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一道经典高考题

 讲地又讲理 2020-12-09

一道高考题的困惑

原题呈现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华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图11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 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 气温、蒸发、降水

答案解析:

同纬度的森林地区的降水要多于草原和荒漠地区,因此从图中植被分布特征可以看出Ⅰ线为降水变化曲线;温带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同纬度森林分布区较高,所以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地区降水少,天气晴朗,蒸发旺盛,比森林地区蒸发强,所以故Ⅱ线表示蒸发.

我得困惑:

我们知道,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一般我们认为一地水源量大、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气压越低、则蒸发量就越大。以图所示,热带森林带的降水量远远大于热带草原带,温度也高于热带草原带,但实际蒸发量确是热带草原带大于热带雨林带,何解?

期待留言:

问题越辨越明朗,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在文后留言即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