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得之见】为啥会出现“差不多”干部?这篇文章带你分析

 lijd2016 2020-12-08

在“差不多”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得过且过的“油条思维”、拖拖沓沓的懒散作风、消极应付的干事态度。这种“差不多”干部是怎么形成的?成因有多方面。

一般认为,“差不多”干部源于缺乏激情,奋斗的引擎马力减弱。这是基于动力传导机制的分析。有的干部认为已到天花板,没多少上升空间,于是感觉无所谓,不妨混日子,“苦过,乐过,红火过,现在出点力足够,该年轻人上了”,老资格摆起,悠哉乐哉。有的干部觉得自己打拼多年,却不见明显进步,便灰心丧气,感觉“骑个马儿跑中游,谁也开不了我”。有的干部觉得待遇低,比起经商的亲朋好友,心里不平衡,认为犯不着累死累活干工作。个别干部以前吃点、拿点、收点搞习惯了,觉得“干活就要得实惠”,现在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严,不敢伸手也难以得手,眼看好处没了,工作也就“差不多”得了,不争先也不创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干部奉行“分寸哲学”,精于所谓的谋略盘算。有的错误地认为,干得越多就可能错得越多,搞不好还会被问责,可是不干又有点说不过去,“那就适当干一点,起码可以标榜对得起领的那份薪水”。有的注重“评估”做事的价值和风险,对于利弊风险“掂量又掂量,权衡又权衡”。对风险大、易担责,或领导没怎么关注的,能绕则绕,实在甩不脱就降格以求,过得去就行;对易出成绩的,备受上级关注的,就积极干。有的干部担心遭嫉妒、被“穿小鞋”,于是策略性地保留一些缺陷,以随大流的姿态明哲保身。如此这般,不谋事,只谋人。

此外,能力水准的原因也不可忽视。有的干部确实用了心、费了劲,但与时俱进的能力较差,时移世易却还固守老一套,遇事便想着皆循旧例,效果自然一般。还有的缺乏精准思维、进取意识弱,满足于“我只有这水平”“我尽力了”,甚至以能力不行作挡箭牌。“差不多”干部多了,整个工作就会“差很多”。

追根溯源,“差不多”干部身上的庸懒散之气源于党性观念薄弱、宗旨意识淡漠、责任担当缺失。共产党员是先锋队成员,本应在各方面自觉带头,发挥表率作用。但一些党员干部党性锤炼不够,意志不坚定,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庸碌无为却浑然不觉,遇到困难更是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面前低头认输。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能停留在愿望和想法,而是要落实到一桩桩、一件件具体工作之中。倘若心中没有装着群众,看不到平凡琐碎的工作承载着群众的期盼和诉求,就很容易厌倦懈怠,马马虎虎只求交差。做好任何一份工作,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至关重要。为民造福、为民谋利,是崇高的事业,如果仅仅当成一份拿工资的职业甚至是副业,责任担当必然大打折扣,遇到问题只能“差不多”。

当然,“差不多”干部的出现,还应看到考核评价机制不尽科学合理等因素。有的地方、单位用人导向出现偏差,不是把工作绩效作为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不搞任人唯贤,而是掺杂了各种各样的潜规则。这样的事情多几回,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很容易打击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使一些人甘于沦为“差不多”干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