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我的叔叔于勒》之二

 云泥望悬 2020-12-09

赏析《我的叔叔于勒》之二

接上文:所以呀,我们全家都热切地盼望他回来,成了我们家的唯一的希望。你看第十一段里面说:“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福音”的意思是“好消息”)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唉呀,这个可以看出来菲利普夫妇啊,就是这个文章里面的我的父母。他们这种表现再一次让我们感觉到,他们这个性格里面有着什么样的成分呐,就是喜欢炫耀。对不对,你弟弟来了封信,你念给别人听,干什么呢?拿出来炫耀什么的,所以看得出来呀,这个我的父母,也就是文章中称为主人公里面的菲利普夫妇。的确是很爱面子,爱慕虚荣的,这里让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在这个方面的表现。面子: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面子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面子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面子是重道义轻功利伦理情趣的表征。面子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的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与相应体验。有个绰号“死要面子”的乡下汉子,尽管家里穷的丁当响,但他却仍要装得很富有,生怕人家说他穷,被看不起。他常对老婆孩子说,肚里无食无人知,身上无衣受人欺。正是因为他的虚伪、不实,死要面子,加上不务正业,爱讲大话,所以家境非常寒酸。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条裤子两人穿。尽管如此,可他在外面还要摆阔气,说大话。他家锅台后面常放着一块肉皮,每次出门前,他都要用它来抹抹嘴,表示他家油水足,生活好,让人看了好眼馋。面子值几个钱?人若是过度追求面子,也就堵住了很多路子。好比鸟儿把自己关进了一个漂亮的笼子里,虽然小巧精致,但却没有多少行动的空间,永远不能让自己在蓝天自由飞翔。得不到的最让人留念,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果然,十年了,于勒叔叔没有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上千种计划,作者让一家人希望的肥皂泡吹得实在太大,十年3650天,大约三天多就有一个计划对吧,弄这些计划干嘛?至于计划什么玩意文中没有说明。指定计划就是置一所别墅,如同秃子头上的苍蝇明摆着的。至于三天一个计划啥的,属于夸张写作手法;例如:团团小朋友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啦,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啊,所以这里面母亲,对于勒还是称之为好心人。有办法的人。看出来母亲,对于勒叔叔抱有很大的希望。再就是对于勒不断地进行赞美,说他好心的人呐,有良心的人,正直的人等等。一直到第十九段。后面呢?就是因为有于勒叔叔的书信,还让我的那个二姐,她们两个姐妹一个28岁,一个26岁,就因为家里穷啊,老找不着对象,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这是什么样的一种隐藏的含义在里面呐?就说明这个看上二姐的人,实际上呢?看上的是于勒叔叔的钱是不是的?所以这看得出来当时的人们呐,有着一种对金钱很执着的欲望。【金钱可以满足人的三个欲望。心理上的安全感:很多自卑的人,对金钱有特殊的执着,这可能是某个成长阶段,受伤的经历储存在潜意识里,通过金钱,来满足安全需要。心理上的优越感:高质量的生活:金钱可以换来想要的资源,每个人对高质量的生活都有向往,趁年轻努力奋斗,通过金钱获得物质满足。从大学到社会,大学生被上的第一课,便是社会如此现实。“门缝里看人”原来普遍存在,这就增强了赚钱的动机,通过金钱,来满足人们对自己尊重需要。实际上也是一个有头有脸的面子问题罢了。】可不可以再理解呢?好的,真因为这个二姐的婚事,让这个情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啊,就决定了到哲尔赛岛去旅游。到十九段应该是故事的发展。这一段里面主要是围绕着大家对于勒的赞美,来写的。所以我们把它

用三个字概括就是赞于勒,赞于勒的那些美好的词如下:好心的人,有良心的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等等,这样的词都是对于勒的赞美。那么原因,赞美于勒的原因,是我们家都以为他发大财啦,并且财源滚滚而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盆满钵盈。【一位老总出差到兰州,带女秘书去吃牛肉拉我面。他要了一个大碗宽面,秘书要了一个小碗三细。票刚递进步窗口,只听那小伙计扯开嗓子朝里面喊:一个大款(宽),一个小三!老总听罢,慌忙带着秘书就跑了。事后老总感慨,甘肃人不得了啊!吃个牛肉拉面都能看出人的身份来!】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是不是呀?那么这个哲尔赛岛的旅行呢?继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旅游一次。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在哲尔赛岛的旅行呢作者非常巧妙的。写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我们在那里游玩的时候啊遇到了一个人。再看看这个情节的推动啊,情节的发展。因为父母都非常的爱慕虚荣,所以他们就要去吃那个牡蛎,吃牡蛎啊,然后你就去买吧,买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那个卖牡蛎,那个人就是一个衫褴褛的老水手,哎,结果父亲发现那个人长得非常的像我的叔叔于勒。对不对?而且最后啊竟然是确认了,他真的就是于勒啊,所以这个故事继续发展的,或者说应该是到了故事的高潮。就写到了在那个轮船上巧遇于勒。这个故事的高潮,对不对?在这里面作者对于勒还进行了一些描写,除了描写于勒了,尤其是对我们家的那个父母啊,更生动地进行的刻画,我们可以选几处来略作分析,那么带首先可以把写于勒的那个外貌,把它找出来。打扮用什么词呢?就是衣衫褴褛,衣衫褴褛这个词在文章中出现的一两次了啊,那就说明他过得很穷困潦倒。对不对?你穿的那么破不说了,还在这个地方给别人剝牡蛎,也就伺候别人,伺候那些贵族在那里享受啊,然后这个父亲呢看出来了,他就是自己的弟弟于勒好,那么这个时候的表现,就特别的令人感到意外,那么特别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的变化,你看母亲她都感到非常的恐慌。要躲避他,特别是这个母亲对他的称呼,又有了改变。是吧?大家看第三十七段,她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你看故事情节由那个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能干的人变成了这小子,那么三十九段的里面呐。这个船长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啊,又变成流氓了,并且流氓还多了一个字“老”是不是呀?流氓也老了,当然这是人的生理现象。人生不易,时光飞逝。文章到了三十八段,母亲突然暴怒起来啦,说:我就知道这个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啦。要是那个讨饭的认出我们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别叫那人挨近我们。你看这里面整个称呼全改了,把他称为这个贼,还有那个讨饭的。把这个那个人什么的,所以说啊,母亲的态度急转直下。这是在船上面的巧遇于勒,这个菲利普夫妇啊,好像对于勒的新仇旧恨,全部怨恨的都表现出来了啊,所以对他非常的痛恨。这里文章写得非常生动。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          以上呢?就是这个故事的高潮阶段,巧遇于勒一直可以到故事第四十七段。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写的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那么面对已经沦为穷水手的弟弟,啊,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可以说是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觉得看得出来,菲利普夫妇的什么样的内在的本质啊?可以看出来这里一个人。以为他弟弟发了财了,就觉得希望他回来。现在这个十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回来啦。但是他已经变得穷困潦倒了,他们就马上躲避,他不愿意认识他啊,还把它进行的一顿臭骂,贬斥。这说明这个菲利普夫妇的类型是怎么样啊?肯定是很自私的,很虚伪的。在他们的心里呢?只认得钱的。当时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啦。显然是金钱关系,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冷漠无情,只剩这被子还有点温暖。当然自己温暖自己。对于这个菲利普夫妇啊,自己头上长瘌痢,还管他人屁股长痔疮?显然不现实。从反面角色于勒來说,对于兄弟之情又那里有什么实际的惠顾行动呢?至于那个从美洲寄回来的信。也没有真正发财的实物证据。也许于勒根本没有变,就是一个混的如此不济一个人物。变化的只能是菲利普夫妇。我们总喜欢视错过为美丽,把得不到的当珍宝,忽略了原来拥有的才是最简单的幸福。幸福:是一个人自我满足后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来源于目标达成后的喜悦,也可以是和别人(或事)的不幸对比后,对自身处境产生的满足感。幸福不分阶级也不分贫富,取决于人对生活是否满足产生的情绪。              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这个结局我们看一下哈,写了一段环境在我们的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回来我们回来的时候改成是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他们回来时候换了一只船。换了船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躲避于勒。想一想他们的举动是合乎正常人的那个表现吗?一个十年没有回家的弟弟是应该躲着他,还是应该去迎接他,尽管他已经穷困潦倒了嘞。而这个故事呢?他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

我们要通过这篇文章,通过莫泊桑的文笔,就了解这个文章到底要揭露什么样的一种现象。

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呢?有的人马上就说应该是于勒吧。再仔细再想一想呢?可不可以是别人呢?比如说,菲利普夫妇可不可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呢?其实这个问题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于勒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因为标题嘛,写的就是《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于勒的这个前后的变化和人们对他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基本状况,就是以金钱为根本,反映了人与人之间金钱的本质关系。那么另外也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也就是这个于勒的哥哥和嫂子。为什么认为他们是主人公呢?因为他们这个两个人物是从开头到结尾始终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两个人。从开头就是写他们两个吧,写他们两个财迷天天盼于勒回家,然后跟别人赞美他的于勒多么好,把信给别人看。然后呢去船上遇到于勒的时候了,他们两个的表现作者也写得很多,用了很多的笔墨去刻画他们两个,一直到最后结尾,他们绕道而行躲避于勒。都是在文章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两个人。关于这个于勒的描述均是别人道听途说,于勒也没有正式出场,也没有什么语言,只是结尾以一个糟糕的形象出现。哈佛尔

至哲尔赛岛的轮渡船航线跑来跑去。于勒没有距离远的问题,却从不去哥嫂家看望一下,个中原委耐人寻味。文章中的“我”若瑟夫与于勒唯一对话:“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这于勒起码知道客气吧!反观菲利普夫妇“流氓、这个人、讨饭的、贼…”明显粗鲁,虚伪,冷酷…如此言语。相比之下于勒与菲利普夫妇永远形同路人。对于于勒来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我却不认识你!文章中交待于勒写了两封信给菲利普夫妇。可是菲利普夫妇是否回

过一封信呢?却永远做怪诞梦: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写封信不会吗?文中的船长说:“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于勒是一个失败者,闯荡美洲的受害者。早期:浮尘浪子糟蹋钱。中期:正直,有道德。晚期:自立门庭,不去找哥嫂的麻烦。菲利普是靠低廉的薪水度日,由于档次较低的生活消费水平,使得他们不得不逃避亲戚朋友的宴请,还要在女儿婚事上大伤脑筋。但菲利普一般会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显然工作勤奋。菲利普的妻子的节省能够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上体现,显示生活的节俭。就算如此的节衣缩食、临深履薄的生活,可这对夫妇还是在社会最底层生活。就是因为这样的窘迫家境,在游船上与穷困潦倒的于勒相遇时,逃避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确实,这是冷酷无情的做法,但是若不这样选择,就不能保住女儿的终生大事,由此能够显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势的重要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都是屌丝,别装了。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2年。小说的故事背景无疑是十九世纪末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法国。有法郎哈哈笑,无法郎双脚跳!莫泊桑的名篇《项链》里,女主人公丢的项链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一开始借到的是假的,最后赔给别人的是真的。什么亲情、友情,爱情都不如法郎更有情。人生像一道山坡,当你向上爬的时候,望着山顶兴致勃勃,但一旦到了山顶,你就会突然发现前面只是下坡和终点,而终点就是死亡。在攀登的时候时间很慢,但往下走的时候,时间就很快了。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莫泊桑《羊脂球》。人,不安于现状、不固步自封。每个人都是矛盾体,不断作自我完善。大自然里有树欲静而风不止;人会欲说还休(欲言又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思前想后,左右为难往往是一个真实的人的反映。

待敘

段春林写於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八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