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宝玉与性别刻板印象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恒星


A father and his son are out driving. They have a car accident. The father is killed and the son is rushed to a hospital and prepared for operation. The doctor comes in, sees the patient and shouts, “I can’t operate on this patient, it’s my son!”(父亲和儿子遭遇了严重车祸,父亲当场死亡,受重伤的儿子被紧急送往医院,等待手术。这时医生走了进来,看看躺在病床上的孩子,惊呼道:“这手术我没法做,这是我儿子啊!”)

如果您的第一反应是“见鬼了”,那便也不枉笔者的良苦用心。这则英语脑筋急转弯(或者说开放式谜语)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利用了受众心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思维定势,即人们往往容易将外科主刀医生这一职业形象同男性联系起来,而不是女性。

男医生和女护士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年龄、种族、地域等因素进行分类,从而形成对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其与某些特征或行为相联系。这其中,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指的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社会成员的性别角色持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看法。

独立、坚强、勇敢、健壮、有主见、进取心强,交际广,这可以说是人们对男性特质(Masculinity)的普遍期望;而对女性特质(Femininity),人们往往做出这样的解读:温柔、敏感、顾家、耐心、害羞、依赖性强、有奉献精神。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男性长期以来充当着生产者的角色,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女性则充当繁衍者的角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均以伺候丈夫、养育儿女和操劳家务为天职。就是这样悬殊的经济地位和霸权式的社会分工使得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历史上,男性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往往是取得骑士的勋章或士人的功名,而女性名流史册通常是因为取悦男性,例如以花容月貌迎合男性主体的审美要求、以守节来表示对亡夫的忠贞等等。在中国,即使是当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深入人心,已成为许多人价值观的一部分。男性在外要努力工作,即使达不到事业有成,也要担负养家糊口的最基本的责任;而女性奋斗的目标则往往是贤妻良母,即便是事业有成的“女强人”也被寄予了同时顾家的更高的期望。妻子的学历、能力、社会地位等理应稍低于丈夫,这也成了相当一部分人择偶时不愿承认却下意识遵守的“潜规则”。

通过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是中国古代社会为男性设置的终极人生目标

通过做贞洁烈女来赢得一座牌坊,是中国古代社会为女性设置的终极人生目标

在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中,女人由男人的一根肋骨变成,仅是男人身体的一部分,而且女人被认为是原罪的根源,正是夏娃偷吃禁果才导致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对女性如此的定位将引导人们形成怎样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哲学似乎相对宽松,将男女关系用阴阳来描述,强调阴和阳的融合与平衡,而不是对立与斗争。尽管如此,“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价值观仍使人们形成了类如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性别刻板印象。就其形成来看,两性的生理解剖和天赋差别对其影响并不大,性别刻板印象在更大程度上是文化和社会建构的结果,并因地域、民族、宗教、阶级、时代等因素而异。以中国为例,唐朝与清朝、文革与改革开放后,社会对女性的审美风格、道德要求、社会职责等自然有巨大的差异。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社会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男女两性都起着或好或坏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以此来展现自我或思考异性。在文学作品中就从来不缺乏向其挑战之人。如英国名著《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就向全世界读者表明女性也可以独立地、聪明地、有尊严地生活。而中国古典巨著《红楼梦》作为“脂粉队里的英雄”们的传记,其对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是罕见的,贾宝玉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无意为贾宝玉安上“反封建的斗士”或“女性主义(Feminism)的先驱”等连他自己也很难理解的光环,但其所作所为确是在客观上冲破了许多消极的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枷锁。

贾宝玉(87版电视剧形象),“水泥论”的提出者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自然是贾宝玉著名的“水泥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个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此语借冷子兴之口,在闲谈时以嘲笑不屑的语气说出,恰恰反映出这个观点与当时社会主流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在男权至上的社会秩序下,男性在各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男尊女卑”是社会最基本的性别刻板印象,贾宝玉的“水泥论”对此的撼动显然是颠覆性的,所以脂砚斋不禁在旁批注:“真千古奇文奇情!”

林黛玉(87版电视剧形象),“水泥论”描述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大观园中的女子,大都安享于深宅大院,教养在闺阁之内,寄情于诗画,虽才情横溢,也只能限制在私领域,这绝不是贾宝玉心目中女性形象的全部。贾宝玉对女性最具政治意义的颂扬出现在《姽婳词》,这也是女性主义者们最津津乐道的文字。“不系明珠系宝刀”的姽婳将军林四娘是青州恒王的宠妃,精通武艺的她在恒王战死后率领兵卒保家卫国,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是对平日里满口“文死谏、武死战”的士大夫们无情的嘲笑,也是对在人们印象中只会洗衣做饭的女性形象勇敢的歌颂。贾宝玉用林四娘的故事告诉世人,女性不仅在家庭的私领域内千万年来一直默默地为人类作着贡献,而且她们在公领域中的能力也同样不容置疑。


《红楼梦》中贾政组织众人为姽婳将军林四娘作诗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在贾宝玉眼里就如同梁山好汉眼里的大宋王法。其实不仅他的行为,贾宝玉本身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背叛者。周岁抓周测将来的志向,“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贾政便一口认定“将来酒色之徒耳!”贾政错了,从小喜欢女性物品并不一定意味着色鬼,而这正说明了贾宝玉身上浓厚的女性气质。他从小成长于女儿中间,不仅生活习惯,就连性格也颇为女性化。而他经常偷吃胭脂等毛病已经显示出了轻度的跨性别倾向,周围人常说其投错了胎,指的也正是这一点。在领导能力、果敢等传统的男性期望方面,贾宝玉甚至不如同父异母的妹妹探春,性别刻板印象的界限在他身上被模糊了,也可以说他身上禀赋的阴阳二气融合贯通,已经不那么棱角分明了。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文化和社会建构的结果,本身就是社会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其在促进两性分工、维持人类繁衍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人类的幼年时期。但有一点同样不能忽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往往是滋生男女不平等的土壤。这种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观念成为了男权主义者压制女性崛起的借口,同时也是女性思想解放的巨大束缚,它比任何成文的法律条文都更可怕。最明显的例证是女性长期被限制于家庭的私领域之内,缺乏参与公领域活动的与男性平等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因此很难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力和地位。好的性别刻板印象,应该像贾宝玉那样剔除消极的思维传统,特别是歧视女性的那一部分;而且社会要以宽容的心态接受那些并非泾渭分明的男女性气质,使其禀赋者能够按自身的意愿和特长自由发展。以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为主导建构的社会性别秩序,才是更平等的,更合理的。

文成于2011年

修改于2018年

后记:

此文虽有讨好女性读者之嫌,但实为记录笔者力争客观的想法。当然,笔者也确实想为伟大的中国女性鸣鸣不平。由于全文风格比较严肃,现在这里再举一个稍微轻松的例子。纵观体坛,横向比较一下,中国女选手在各个项目上的国际成绩是不是要比我们的男选手好?我已经料到会有反对者提到体操:中国女选手在鞍马、吊环、双杠上就根本不行啊……好了,快过年了,希望各家的男同胞们能多干些家务,改改“家务只能女人干”的性别刻板印象吧!

文中所用图片全部来自于网络


小编的话:该文者笔名恒星,1988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曾于本科期间创立学生社团“通灵红学社”,现在加拿大留学。

如果你也喜欢《红楼梦》或者觉得男人应该多干家务,就请在左下角点个赞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