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罗启培【七律】笛史简略/竹笛史/笛箫史/笛箫制作/制笛师/罗启培

 制笛师罗启培 2020-12-09

文/罗启培【七律】笛史简略/竹笛史/笛箫史

伶伦作管伐山隈,徵羽宫商引凤徊。

骨笛声惊河姆渡,竹篪音震马王堆。

周公运斧铜铃旺,赵老执鞭桃李魁。

千载悠悠凝国粹,传承我辈奉琪瑰。

注:

伶伦:黄帝时期宫廷乐官,相传为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吕氏春秋》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这是史书较为详细关于竹制管乐器年代最为久远的文献记载。

唐李商隐有《钧天》诗曰:

上帝钧天会众灵,昔人因梦到青冥。

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

山隈(wēi):山、水等处弯曲的地方。引义为伶伦作管伐竹之地。

徵(zhǐ)羽宫商:即古乐五声音律—宫商角(jué)徵羽,对应今简谱12356。这里代指伶伦所奏之旋律。

引凤徊(huí):史记伶伦伐竹作管吹作凤鸣。引义伶伦吹笛引来凤凰鸣声低徊。

骨笛:兽骨制成的哨笛。1973年出土于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骨笛一经出土便惊动了不少笛坛专家,先后有王铁锤、赵松庭等笛坛宗师前辈应邀参与研究考证。经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该骨笛距今已有约7000多年的历史。另有1986年出土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至今约8000多年,两者形制类似于今天的竖笛,可简单吹奏一些民间小曲《小白菜》、《茉莉花》等。因此推翻了此前某些书上记载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进竹笛的说法,自此边棱音管乐器鼻祖源于华夏似乎已无可争议。

竹篪:古代竹管乐器,形制类似今天的竹笛。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保存较为完好的竹制横吹 (吹管乐器),这是当时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制横吹管乐器。当年出土曾掀起笛坛一番波澜,故诗中颔联前后两句以“声惊”、“音震”形容毫不为过,亦符合七言律诗之格律对仗要求,用词上虽有些许合掌之嫌不尽完美,但也符合事实陈述。关于这几件管乐器如何命名,至今似乎仍有争议,网上找到多篇关于研究讨论该器物未署名的文章,认为是“篪”无疑。另有1976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竹篪。

周公:这里代指老一辈笛箫制作名家周林生老前辈。

运斧:引“郢人挥斤、运斧”之典故—比喻技艺成熟、高超。

铜铃:中国竹笛之乡—杭州余杭中泰紫荆村(前作铜岭桥,也作铜铃桥、铜陵桥)。大约于1985年上海民族乐器厂至铜岭桥村取当地竹材研制竹笛并开设笛箫制作联营厂,带领、传授村民们学习笛箫制作技艺,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如今笛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着与竹笛相关的工作,村民们也因此通过笛箫制作走上了康庄大道的道路,如今更使笛乡声名日趋旺盛,远播海内外。

赵老:这里代指已故笛坛宗师赵松庭老前辈。赵老一生可谓命运多舛,本出身门第,在旧时期本就不看好的艺术道路上栉风沐雨,受过文革之苦却始终坚持笛箫文化复兴之抱负。自16岁担任婺剧乐队中的首席正吹至2001年故去,从艺生涯六十多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完成了我国首部针对笛箫的著作《笛艺春秋》,当中的【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章节,就笛箫物理、声学的关系、变化与笛箫制作尺寸参数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计算、阐明,使笛箫乐器质量得到脱胎换骨的飞跃,使后来的笛箫制作从艺者们更能轻松地跨入行业门槛。管乐器实践制作方面,赵老曾与其嫡传笛箫制作弟子著名笛箫制作家应明章老师联合研究发掘复制诸多至今已失传的古代吹管乐器,诸如骨笛、篪、唐排箫、唐尺八等…使失传千年已久的古音得以重新奏响焕发新声。同时研制发明有排笛、弯管笛、倍低音龙笛等。再于笛箫演奏、教学、创作等领域,赵老亦可谓功绩卓著,许多音乐作品已成了当今笛坛不朽之经典、专业院校必学之曲目,所著笛箫教材亦为诸多音乐院校教学必修课程。又于教学方面,赵老亦可谓桃李满天下,当今笛坛诸多重量级专家人物,多半为赵老门下弟子。赵老于笛箫领域之成就及贡献堪叹后世再无人能与之比肩矣。因此诗中赞颂赵老“桃李魁”实属当之无愧,甚至可说言犹未尽。

执鞭:指师者,教书育人,传道授业。

魁:诗中作形容词,意为—杰出不凡,居首位、居第一。 桃李魁—引义为赵老的门下弟子在当今笛坛之比重。

国粹:国有传统文化之精华。

竹笛经历着几千年沧桑风雨,见证着华夏民族兴衰流传至今,而今盛世文艺复兴,百花齐放,笛箫文化早已被视为国之瑰宝,成为了中国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琪瑰:美玉,比喻珍贵之物。

美玉,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将其视为吉祥之物,奉为至宝视若龙肝凤髓。素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山有玉则草木盛, 家有玉则万事兴”的美好寓意。故曰美玉世代相传已成了几千年下来约定俗成的优良传统。而今诸多事于笛箫的人儿又何尝不是把它们奉为和璧隋珠之琪瑰呢!

此诗以概述中国竹笛历史为主旨,如若不做注解,诚恐笛坛以外之读者不明其意,故大费篇幅注解。

七律【笛史简略】罗启培

伶伦作管伐山隈,徵羽宫商引凤徊。

骨笛声惊河姆渡,竹篪音震马王堆。

周公运斧铜铃旺,赵老执鞭桃李魁。

千载悠悠凝国粹,传承我辈奉琪瑰。

诗中赞叹悠悠千载历经无尽沧桑巨变流传至今的笛箫文化凝聚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精华,弥足珍贵。欣喜在前辈们的辛勤耕耘下如今传至我辈手中得以倍加蓬勃发展。制作领域中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铜铃旺”,演奏领域中则是人才济济—“桃李魁”。继承笛箫文化事业的态度中则表达了我辈庄重而又高尚的情怀志愿与使命担当—“奉琪瑰”。

学识有限,文中所述难免存有疏漏,还望阅读此文的老师、朋友、学者、专家们如若发现不足或错误之处能予以友好提示或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弘华笛箫罗启培

                    2020年11月28日于杭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