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荐】打通自身的闭环——《被讨厌的勇气》精华分享

 妖精出动 2020-12-08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冯雪松【好书推荐】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全篇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主要介绍了关于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社会文化和自我奋斗对个人的影响,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岸见一郎,日本哲学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古贺史健,日本自由作家。

这是一本一位牛人解读另一位牛人的书。

第一位牛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他是日本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岸见一郎30岁那年,遇到了另一位牛人的学说——阿德勒心理学,从此以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了有关阿德勒思想的研究中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介绍的就是岸见一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成果。

在这本书里,岸见一郎还采用了像是《论语》《理想国》等哲学经典的形式——对话体。书中全篇都是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间的对话,青年提问,哲人回答问题。岸见一郎之所以用这样的形式表现阿德勒的思想,一个是因为这样的形式轻松易懂,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想告诉我们,阿德勒的思想,不仅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畴,他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这本书在讨论的,更多是哲学层面的问题。

其实人人都有自卑感。但是,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坏事。为什么呢?阿德勒说,我们人类,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于是人人都会追求优越,人人都渴望进步。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站立,是在追求优越性;他们学会语言,与其他人沟通,是追求优越性;人类历史上科学不断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自卑感”是人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动力源。自卑感让人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进步。但你肯定能想到,生活中我们也见很多人,他们因为自卑变得特别消极。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想让他们改变比什么都难。这又是怎么回事?阿德勒说,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叫“自卑感”了,应该叫“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指的是,有些人会把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来使用。就像是“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对象”,或者“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这样的想法。这种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结论,就已经超过了自卑感的范畴,是一种自卑情结。而且,阿德勒特别强调,这种自卑情结,还是你自己的选择。

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除了自卑情结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叫做“优越情结”。就是到处跟人比,充分地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别人的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事事总想压别人一头。你说这样的人快乐吗?当然不。只要他觉得有人超过了自己,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夺回优越感。

任何人,只要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就都会感到烦恼。所以阿德勒说:“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要想消除烦恼,恐怕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三大人生课题,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乍一听,你可能会说,这三大课题,都离不开我们这个复杂的社会网络。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想要处理好这大三课题,就要花大量的心思在别人身上,尽力维护好这个我们身边的关系网呢?当然不是。阿德勒说,处理好这大三课题,不靠别人,还是靠自己。阿德勒想帮我们从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自尊体系。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我们都知道,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然就喜欢得到认可,没有人喜欢被人指责、被人讨厌的感觉。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追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说,正是对别人认可的追求,扼杀了你的自由。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别人讨厌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种状态。阿德勒是想告诉我们,“被讨厌”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

想要行使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不被别人接受。换句话说,“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

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可以是“低级的幸福”,也可以是“高级的幸福”。

低级的幸福,是在人际关系中比较得来的。比如上学的时候,你的考试成绩比班上其他人都好,回回得第一,你感到很幸福;工作的时候,你的收入比同龄人都高,你感到很幸福;有了孩子之后,你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更优秀,你依然会感到很幸福。但是,阿德勒说,这种幸福,只能算是一种低级的幸福。你的幸福,必须建立在别人的某种不幸福上。

而高级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感觉”。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关键一点。作者岸见一郎说,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阿德勒心理学。那什么才是“共同体感觉”呢?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持续的贡献感。

家庭、学校、单位,都可以是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单位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但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有些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有了精神。因为他们不再被需要,这就是突然失去了那种在共同体中的“贡献感”,他们感到不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