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二)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陈旭升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一)

3

精武强能

积极的训练备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从1986年4月20开始,王龙奎所在的连队被拉到了北京市密云县新城子乡曹家路村开始了有针对性的作战训练。

曹家路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境内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脚下。雾灵山山高且陡,主峰海拔2118米,树木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93%,地形地貌比较复杂。雾灵山区气候复杂多变,夏天山下热得穿背心,山上必须穿棉衣,山下桃花飘,山上雪花飞,山下阴雨连绵,山上阳光明媚,素有“三里不同天,一山有三季”之称。

轻轻松松留个影(左五王龙奎)

70师之所以要把侦察兵拉到密云山区训练,是因为密云山区的地形、地貌和夏天的气候是华北境内最类似于云南和广西前线的地方。密云山区有一座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北13公里处燕山山脉的群山丘陵之中,面积180平方公里,水库库容4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30米,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有“燕山明珠”之称,是首都北京最大的饮用水源供应地。密云水库有2大入库河流,分别是潮河和白河。围绕水库还有一条110公里长的环湖公路,库区夏季平均气温低于市区3℃。驻北方部队的官兵一般多是从北方地区入伍的,不会游泳的比较多,选择在这里驻训能更好地方便部队组织游泳训练。

为了增强官兵们的特战本领,部队特地聘请了海灯法师和他的大弟子范应莲给他们进行了武术训练指导。他们的主要的训练内容有擒拿格斗、独臂功、铁布衫罗汉功、虎爪功等。海灯法师姓范,名无病,生于四川江油县,是中国著名的武术家、诗人和禅宗沩仰宗的第九代祖师,以二指禅、童子功和梅花桩三大绝技名扬天下。他的弟子范应莲也是四川江油县人,本名赵兴莲,从小拜海灯为师,被法师收为义子后改姓范,名应莲。1985年,范应莲跟海灯法师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了美国,从此在全球掀起了海灯热,海灯法师和范应莲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国家主席杨尚昆接见海登法师及其弟子范应莲

1986年9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当时的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军部率步兵第79师235团、237团和该师炮团1、2营,80师238团、239团、240团和该师炮团1、2营,81师241团,集团军炮兵旅1、2、4、5营,高炮旅6个营(3个营作为军工),工兵团(欠舟桥营),通信团等直属部(分)队,同时加强有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10团(欠1个152加榴炮营),军区炮兵第37团第1、2营,工兵第5团(欠伪装营营部和2个连),1个汽车团和抽调其它集团军的侦察部(分)队组成两个侦察大队,1个反坦克导弹连,3个野战医疗所,1个军械修理所,1个汽车修理所、1个野战防疫队共33700人作为第五批轮战部队赴云南老山战区,接替兰州军区轮战。27集团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我当兵共经历过四次大的精简整编,最后一次归属了27集团军。这支部队特别能打仗,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出全歼美军“北极熊团”令美军闻风丧胆的奇迹。

27军缴获的北极熊团团旗,美步兵第7师加强第31团号称“北极熊团”

“两山轮战”每次换防都是侦察大队先于大部队进入前线。1986年8月,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北京军区先期组建的两支侦察大队开赴老山战区执行作战任务。代号叫“虎风”的第11侦察大队是以王龙奎所在的陆军第24集团军为主,吸收北京卫戍区和天津警备区的侦察、炮兵、通信、工兵等专业的干部战士共838人组成,按参战序列被成都军区前指命名为第11侦察大队(中央军委指定成都军区组建对越作战前线指挥部,尽管轮战的部队是其它军区派出的,但都统一接受成都军区云南前线指挥部的指挥)。

所有参战的部队必须齐装满员,为了保证有足够强大的战斗力,上级从其它连队抽调精兵强将补充到各参战连队,确保满编。各侦察连都是141人,全部满编。王龙奎所在的24军70师侦察连历史上就是一个军事素质非常过硬的连队,被编为第11侦察大队第1连。72师侦察连被编为侦察第2连,北京卫戍区警卫3师侦察连被编为侦察第3连,天津警备区196师侦察连被编为侦察第4连,70师208团炮兵连135人被编为火力连。另外还有139人是侦察大队的领导机关和其它后勤保障分队的人员。后来担任过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少将副主任的丁进攻担任第11侦察大队大队长。原来是王龙奎所在的70师侦察连战士,1964年全军军事大比武时,受到毛主席、周恩来和国防部长罗瑞卿亲自接见的全军军事训练标兵,时任70师副师长的陈树川任大队政治委员。196师侦察科长卢卫东任副大队长。

现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对越作战时任某炮团副团长(左后)

第12侦察大队代号叫“飞虎”,完全由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王牌军之一的陆军第38集团军抽调官兵838人组建而成。

集中训练整整4个月后的1986年的8月20日上午,正当战前训练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两个侦察大队突然接到“两山轮战”的预先号令,配合主力部队北京军区陆军第27集团军正面坚守防御作战。王龙奎所在的第11侦察大队全部被集结到位于河北省滦平县的金沟屯火车站附近的原24军坦克团驻地,在这里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临战训练。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确保战时少流血。在部队原来训练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择最重要、最急需的课题,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目的是进一步缩短训战差距。因为这时已经正式明确要上前线参战了,为了确保尽可能地不因为平时的战术技术训练不到位而导致在战场上丢命,上级对部队的训练强度和难度的要求空前增强,难上加难,强上加强。虽然官兵们正值身强力壮的年龄,但这样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脱了几层皮,累得站在那儿都能睡着了。

除了白天的训练,几乎每天晚上都安排官兵们看战争类的电影,目的主要是对官兵起到思想激励和教育鼓舞作用,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和献身精神。出于保密原因,临战训练期间停止了官兵除公事以外的一切书信来往。官兵们心知肚明真的是要上战场了,但不知道上哪儿,多数人猜的是上老山前线,也有的猜测是去柬埔寨,众说不一,反正和越军打是肯定的。

战场上常用的十句喊话越语

临战训练的气氛是异常的紧张,按照上级通知,所有的人员均停止探家和休假,不允许请事假,也绝对不允许个人外出,而且人人都剃了光头。临战训练也是真正考验每个即将准备参战官兵的思想意志和军事素质的大好机会,凡是在临战训练中能完全吃下这种苦、训练成绩优秀、积极要求参战的同志都留下来了;凡是有怕苦怕累怕死思想、对参战抱有恐惧害怕逃避心理、训练成绩一般的人,都没有被选中。王龙奎凭着他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积极的求战态度,第一个被确定为参战队员。还有许多积极要求参战的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被选中。

4

铁路输送

临战训练所在的这个坦克团营区的大门口对面就是河北省滦平县的金沟屯火车站。该火车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站,平时乘车出行的人比较少,也很冷清。这一天的早晨五点半,部队和往常一样按时出操,刚出大门,官兵们看到对面的火车站站台上,黑压压地停靠着两列很长很长的平板车和闷罐车混编的列车,大家的心咯噔一下地紧张了起来,顿时头皮发麻汗毛倒竖。部队平时出操时哩哩啦啦声音比较嘈杂,看到这个情景后大家顿时鸦雀无声,这一刻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人们的耳朵里似乎只能听到咚咚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声,大家知道人员和装备马上就要靠铁路输送开往前线了。回想起昨天白天,军区杨白冰政委来看望了大家,夜里营区外一反常态的嘈杂声、金属的撞击声夹杂着人的喊叫声,整整一夜官兵们被吵醒好几次,原来是输送部队的列车在停靠站台。

整装待发

出操回来后全大队马上紧急集合,北京军区情报部的任副部长、政治部主任张路贵和24集团军的军长周书玉、政委张明春都来了,当场宣布了第11侦察大队奔赴云南前线参加“两山轮战”的命令。为了防止发生意外,金沟屯火车站被当地公安全副武装彻底封了起来,外面的人不让进,里面的人不让出。早饭后,部队开始将武器弹药和个人携行物品清点整理装车,汽车装载在平板车上,小口径火炮和连队人员全部进入闷罐车厢,领导机关安排有1节硬座车。由于平时部队已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战斗准备,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两列火车就装载完毕。

进行铁路装载的这一天是1986年的9月18日,既是国耻日,又是当年中秋节。由于平时的训练强度很大,加之连队官兵又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饭量很大,平时大家吃的都是四菜一汤,饭菜几乎不剩,这一天的中午和晚上,所有连队的食堂都上了八菜一汤,比平时丰盛多了,但大家几乎都没有胃口,平时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情景不见了,大家的心情异常复杂。

虽然当天正值中秋节,金沟屯的老乡们也都没有心情在家安心过节,男女老少结伴倾巢出动,都涌到了站台上加入了送行的队伍,大家的心情异常沉重。70师张本政委、程庚寅参谋长讲完话后,连首长们又进一步做了细致到位的明确和强调,要求同志们严守纪律,确保所有人员平安进入战场。

出发动员

第一列车梯队由司政后机关和直属队的各一部分以及侦察3连、火力连组成,共计361人,其中干部41人,由1节客车10节闷罐车和若干节平板车组成,由邱同善任梯队长、张路贵任梯队政委,大队政委陈树川随第一梯队行动,于晚上9点准时出发了。第二列车梯队由剩下的司政后机关和直属队人员以及侦察1、2、4三个连队组成,由芦卫东任梯队长、王玉明任梯队政委,大队长丁进攻随第二梯队行动,间隔两小时后也出发了。王龙奎随行在他的连队当中。

哐当当、哐当当,

列车奔向西南方,

凄风苦雨健儿行,

人入梦,车未停,

依然是哐当。

闷罐内草帘上躺,

热血男儿上战场,

往哪里,去打仗?

老山前线保国防,

生死两茫茫。

出河北,进河南,

过陕西,到四川,

云南离家好几千,

儿子离娘远又远,

泪眼北望心欲穿……

生死难卜的战场

闷罐车地板上铺的是草帘子,战士们将被褥打开在上面和衣而卧。车厢的一个角落里安放了一个简易的小木屋,小木屋内的车底板凿开一个洞和外面相通,放着一个简易坐便器,算是一个简易厕所。车厢里没有灯,白天的采光主要靠着车厢上部的四个小窗口,晚上临时照明只能用蜡烛和手电筒。每当列车停靠大站加水或换车头时,如果有军供站,部队就能打点开水并吃上一口热呼呼的饭菜,其余时间只能靠吃压缩饼干和速热米饭来充饥。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66年出生于察右中旗元山子乡,1984年参军,转业前为陆军某装甲旅副政委,现在大同税务局工作。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敏敏

校对:图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