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人都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真的如此吗?

 梧桐树边羽 2020-12-09

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科研人员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生活需求,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什么一定就得忍受清贫?

如今那些促进科技发展的技术大牛,哪一个不是腰缠万贯,生活丰富又滋润,科学上也不断突破,走在科研的前列?

在大数据下抛开人与人之间智商、学历、性格的区别,科学研究最注重的是什么?是研究。

科学研究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灵感叠出,宛如神降。科研是在理论突破之前、之后的大量数据重复积累和反复论证。每一点进步都需要枯燥的、重复性的实验来证明,才能称之为科学。

科研是条艰难的渐进修行之路,没有一蹴而就。灵感提供的只是方向,真正突破依旧需要研究者们不懈的努力和重复工作。

那么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下做出的突破和在舒适、优越的环境下做出相似成果的区别在哪呢?结果相同,过程的难易、人员对环境的耐受度就肯定有区别。

在艰难的条件下取得成就更加不容易,更让人惊异,也是为什么更值得褒扬的原因。

就好像我们说城里教育环境好,小孩子读书成绩好是应该的,不值得夸耀,但是农村小孩出个状元就非常了不起,甚至要载入史册。

这是出于大众的心理认识差异:条件艰苦——更难出成绩——出了成绩则更值得赞扬。

也正因为这种心理,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和夸奖的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做出成果的人,久而久之,就给大家一种错误认识——只有条件艰苦、坚守清贫才会出成绩、出成果。

读书这样,科研也这样,干什么事都这样——这就是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话对吗?当然对。

但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世家子弟、饱读诗书、生活优越者中,多的是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在旧时代,这些人才是真正有钱有闲、研究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但是到了新时代,因为文化的普及,出于对大众学习的激励,以及普通老百姓的自我认同心理,社会共识开始故意忽视物质条件作为科学研究、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先决条件。

这种导向是好的,是让文化贫下中农有动力突破自身阶级差异,做出对社会有贡献的激励,但也是片面的——也因此误导了很大一部分人。

到了今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个误区。

条件艰苦,首先激发的是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需求。这种情况下,走向科研之路的人并不多。我们看到的是凤毛麟角般的特例,是经过宣传包装出来的偶像——科研人才的大量流失就是例证。

真正能在清贫条件下还坚持科研的人有吗?

有,极少。何况还不一定出成果。

为什么大量人才外流?哪怕是国内已经提供了较好经济条件、研究设备的情况下?

因为科研者同时是文化人,有雄心,有傲骨,在科研硬件相当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软环境更好的地方,去开展自己的研究——在他们心中,科学是全人类的,有更简单的人际关系,成果能得到更好转化和承认,让自己专心于事业的地方,才是更好的地方——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离开。

这还只是软条件,那么硬条件就更加不必说了。

而“艰苦清贫”就是硬件差,是如今科研人员的悲哀,也是所有人的悲哀。

穷而有志值得肯定,但穷绝不是什么好事。

口里说着“感谢贫穷”的人,是因为自己正在远离它。

“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这种认识早就过时了。

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这么认为?因为是这么宣传的——这种导向是正确的,是符合大众心理期待的,虽然并不是事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