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荐】人类与大工业的相爱相杀——《巨兽》精华分享

 妖精出动 2020-12-08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冯雪松【好书推荐】


《巨兽》这本书,就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它带我们穿越三个世纪的时光,为我们从头讲述人类与“工厂巨兽”朝夕相处、相爱相杀的故事。同时,这又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通过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为我们还原出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书中光是注释和索引,加起来就有100多页,作者下的功夫之深,可见一斑。本书作者乔舒亚·弗里曼,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本书研究的主角,是诞生于18世纪的一种巨型怪兽。它好像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它的体型比哥斯拉还要庞大,喷着浓烟、发出巨响、彻夜不眠,让第一次见到它的人不寒而栗。这头巨兽就是——巨型工厂。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形态的工厂,是英格兰德比市的一家丝绸厂。它的厂房有5层楼高,有一个7米高的巨大水车,带动厂房内的机器日夜不停地高速运转。当时,《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参观了这家工厂,惊叹不已。他激动地写到:这台机器“包含了26586个轮子和97746个零件。水车每转动一圈,就能织出73726码的丝线。这个水车每分钟能转动3圈,所以,一天一夜就能织出318504960码的丝线。”对笛福来说,这就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它象征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因为工业革命发明了大机器,而大机器就只能在大工厂里运转。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你会发现,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说到英国工业革命,我们会马上联想起煤炭、蒸汽机、铁路。但其实,工业革命一开始并没有这么轰轰烈烈,它是由一系列看起来并不炫酷的发明引爆的。比如,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学过的“飞梭”和“珍妮纺纱机”,都是构造非常简单的木质机械,发明这些机器的人也是普通工匠,并不是受过科学训练的专业人士。

大型工厂最早的一批工人,不是五大三粗、满身臭汗的壮年男人,而是妇女和儿童。早期的大型工厂基本上是棉纺织厂,操作纺织机不需要太大的力量,也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工艺,而只需要灵巧的手指和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迅速发现断了的线头并立马接上。所以,工厂主都不愿意雇佣又贵又不好管理的壮年男性工匠,而喜欢用妇女和儿童作为劳动力。

当第一批工厂巨兽出现在英国时,在最初的新奇过后,人们普遍相信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场灾难,而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进步。有人说,“在英国,棉纺厂这个词,本身就是苦难、疾病、贫穷、肮脏、挥霍和罪恶的同义词。”那么,工厂要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极度负面的意向,成为进步与光明的象征呢?

1840年代之前,美国没有发现大型煤矿,从国外进口煤炭又非常贵,不划算。所以,虽然当时蒸汽机已经在英国工厂全面普及了,但大部分的美国工厂,仍然使用水力作为动力来源。比如洛厄尔,这个城市本身就建在一个巨大的瀑布边上,瀑布提供的动力足够几十家工厂同时开工。这样一来,洛厄尔当然就不会像英国工业重镇那样,到处是滚滚浓烟和漫天煤灰。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地广人稀,劳动力非常短缺。一开始,美国棉纺厂也招募童工,但是孩子根本不够用。洛厄尔的创举就在于,它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劳动力来源,就是那些已经从学校毕业,但尚未结婚生子的农村姑娘。

这些姑娘家境并不贫困,通常是农场主或者乡村工匠的女儿。她们受过良好教育,吃苦耐劳,干活勤快。出来打工的目的,一是想去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二是想通过自己挣钱,体现女性的独立自主。一般在工作几年之后,她们就会结婚生子,回归家庭。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这里有大型工厂,却没有作为一个群体的无产阶级。遇到裁员、减薪或者工作不愉快,姑娘们可以随时回家,不会流落街头,也不会积聚起来成为社会不满的力量。同时,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农村姑娘前来打工,洛厄尔精心设计它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完全扭转了人们对大型工厂的印象。

美国建国之后,南方州和北方州的政治精英,对未来美国的愿景完全不同。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北方精英,主张学习英国的工业强国之路。但是,以杰斐逊为代表的南方精英,看到了工业化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巨大撕裂,觉得工业化不符合自由平等的共和理想,认为美国就应该走南方的大农场模式,以农业立国。

洛厄尔的出现,给了北方工业党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工业化是可以和自由平等的共和理想并存的。洛厄尔证明了工业化的进步力量,让美国人坚定了工业立国的信心。同时,洛厄尔也让人们相信,作为“新世界”的美国,确实与作为“旧世界”的欧洲完全不同,这片土地有一个全新的开端和无限的可能。

1840年代之后,美国在宾夕法尼亚东部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无烟煤,煤炭价格迅速下跌,蒸汽动力很快普及开来,以煤为热源的钢铁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以洛厄尔为代表的田园牧歌般的纺织工厂,逐渐成为了过去式;而代表“铁与火”的大型钢铁厂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现代工业化的象征。当时整个美国社会,都为钢铁机械所象征的力量和进步所振奋。

其实,不只是美国,欧洲也逐渐摆脱了最初对工业化的负面评价,纷纷以博览会的方式,来展示他们在机器工业时代的辉煌成就。比如,在费城博览会之前的1851年,伦敦就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会馆就是著名的“水晶宫”,它本身就是一个现代工业的奇迹,整个建筑由钢铁框架和玻璃组装而成。费城博览会之后的1889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也举办了国际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标志物就更有名了,它就是由18000多个锻铁构件组成、高312米的埃菲尔铁塔。可以说,埃菲尔铁塔最能代表当时西方社会的一种“钢铁崇拜”。

到19世纪末,美国钢铁工业高速增长,钢铁产量一举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美国钢铁工业的劳资关系远没有纺织工业那么和谐,这里是美国工人运动的前线阵地。进入20世纪,一种比传统钢铁厂更大的工厂巨兽出现了,这就是汽车工厂。1924年,福特汽车旗下一家最大的工厂,工人数量就达到了42000人。

福特率先把生产流水线引入了工厂,极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但你也许不知道的是,福特还有一项重要创举,就是为了解决工人流动与罢工问题,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工厂管理办法。这种工厂管理模式被称为“福特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大工厂中非常流行。这些工厂大幅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建立起一套我们现在很熟悉的福利体系,比如,修建自助餐厅、图书馆、娱乐设施,为工人提供医疗服务、养老金、保险,等等。同时,工厂也对工人的生活进行家长式管理。

有人认为,福特主义只是一种伪善的道德教化;也有人认为,福特主义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工人的福利和教育水平,创造了一种代表进步力量的“全新的工作”和“全新的人”。然而,无论人们怎么评价,实行福特主义的巨型工厂,实际上是“工厂巨兽”这个新物种在西方最后的辉煌。

巨型工厂让人类获得了空前强大的能力,但是,人类在用这种能力来大规模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制造出了更大规模的问题。如果把“巨兽”看成是普遍意义上的科技力量,那么,每当这只巨兽带来麻烦时,人类总是能够召唤出一只更强大的巨兽,来解决当下的麻烦。但问题是,这种方法是否永远行得通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