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峰测“极”|独家揭秘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幕后历程

 韩林图书馆396 2020-12-09

珠穆朗玛峰

1852年,珠穆朗玛峰被确定为世界最高峰。从那以后,无数登山家和冒险家慕名而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对测量珠峰也非常重视。

1966年到1968年,中国科学院跟国家测绘总局两次组队,对珠峰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考察和基础测绘工作,为中国此后对珠峰的精确测量做足了准备……

1972年10月,国家体委和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报告了“筹备再登珠穆朗玛峰”的建议,要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顶峰,并且对珠穆朗玛峰重新进行科学考察,测量珠峰高程数据。这份报告送到了邓小平的面前,他很快批准了这个项目。

当时,中国的测绘人员由总参测绘局的测绘兵和来自国家测绘局的测绘队组成,他们被称为“军测和国测”。而在两部门数万名的测绘人员当中,最终46人脱颖而出,组成了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分队。

珠峰地区气温常年零下几十度,风力经常达到七八级,脱下手套暴露在寒风中5分钟,就面临截肢的风险,加上那里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植被无法生长,就连野生动物都难以在这里生存

在前往“生命禁区”执行任务前,登山队员和测绘队员们在北京市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进行了大量训练和准备工作

1975年珠峰登山队队员 侯生福:

当时女同志训练得便血,确实不可想象,上楼梯都上不去,两个手抓着栏杆上的。而且我们训练的时候,七天七夜不停地行军。

短短一个月的密集训练时间里,队员们除了体能训练、技术学习,还完成了物资筹备、器材采买、计划方案等各项准备工作。

1975年3月,各路人马齐聚西藏。

由于珠峰测量登山队是首次进入高原地带,队员们抵达拉萨后进行适应性训练。而在西藏地区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王玉琨、陆福仁等人则率先前往定日县的绒布寺,负责珠峰大本营的建设工作。

珠峰绒布寺大本营位于海拔5154米, 建立在绒布河的河滩上,与珠峰直线距离18公里,视野开阔,是珠峰测量登山大部队在珠峰脚下生活的地方和指挥中心

经过王玉琨、陆福仁等人一周的艰苦努力,绒布寺大本营的建营工作终于完成,这是一座由50多顶排列整齐的帐篷组成的“帐篷城”。

珠峰大本营建设完成后,大部队开始从拉萨开赴,集结在这里,为即将进行的登顶测量工作做准备。

测量珠峰的任务迫在眉睫。如何拿出一个精确无误,能够让全世界都足以信服的珠峰高程数据呢?

当时中国的测绘科学一片空白,在技术、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要精确测量珠峰高度,大气折光问题、观测点问题等难题成为了一道道难关。

而这些难题,都被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后来被称为“珠峰测高第一人”的陈永龄逐一攻克。

永龄计算出大气折光系数,修正了误差,解决了大气折光问题的根源。他还首次提出,由登山队将一个测量觇标带上峰顶去,在峰顶找到最高点并立起觇标,这样就能确定地面所有测量点观测到的都是珠峰的最高点。

就这样,陈永龄攻克了重重难关,使测定珠峰高程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精确度都超过了国内外历次测定的水平。

除了陈永龄,还有1975年担任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的陈俊勇、研究员顾旦生等等,他们都是中国大地测量学的奠基人。

有了测绘专家们制定出来的方案,珠峰脚下的大部队开始了三阶段工作

在珠峰逐级建设营地,并在三大绒布冰川两侧,建设10个角度不同的测量点

将重力仪推进到海拔7000米以上,确定水准数值

觇标树立在峰顶后,10个测量点同时观测觇标,得出测量数据,最后再由计算组计算出最终的结果

各个小队接到了自己的任务后,有条不紊地奔赴自己的任务区。

1975年3月12日清晨,王玉琨和其他四位队友早早出发,向高海拔逐级建设营地。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方,他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分队技术参谋 王玉琨:

大概是3月22号晚上,睡到半夜就听到暴风雪来了,那个响声很恐怖的,很猛烈地扑过来,把我们帐篷刮得飘起来,打下去,根本没法住了。

面对被吹翻的帐篷,小队的几名成员不停地“抢险”,一刻都不敢懈怠,一旦这唯一的屏障被吹走,独自守在这里的小队孤立无援,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这样,小队的几名成员硬是一直奋战到天亮,这场暴风雪才稍微弱了下来,但谁也不敢休息,他们将帐篷搭好,马上返回了5400米营地。

珠峰的天气瞬息万变,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后一秒就可能突发暴雪或是刮起大风,所以气象组的工作必须精准到位。

当时,气象组副组长高登义提出,能不能每天在6490米放出6到8个探空气球来探测气候变化。这个请求能得到批复吗?

1975年珠峰登山气象组副组长 高登义:

一个探空气球很贵的,你要放这么多,那就花钱很多了,我们只有4个人,高海拔,也很累的。

没想到的是,指挥部同意了他的想法,高登义感动不已,他和他的组员每天起早贪黑地进行气象数据计算。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下,只花了一个月时间,气象小组就发现了珠峰地区风速变化的规律,掌握了气压高低的变化。

从1975年3月4日到达珠峰脚下,开始建设绒布寺大本营,到4月4日,珠峰上的11个营地全部建造完毕,10个测量点也全部到位待命。至此,营地建设、后勤保障、气象预报等各项准备工作悉数完成。

接下来,珠峰测绘队将要派出一支分队,前往7028米的著名天险“北坳”进行重力测量工作,为不久后的冲顶做好最后的准备。

未完待续……


本集导演:许珈铭

编辑:马爱杰

主编:姜    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