才是积极作为。

好的婚姻并非没有问题,而是善于解决问题携手终老。离婚冷静期来临在即,抱怨徒劳,不妨且行且修复。

裂痕照进来的地方,都有光。以相爱做原料去施展修复力,共同解锁婚姻里的情感难题。爱,方会复原。

【退出家长群,你认为有必要吗?】

作者:雪沫,自由独立女性,喜欢用文字温暖心灵。人潮如海,水北山南,愿我们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编辑、排版:王云峰

审核:李津

投稿微信:810739902@qq.com

转载及商务微信:jiaodanhong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