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就是把无序变有序的过程。 强力研读会首先提出的读书理念,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启发思考。 现在到处都是在教别人,如何30分钟读完一本书并且记住,而我们认为读书记不住,也不必都要记住。 人人都希望记住看过的内容,但是它不可能实现,没有人能做到看完就记住,所以大家不必背负这个无谓的压力去读书。 1,读书本身记不住 我们分享的理念原则是,要有普遍意义,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事,就不用拿出来添堵了。 这个跟短期记忆有关系,但是短期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人脑的基本构造就决定了,短期记忆的内容很少。 假如短期记忆只能存储5000字,再多的内容也塞不进去,而且大脑也不擅长记忆,死板记忆增加大脑内化的负担。 下面看一句话,你能不能记住。 不马山但飞教阴,使将胡城龙度在。 是不是很难记,因为大脑并非全覆盖记忆,不是每个字都记住,而是有一个线把他们穿起来,我们只要记住主线就能联想串联。 这句话实际是一首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不是马上好记忆了。 而长期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长期记忆在于新旧知识的链接,以及提取记忆的频率。 大脑擅长的是关联思考,喜欢用形容隐喻的方式去理解事物。 比如,鸡蛋可以吃,鸭蛋也可能拿来吃。 我们回忆某个事物的时候,并非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是先把相关的东西想到,然后在一点点的延伸。 在举个例子,你记不清在书店看到的书名,你会先想在什么区域看到的,职场、心理还是历史,然后在想封面是什么颜色,再想周围有什么书,最后才在记忆中找到书名。 而我们能记住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经常使用的,比如,电话,道路,人名,用的次数越多,提取记忆的频率越高,长期记忆越发深刻。 2,单纯记住也没用 只是记住内容也没用,这个已经违背了读书的基本需要,为什么读书? 原因很多,但没有一个是为了记住,有的读小说是为了娱乐,有人看工具书为了解决问题,有人看文学作品为了抚慰心灵。 没有人专门为了记住去读书,而且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你想要什么信息都可以查到,单纯记住已经没有竞争力。 现在比拼的是,谁能更好的使用书中的信息,变成指导行为的知识。 本来一本书在你包里,记住之后存在大脑,没有思考,没有理解,这样的记忆毫无意义。 3,读书是为了思考 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为了思考,书本的信息就是思考的养料。 我们日常很少思考,现在人没事谁去思考,大部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启动思考。 而且大部分思考都是在提取记忆,遇到一个问题,首先并非思考分析,而是先看大脑里,有没有类似的解决经历,如果有就直接提取套用。 这个在认知科学里叫”思维的吝啬鬼“,意思是大脑为了节约消耗,不是每次都是在思考,而是大脑假装思考,其实是提取过去的记忆。 这个好处就是减少思考时间,节约大脑能耗,大脑占体重的2%,却消耗20%的能量。 这个就是为什么,人遇到问题会不假思索的做出行动,为什么遇事会脱口而出,都是大脑为了节约能耗,启动的便捷指令。 平时很少思考,每次思考又被大脑骗,除了遇到新的问题,很难真正有机会思考。 而看书是很好的启发思考方式,书中的内容自己不懂,需要花一点精力脑力才能理解,这个理解的过程就是在思考。 真正的思考的两种方式: 第一,分析型思考 分析型思考属于实战类,主要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1,遇到决策问题的思考:希望达成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有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 只要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就能思考分析出一个决策结果。 2,解决型问题的思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达成所需要的条件?有没有其他思路解决? 这些思考都有一个具体的方向,其实就是解题的思路问题,只要找到方向,问题总能解决。 第二,拓展型思考 没有方向的思考,这个类型的需求就更加少了。 比如,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有什么意义?如何找到自我追求? 没有具体方向,甚至没有具体答案,只能不断参考、改进、调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思考。 这个类型用的少,而读书对这个类型思考的启发效果非常好。 在读书中启发思考,说的就是拓展型思考,想一本书在讲什么,首先要理解书本内容,要理解书中内容,少不了旧知识的帮助。 读书这件事很奇怪,不是单一的问题,必须相互搭配才能读书。 如果没有背景知识的帮助, 很多书都看不懂。 当你的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才能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不断延伸拓展融合。 比如,最近读《经济学思维方式》里面看到”合成谬误“的理论展开的思考。 合成谬误:以为局部的就适用于整体。 这个是成长干货经验里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长期以来大家分享个人的成长经验,当然重点是说自己收益多大,年纪轻轻赚了多少钱。 于是很多人为此羡慕,着迷,并未真正审视他的方法和自己适应程度。 首先大部分知识只能做到局部正确,很多时候都是相对正确。 人多瞎胡乱和人多力量大,就是一个矛盾的正确道路,也是相对而言。 现在很多只能做到道理正确,但是一旦到个人就没办法持续正确。 所以我们一直选择更加普世的知识,有实验证明,对大部分都管用的方法培训。 这样的方法也只能从本质的规律原则去找,他可能看起码没有解决具体问题,但他的适用范围很广。 这个思考过程就是拓展型,先理解一个框架,再用这个框架去套其它领域。 写在最后 如何用读书关联思考? 具体的思考方法就是通过关联类比。 1,找到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 用上面的案例说,局部和整体并非是统一的,也可以理解成,个体的不一定适合群体。 2,拿走这里的底层逻辑套用。 理解这个套路模式,然后再去思考,有没有其他事,能用这个框架解释的。 局部正确,不代表整体正确。 这个就是可以拿走的套路,一个人睡觉能上清华,不代表别人也能睡觉上清华。 开始思考的时候,不要怕套用的简单,这个是重要的阶段,开始进行知识转移了。 3,理解含义加大拓展 含义是一个抽象概念,你知道他的意思就行,就算不能用文字写出来,也不影响使用。 比如,场的概念,在物理学有磁场,人有气场,比赛有主场。 大概是说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个就是抽象的含义,只要符合你可以使用在任何领域。 怎样在读书中启发思考? 尽量寻找共性概念,学会使用底层逻辑,加大含义拓展。 思考的重点就是思考本身。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