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力下降、工作老犯困?来一片试试,3分钟变最强大脑!

 全球风口 2020-12-09

科技洞察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不太乐观的事实:人的学习精力、记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你想不想让自己的学习能力在50、60岁甚至更老以后始终维持在年轻时候最旺盛的水平?

真的有这么一家公司,在做这个事情。这就是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Humm公司。公司的名字非常形象,在英文里,“humm”常被用来模拟自然界发出的嗡嗡声,也可以来形容微弱的电流声音。Humm公司就是专注于研发利用电流来刺激人类大脑的技术。

全球科技投资人、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在得到“知识城邦”平台“每周科技企业介绍”中,深入分析了这家公司的技术特点以及未来量产并推向市场的可能性。


得到用户反响非常热烈,纷纷登录官网注册,表示会争取拿到第一批产品,成为这款神奇产品的早期使用者。


3分钟见效,效果持续90分钟

Humm公司开发的产品名字叫做Humm Patch,是一种贴在额头上的可穿戴贴片设备。它的功能听起来非常神奇:增强人类大脑的记忆和工作能力。据说使用了这款产品,你阅读学习的时候能记住更多信息,掌握一门外语更快,集中注意力更容易,切换不同的工作任务后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还避免了咖啡因的一些副作用,比如影响睡眠质量。这款产品的使用方式也很简单,把它贴在额头15分钟,3分钟之内就能见效,持续刺激效果能维持长达90分钟。


很神奇是吧?但技术原理其实不难理解。我们都知道大脑中有数以百万计的神经元,它们组合而成的电信号一起工作被称为脑电波。Humm贴片的工作原理是发出非常小的电脉冲来温柔地刺激大脑,触发神经元以相似的频率共振。通过促使更多的神经元协同工作,最终达到激发多个神经元协同处理信息的目的。


科技企业创新模式

如果你仔细观察Humm公司的话,你会发现它非常符合王煜全在《创新生态报告》里提到的科技企业3.0创新模式,也就是“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的创新规律。当然,虽然它现在还没有实现大规模量产、大规模销售,但是产品研发已经基本结束,到了早期用户市场测试的时候了。

科研:老技术用于新用途

这个产品的研发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就是把老技术用于新用途。Humm公司产品的底层技术叫做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简称tES),也就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来治疗焦虑、失眠等疾病。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了,最早在1979年利用这种疗法治疗疾病就获得了FDA认证,2002年经CFDA批准引进中国。随着技术几十年的发展,tES技术演变成了很多细分的种类,Humm采用的技术是其中一种,称为tACS,也就是通过交流电来刺激大脑的方法。

Humm公司采用的tACS技术主要来自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研究成果,也有其它的一些独立研究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不过现在tES的研究方向最时髦的不是治疗焦虑,而是增强学习效果,也叫强化学习。不过和人工智能不同,这是直接刺激大脑,强化人的学习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Humm公司就是从加州伯克利的加速器计划SkyDeck里面出来的。为了进一步证明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Humm公司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合作,一起开展了前期的研究,包括证明技术对人体无害、以及招募志愿者参加临床试验。在40名志愿者的试验表明,这种脑神经刺激能够把学习效率提高近20%。这些研究非常重要,为产品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Humm公司的科学家顾问团有三位:Humm公司的CTO、曾在西澳的斯坦利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Tim Fiori,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助理教授Ted Zanto,Socos Labs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Vivienne Ming博士。他们也是这项电刺激脑神经技术背后的重要推动者,在研究过程中给出了大量的指导性建议。


研发:反复试错,迭代更新

我们再看公司的产品研发阶段。尽管现在的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基于电流刺激的脑神经治疗设备,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比如价格高昂、设备体积笨重,使用的技术门槛高,根本达不到日常可穿戴的要求。王煜全在创新生态报告的第3讲《小企业:为什么是研发的主力?》里提到过,科研追求单项领先,而研发则注重多项技术综合的平衡感。这一点在Humm公司身上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Humm公司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做了许多工作,比如从长得像耳机一样的头戴式设备(下图可看到)更改为类似创口贴一样的一次性使用贴片;取消了很多多余的步骤,比如需要用户自己给电池充电、更换贴面材料,把整个用户的使用步骤简单化,不用看说明书也能自行操作;把制造产品的多种原材料缩减到只有3种:纺织物、凝胶和一次性电池。研发环节中更重要的是对成本的控制:把每个贴片的成本价格控制在5美元之内,相当于一杯咖啡的价格。我们在下图放了几张照片,展示了这款产品从研发的初始阶段到最终版本的迭代过程。


量产:资本支持

到了2019年12月,Humm贴片的产品研发已经基本结束,需要准备量产了。恰好是这个节点上,就在上周,Humm公司宣布完成2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Blueyard Capital领投,CRCM Venture Capital、Berkeley SkyDeck Fund联合跟投。同时,Blueyard的合伙人Jason Whitmire和硅谷著名企业家、天使投资人Ariel Poler加入了Humm董事会。

Humm公司正式表示,会把这笔融资拿到的钱全部用于首批产品的量产上,预计2020年第三季度推向市场。而在此之前,美国空军订购了一万个Humm贴片,据说是用于飞行员的训练。不过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参与了,在Humm公司官网上,任何人都可以申请Humm贴片的使用了,有机会在明年第三季度之前拿到产品,成为这款科技产品的早期用户。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这项产品仅供健康的成年人群体使用,而并不是用来治疗医学疾病。所以,Humm公司的研发远远没有结束,在未来,公司会进军更具有挑战性、更专业的领域,也就是用来治疗脑神经疾病,比如脑损伤的康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阿兹海默症,跟高校一起共同研发。

我们可以看到,脑电波相关技术研发的突破,与我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进军脑神经刺激相关技术的公司,可不止Humm公司一家,还有有改善运动表现的公司Halo Neuroscience;电刺激治疗抑郁症的Flow Neuroscience、Kernel;治疗慢性疼痛的Neuros Medical......这些公司都向着专业性的领域发展,都在做小型化的可穿戴设备。

用户痛点感知不清晰,如何解决?


其实,王煜全也投过一个类似的公司Thync。他们的设备是贴在前额侧面的,感觉上更酷。他们几年前在美国名声很大,而且融了很多钱,但因为经营不善濒于破产,海银资本收购了这家公司的知识产权,并把技术装进另一家投资的相关公司Cerevast里面,而且Thync的原CTO、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Jamie Tyler也成了Cerevast的首席科学家。


这种产品的优势是面向未来、想象空间大,就是俗称的高大上,而且临床确实效果明显,但缺点是用户感知困难。一个人的精力好坏是多个因素决定的,学习水平也是,很难被清晰地归结到产品上来,包括王煜全在前哨大会上介绍的聪明药都有这个问题(你如何让用户清晰感知到他变聪明了呢?)。有时候对单个用户而言,反倒不如喝杯咖啡作用明显,用个小设备替代咖啡就显得有点儿麻烦,不那么吸引人了……

所以,这类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要继续研发,把真正的优势建立起来,又要懂得市场和用户心理,解决用户感知不清晰的问题。王煜全计划成立的脑科学研究所,就是希望给认知科学带来颠覆性影响,同时突破行地解决几个以前完全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小型化、便携化、专业化的可穿戴高科技产品,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王煜全

全球投资人、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最后做个广告:我在《2019-2020风口产业分析》的大健康产业课程里,介绍过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叫做医疗器械的小型化,可穿戴设备具有巨大的潜力。

关于可穿戴设备,其中就有我们海银资本投的一家公司MC10,它是柔性电子领域的领军企业。它把“可穿戴+大数据”相结合,监测几十种身体的数据,实现长期的可持续跟踪,并对数据做分析、对未来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MC10现在还进入了一个美国很新的专业领域:虚拟临床。通过检测大量的生理指标,从而对患者有更全面的了解。

我认为,MC10最大的市场是长期健康监测,尤其是和中国的大健康、养老和预防性保险结合,市场潜力巨大,和医药公司乃至房地产公司的结合前景都很可观。创新需要用户的深入参与,一起完善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模式,所以欢迎大健康和养老地产的朋友和我们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