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逐日:二爷爷光辉的一生(十六)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第四章 转战绥东

第十六节  日寇大扫荡卡锁封

               八路游击战藏走打

﹌﹌﹌﹌﹌﹌﹌﹌﹌﹌﹌﹌﹌﹌﹌﹌﹌﹌﹌﹌﹌﹌﹌﹌﹌﹌﹌

由于大青山支队不断沉重打击日伪军,八路军便成了敌人的心腹大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了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扫荡”,并且发动了两场以“施政跃进运动”为中心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攻的“总力战”。再加上715团的主力被调走,大青山根据地遭到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围攻,根据地面积日渐缩小。1942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进入最困难的时期,绥中区丧失,八路军仅能在绥西、绥南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1942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形势图

这一年日本鬼子在华北进行“扫荡”,军事上,扫荡的规模比过去大得多,出动兵力一般都在千人以上,有时达三四千人,时间有时长达一个多月,并且多是步、骑、炮、摩托化诸兵种相配合,甚至动用飞机侦察、轰炸。政治上,日寇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加强对伪军和伪政权的控制,收罗大批反动地主、流氓掌握基层伪政权;整顿户口,实行连坐法,强迫群众组织保甲团、青年灭共队;在公路和铁路两侧村庄,推行“爱路村”;在较大的村庄增设据点,挖封锁沟;在大青山、蛮汉山各沟口修筑碉堡,驻扎日伪军,企图割断八路军与群众的联系;对群众实行恐怖与怀柔兼施的手段,一方面大肆屠杀镇压,一方面施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对八路军实施欺骗宣传,妄图瓦解其军心。经济上,日寇在加紧对占领区重要经济资源掠夺的同时,对大青山游击区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和“三光”政策,破环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在进出的重要沟口、据点周围、主要道路口均设立检查站,一切生活物资均不许运出日本控制区,特别是严禁粮食和其他物资运入山区,使八路军的物资给养供应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对城镇进行物资配给,居民购买货物必须持有“良民证”。对农村的小商小贩,规定行商活动范围,经常搜查、扣押商贩的货物。还派出大量的汉奸、特务、警察部队屯聚在我军经常活动的村庄,挨门逐户地进行清乡盘查。每天要求老百姓“计口下粮”,任何人不准离开村庄,就连村子里的牛群和羊群也不准上山放牧,企图割断人民群众和八路军游击队的联系,阻止我军进入平川。大小山头岗哨林立,一到天亮敌人就成群结队的排成拉网式的散兵队形从山底到山顶齐头并进,像篦梳一样在山里刮来刮去,搜山的伪军和警察边搜边喊:“八路军出来投降吧!”用来恐吓隐蔽在山上密林深处的游击队和地方工作人员,遇到茂密的山林和岩洞,敌人就鸣枪喊叫,要不就用机关枪扫射一阵,就这样,到黄昏时候才收兵回营。

鬼子勘察地形

鬼子清剿大青山

敌人的气焰非常嚣张,日伪军扫荡的部队如入无人之境,敌人叫嚣要三个月肃清大青山蛮汉山地区的八路军和游击队。敌人扫荡时总是几路部队倾巢出动,伪军保甲团紧随其后像鹰犬一样大肆搜刮民财,他们分兵多路,蔓延几十里,扫荡的敌人来势凶猛,遍及所有的山沟、山梁和羊肠小道。扫荡的敌人一进村不是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就是赶走老百姓的牛羊。他们以为这种人海战术就可以扑灭绥远地区人民抗日的烈火。然而相反,敌人的每次扫荡总是一无所获,扫兴而归。

敌人把根据地分成区、片包围起来,以密集的队形搜索、压缩、合击,即所谓的“篦梳战”。大青山的十八条半沟,都挖了两米深两米宽的壕沟。逢沟口便驻兵把守,有山头就设岗立哨。山中的茅屋土房都被烧毁了,老百姓们有的被杀害了,有的被赶到平川上,还有的被抓到大同去挖煤。据考证,大同有多处万人坑,仅南沟万人坑里死难矿工就多达六万多人,是大同万人坑中最大的一处。白色恐怖阴云密布在大青山地区,抗日军民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大同煤矿万人坑之一

敌人断了八路军的活动道路,断了他们同群众的联系,还不断地进山“围剿”。八路军指战员有时几天吃不上一粒粮食,全靠野菜充饥,衣服也不能按季更换。但八路军还是靠着熟悉的地形地物,有利就打,无利就转,机动灵活地与敌人周旋。敌人来得多了,他们就化整为零,迅速地消失,等敌人住下来,他们就东边打几枪,西面甩几颗手榴弹,人影一晃又不见了。如果敌人来得少,他们就变零为整,瞅准空子,收拾几个,常常搞得敌人心神不安。为了躲避敌人,他们一天要换几处地方,穿梭般地频繁运动。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转山头,蹲桦林,风吹日头晒,人人脸上就像挂着泥沙卷,一层层地直掉皮。他们睡在山崖、吃在林中,有时连充饥的野菜都不好找,因此,许多同志得了夜盲症。到了夜间,互相间拉着根木棍行走,深一脚浅一脚,有时不注意就踩空摔倒了,从山坡上滑下去,磕碰得头破血流。脚上的鞋露趾头了,便绑上块麻袋片,硬是坚持着。八路军经过连续的行军作战已很疲劳,并且缺乏鞋子、马掌、衣服、粮食、弹药等物资的补充,处境非常困难。

八路军野外充饥

在敌人的“扫荡”围攻中,大青山骑兵支队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指战员们经常人不脱衣睡觉、马不卸鞍入圈。白天隐蔽休息或与敌人战斗,黑夜行军打仗。吃饭更是有一顿没一顿,他们经受住了饥饿、寒冷、疲劳种种艰难困苦的考验,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时而快速奔袭,时而迅速转移,声东击西坚持与敌人战斗。“日寇侵占大青山,数九寒天没衣衫,寒冬腊月雪花落,日本强盗真狠毒,三光政策真凶恶,又烧又杀又抢掠。”武川县境内流传下来的这首爬山调是对当年情景的描述。

巡逻中的八路军战士

虱子爱穷人。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能经常洗澡换衣服,不生虱子,年轻人可能也没见过虱子。那时人们穿得烂又不能勤洗澡换衣服,虱子很多。二爷爷加入游击队的头几年,正是日本鬼子疯狂扫荡的时候,八路军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的穿的用的都很紧张。冬天冷得没有衣服穿,为了省羊皮,皮裤没有膝盖以下部分,只能用裹腿缠起来,既当裹腿又当裤子。皮裤毛朝里,直接挨着肉,根本没有衬裤,虱子多得捉不过来。没有敌情时,大家躲在山里面把皮裤翻过来在大石头上摔打,有时石头都能被染红。但八路军指战员们仍然很乐观,有一名延安来的知识分子干部,曾仿孟浩然的《春晓》作了一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虱子咬;伸手摸一把,不知有多少?”逗得在场的同志们哈哈大笑。物资十分短缺,他们经常是没吃没喝,麻鞋破衣,夏天是粗糠野菜,冬天爬冰卧雪。

极端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让八路军指战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从指导思想上来了一个大转变,在战术上也更灵活了,由过去注重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改变为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由过去总想多打仗、打大仗,改变为尽可能避免与敌人正面冲突,减少无谓的牺牲和消耗。支队机关和各游击队以隐蔽分散活动为主,各自为战,使敌人摸不清我八路军的主力所在,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敌人依仗其兵力多、装备好,总想一口吃掉他们,而八路军游击队采取灵活周旋的方法,钳制、疲惫、消耗敌人。敌人上山,他们下川;敌人在山区乱转,他们在树林里联欢;敌人想找八路军打硬仗,他们偏和敌人捉迷藏;敌人集中兵力,他们化整为零。这些战术交替使用,使得敌人“扫荡”往往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埋伏于乱石山中的八路军

敌人是非常狡猾的,他们在“扫荡”经常扑空以后,便派出大批特务、汉奸到处侦察,一旦发现八路军的行踪,便马上派摩托化部队和骑兵进行突然袭击。针对这些情况,八路军采取不断转移的方法对付敌人,部队经常是黄昏时出发,半夜进入宿营地。同时,加强了情报工作,采取了许多反敌侦察的措施,使敌人难以摸准我军行动的规律。群众编顺口溜夸赞说:“八路军赛如神,白天不动黑夜行,不走大路走小路,看着向西走了东,鬼子进山找不见,夹着尾巴往回窜。”当然,和敌人转圈子、“捉迷藏”只是斗争的一种手段和形式,钳制、消灭敌人才是八路军的根本目的。因此,八路军游击队坚持“避实就虚,伺机歼敌,不打则已,打则必胜”的原则,抓住有利战机,狠狠打击敌人。另外,在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活动的时候,地方游击队发挥其人熟地熟、目标小、便于隐蔽和转移的特点,留在内线坚持斗争,到处袭扰敌人。地方党政机关的同志也积极组织群众,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以削弱、迷惑敌人,为主力部队寻机歼敌创造条件,搞得敌人顾头顾不了尾,最后只得灰溜溜地撤走。

八路军捕俘鬼子哨兵

在日寇的军事“扫荡”、政治压迫和经济封锁下,八路军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由原来的十几个县缩小到山区几个县的范围,人口由最多时的五十多万减少到不足十万。据资料显示,当时的大青山地区仅蒙古族群众就有十三万人,多数是察哈尔西四旗人。1941年和1942年,在大青山地区的日伪军总数达四五万人,而八路军游击队员由原来的3500人(包括地方党政人员)减少到2000人左右。因为斗争环境的艰苦,为了使大部队隐蔽下来,根据上级的指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所有部队都以连排为单位分散,组成敌后武装工作队,开展远距离的游击活动,待机重返原地继续坚持和敌人斗争。

鬼子坚壁清野

﹌﹌﹌﹌﹌﹌﹌﹌﹌﹌﹌﹌﹌﹌﹌﹌﹌﹌﹌﹌﹌﹌﹌﹌﹌﹌﹌﹌﹌﹌﹌﹌﹌﹌﹌﹌﹌﹌﹌﹌﹌﹌﹌﹌﹌﹌﹌﹌﹌﹌﹌﹌

且待下节分解:

小日本赛过活阎王

黄赌毒害惨老百姓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66年出生于察右中旗元山子乡,1984年参军,转业前为陆军某装甲旅副政委,现在大同税务局工作。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王丹

校对:图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