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实执政为民理念要强化三个意识

 pingfan2013 2013-04-27
落实执政为民理念要强化三个意识

  来华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党员干部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着重强化三种意识,切实转变作风,努力提高执政能力水平。

  一、强化“行为、形象和形成”意识,树牢执政为民的理念

  人的内心世界告诉我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就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和公众形象。

  “行为”意识。当前,要正视和解决党员干部“行为”意识中存在的三种危险状态,引导党员干部奋发进取、积极作为,共同谋事、干事、成事。一是僵化、守旧。不少同志思想僵化,行为守旧,法盲不多,但法痴不少,不是以事业的发展、以最少的工作成本换取最大的社会利益来衡量工作,也不是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标准来决定取舍。二是麻木、苦熬。个别干部职工就是在混、在等。认为发展的事、服务的事、老百姓的事都与自己没多大关系,既不害民,也不便民,更不去思考富民,整天昏庸懒散熬日子。三是混闹、贪利。少数人整天东吵西闹,自己干不来,也让别人干不好。更有甚者,逐利贪腐,手伸得长,只有利益驱使,不讲党性原则。

  “形象”意识。在老百姓心目中,我们的形象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人民公仆形象,干事创业、健全高大,这类人能得到大家认可。第二类是绿林好汉形象,注重个人的小团体、小利益,这类人热衷于搞小圈子,思想狭隘,难成大事。第三类是卑微小人形象,群众当面恭维你,出门就骂娘。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要牢记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的“六民”宗旨,做到作风过硬,办事公开,以心正求身正,以廉心换民心,树立勤政清廉的公仆形象。

  “形成”意识。一些干部行为不端、形象不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就是自身素质不高,自毁、自傲、自弃。自毁,就是没把自己的岗位当一回事,自毁形象,自毁事业,自毁家庭,甚至自毁亲戚朋友。自傲,就是好高骛远,觉得自己经天纬地,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干,总喜欢用放大镜来找别人的问题。自弃,就是自我抛弃,自认为看透了人生,悟出了人性,因为对自身的追求和努力方向不明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活得糊涂。对干部要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强化组织引导和组织监督,真正营造出干部不愿懈怠、不能懈怠、不敢懈怠的环境。

  二、强化“在岗、在干和在行”意识,提高执政的能力水平

  每一个单位都按照职能要求确定了编制,设置了相应的岗位,这些岗位是为民服务的平台,担负着相应的责任。所以,在岗就必须在干,在干还必须在行。

  “在岗”意识。在岗主要体现在守岗、爱岗、敬岗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岗。要珍惜工作机会,坚守工作岗位;尽心尽力服务,认真履行职责;公道正派处事,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不失位、不缺位、不越位。二是要爱岗。能否在每个岗位上留下印迹,做出成绩,首先要热爱这个岗位,珍惜这个岗位,把工作岗位当做一生的事业来追求。政声总在人去后,千秋功过后人评,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三是要敬岗。希腊有句谚语:上帝要让一个人灭亡,首先是让他疯狂。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就会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要敬畏百姓,敬畏组织,敬畏法律,才能做到真心为民办事、自觉公正办事、严格依法办事。

  “在干”意识。干事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干部不干事可能就会坏事,社会就会出事,老百姓就会闹事。所以干部必须在岗位上积极想事,认真干事,不能做庙里的菩萨、墙上的画像。干事可以用三个标准来衡量:一是服务质量要优中更优。要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告诉群众该怎么办,引导他们依法办,让群众少走弯路,不走冤枉路。二是工作效能要高中更高。能当场办的事就当场办,能承诺办的事就承诺办,能创造条件办的事就创造条件办,不能回避,不能刁难,不能推诿。三是社会评价要好中更好。百姓的口碑要靠平时积累,干部的形象要靠真抓实干,每天做了什么事,哪些该做的事没做,哪些不该做的事做了,公道在人心,百姓有评说,社会有评价。

  “在行”意识。党员干部对工作要内行,要把自己行业的规律找出来,把自己行业的最高标准找出来,要做到谋划先人一步、办法胜人一筹、节奏快人一拍。一是谋划要先人一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以创新的思维来谋划,以市场的机制来推进,以愚公的精神来落实。二是办法要胜人一筹。干部的本职就是解决问题,只要思想解放、思路清晰,积极主动想问题,就能找到胜人一筹的办法。三是节奏要快人一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要善于推动、整体联动、示范带动、抢抓先机,赢得主动。干部要示范干,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

  三、强化“履责、尽责和追责”意识,落实从政的根本要求

  权力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是有所作为的内在要求。作为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承担者,既要履责、尽责,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追责。

  履责“意识”。就是要明确责任,担当责任,落实责任。一是要明确责任。明确责任的主体,明确担负的任务,每天用责任来约束自己、反思自己、检查自己。二是要担当责任。鸿忠书记强调:“能力担当的缺位是最大的贪腐。”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敢于担责,迎难而上,要有一种“舍我其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并经常自我警醒。三是要落实责任。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我们不可能都像伟人那样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像凡人一样生活,像伟人一样思考,善于积小胜为大胜。累石成山,积木成舟,把一件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尽责”意识。思路决定出路,如何尽责?一是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无悔的事业追求。要以干就干一流的目标要求,干好每一项工作,搞好每一次服务,抓好每一次落实;假如每个月只完成工作任务的90%,七个月以后,就只能完成总任务的56%,这是个惊人的递减过程。二是要有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开拓创新是一种工作水平,也是一种时代要求,是个人胆识和魄力的集中表现。要从困境中找到出路,从困难中找出办法,从不能中找出可能。三是要有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推行“一线工作法”,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落实“长”字带头,要有一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领导风范,以作为求地位,以绩效赢口碑。

  “追责”意识。责任制是抓落实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没有责任追究制,责任制就形同虚设。要确保责任制落实,必须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实现有效追责。一是落实问责主体。要加强党内问责,同时要加强人大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问责,提升问责的民主参与度和问责行为的公开度,最终实现问责效应的最大化。二是界定问责范围。在注重有错问责的同时,更要注重无为问责,对那些所犯错误不大、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又够不上纪律处分的,通过问责及时整改纠正,把问责制真正全面的贯穿于决策执行全过程,贯穿于纪律作风各方面,促进问责工作常态化。三是公正问责追责。对损害形象、扰乱环境、错失机遇的典型案件,该处分的要及时处分,该追责的要严格追责,该免职的要就地免职,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作者系通城县委副书记、县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