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颦儿,曾经为人师

 新用户2698dTT8 2020-12-09
忆颦儿,曾经为人师
文/温暖

颦儿,那个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女子;那个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女子,带着一身的才情,带着魏晋的风骨,袅袅婷婷、风流婉转地从那烟柳繁华地穿越历史的云烟向我们走来。

忽忆起,她曾经菊花诗夺魁,她曾经芒种节葬花,她曾经于潇湘馆临窗写下《秋窗风雨夕》。她是天才的诗人,却被时代困囿于闺阁之中。她无法在广袤的天地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只能对着春花秋月泼墨成诗,一唱三叹、哀婉伤怀、歌咏明志。尽管如此,她的诗境并不狭隘,她以真实与悲悯、敏感与聪慧,傲然婷立于红尘万物间,感悟兴衰、体察人生,执着追溯着生命的本源。

如果说生活中的颦儿多了些孤标傲世与多愁善感,那么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从香菱走进潇湘馆的那一刻起,颦儿便在不经意中进入到了一种果敢担当与爱生乐业的工作状态,一段名师高徒的琴瑟和音便悄然奏响。因为有了为人师的这段岁月,颦儿的生命一改往日的小女儿情态,其风流洒脱让人难忘。她无意中展现出的名师风采,给她凄婉短暂的生命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一遍遍回眸流连的刹那间熠熠闪耀着。

一、颦儿为人师,高屋建瓴,引领她的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颦儿收徒,香菱拜师。香菱立志跟颦儿学诗,颦儿笑道:“既要学诗,你就要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颦儿爽快洒脱、谦虚低调又不失自信,愿为人师;香菱真诚热切,志向坚定,愿拜师学艺。寥寥数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师应该有的爱心、耐心与真心,看到了学生的立志与决心。这番对话简单直入,从开始便确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读来让人感动。

立规矩,建格局。颦儿为师,从讲解学习要领与规范开始。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然后又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学生香菱联系平时自己的疑惑,想起诗词中有顺的,也有二四六上错了韵的。于是明白了“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要紧。”颦儿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对她进行了点拨,说道:“若意趣有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辞害意’。”

颦儿老师的第一课以鼓励开篇,因为她知道她的学生没有任何的基础,所以不忘先帮其树立信心,然后再谈学习要领,再点拨重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因材施教,自主预习。香菱说她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久香,古砚微凹聚墨多”,并称赞写得真切有趣。颦儿老师及时给她矫正,指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告诉她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不要被浅近的格局所拘泥,否则便再也学不出来了。

这番沟通后,颦儿老师对学生香菱的学习基础已经把握准确,接下来就要因材施教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是怎样给学生打基础的吧。她首先推荐了《王摩诘全集》五言律一百首,然后是老杜的七言律一百二十首、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并告诉学生香菱,只看她给标有红圈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就问。完成这些之后再让学生看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

这些学习内容的选取,无论是从词句的雅俗还是到诗篇的格局;无论是从诗词的意境,还是到诗人的品性人格,都是上上乘。想来,这些都是颦儿这位才情诗人的诗观与人生观;想来,这些都是她精心备课,授之以渔的大课堂理念。

不为琐碎所羁绊,不被万象所迷乱,站得高,看得远;知高下,懂取舍,可见名师备课之格局、之眼界、之见识、之用心都是高屋建瓴。当然她还是不忘鼓励一下她的学生,说道:“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二、颦儿为人师,灵活点拨,引导她的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精彩课堂,交流碰撞。香菱拿了诗,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很快便完成了王摩诘的一百首,早早起床去找老师送书,要求换杜律。黛玉没有急于给她换书,而是先交流,顺便来了个诊断性的小测试:

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没有?”

学生香菱笑道:“我倒是领略了些,只是不知是不是,说给你听听。”

黛玉赶紧肯定鼓励,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种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接着肯定,然后及时地引导提问,笑道:“这话有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没人,只有几棵树,远远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倒像自己又到了那个地方。”

一问一答中,尽是笑意,教学氛围平等和谐。在颦儿看似不着痕迹的引导启发之下,在师徒之间的交流碰撞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已经跳脱出了浅近的真切有趣,由词句理解抵达了诗的意境里。在老师的深化点拨下,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穿越时空与诗人在意境中共鸣。连宝玉、探春都夸赞说:“三味已得”。然而名师颦儿不会放过此刻的机会,继续深化点拨,告诉学生说“上孤烟”好,是因为化用了前人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此刻学生香菱顿悟:“上”是从“依依”两个字化出来的。

至此,颦儿老师引导着她的学生从学习积累,到领会其中意味,达到了融汇贯通,领悟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在借鉴、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创新。

三、颦儿为人师,严慈并济,指引她的学生到达了学习的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严师高徒,苦心不负。黛玉就身边的素材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命题,说:“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未诌成,你就做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香菱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已经被老师最大限度地激活了。

且看看学生第一遍写作业:阅读、苦思、写作,茶饭无心,坐卧不安。上交后,颦儿老师点评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先给予了肯定,后指出了问题,让学生既有信心,又不能骄傲;第二遍:出神、傻笑、自言自语、通宵达旦。老师点评:“过于穿凿,还得另作。”不迁就,严要求,逼着学生跳一跳去摘取桃子;第三遍: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晚间对灯出神,三更后方躺下,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朦胧睡了,于梦中终得佳句。众人都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颦儿老师没有说话,想来是在点头微笑吧。

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得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颦儿,她那段为人师的岁月点燃了香菱晦暗的生命,温暖了香菱那凉薄的一生。颦儿,她那段为人师的岁月,点燃起她自己,用燃烧的自己点燃了别人。

今又忆及数百年前这位柔弱的女子,她用深沉忧郁、睿智远瞻的才情;她用纯净的灵魂、高贵的品性;她用真心、爱心与耐心,通过了一个辗转漂泊、苍凉荒芜的生命,引着她走向了一种生命的葱茏,引着她的灵魂抵达了温润的诗意中。每每读此,万般感慨。

我们看到,好的老师便是在未垦的土地上春风化雨,等待花自开花、草自发芽;等待木秀于林、绿意葱茏,让沉寂的生命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好的老师便是燃烧着自己的蜡烛,不在于照亮了多远,在于点燃。用燃烧着的自己去点燃起那些寂静的生命,让其快乐地燃烧。因为只有燃烧过生命才能真正地自我完成。

好的老师便是这般直面生命,通过生命。她会指引着个体生命通过学习,抵达生命的真实与丰盈,超脱出红尘琐碎,在未来的风雨行走中始终保有灵魂的跃动。

写此文,献给第三十四个教师节。虽知心力微薄,却愿深情寄去节日的祝福。

借此文,忆颦儿;借此文,抛砖引玉,呼唤先生归来。           


个人简介:李清云,笔名温暖。带着温度,笔尖向暖。看花开叶落,白露霜雪,记取春去秋来的因果,享这一程晨昏烟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