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五)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陈旭升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一)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二)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三)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四)

9

凌晨出征

军人不是天生胆大,军人也有害怕的时候,但是当他们意识到了使命和奉献的价值神圣,他们就不会害怕了,他们就真正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了。也许明天他们将带着微笑倒在茫茫的老山丛林中,那是他们的骄傲,鲜血染红的每一寸土地,都寄托着他们对祖国亿万同胞的爱,那将是他们用生命谱写的人生之歌,是对祖国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这个世界,总需要一些人做出牺牲和奉献,他们也许会被一些自私自利者认为是傻子,但他们傻得值。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多数当过兵的人因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始终不改本色、不忘初心。

血书

凌晨就要准备出发了,为了保证出征队员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当晚连队要求他们晚饭后全部早早上床休息,因为马上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大家都全无睡意,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谁都想有一个健全的家庭,谁都向往幸福的生活,军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他们的宝贵青春也需要珍惜,但自从踏入军营穿上戎装那刻起,他们已将自己的生命、忠贞和对祖国全部的爱,交给了哺育他们的人民,交给了英雄的部队,交给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1986年11月29日凌晨,出征队员们原计划不打扰其他战友休息悄悄出发,可连队的其他战友全都早早起来了,默默地帮助他们收拾行装。平时早晨起来大家都有说有笑,但那天大家都默默地不说话,只听到咯吱咯吱床响的声音和挪动桌椅的声音,气氛异常的凝重。当时针指向凌晨2点那一刻,出征的战士们已全副武装,头戴钢盔、身着迷彩服、脚穿钢板鞋、小腿裹着绑腿带,弹药、食物、绳索等物品已全部背在身上。登车前,与战友们一一拥抱,握手告别,第11侦察大队进入前线以来执行第一次抓捕任务的36名队员向越军前沿阵地出发了!

特侦1连工兵通信兵出征(右前是副连长崔志军,左前是工兵班长刘祥仑 )

连队驻地虽然离越军的阵地不远,本来可以徒步前往,但为了节省体力,大队安排了汽车运送。因为前行的地段有的地方暴露在越军的直视范围内,汽车无法开灯,只能凭着平时的记忆和感觉小心前行。不长时间,汽车在前沿阵地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停下了,队员们下车徒步行进。

中越边界一带属于亚热带丛林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山上常年云雾缭绕,一年中很难有几天见到太阳。战区的地形异常复杂,山势凶险,乱石穿空,溶洞广布,坡陡林密,藤葛交错,草棘丛生,树木遮天蔽日,三四个人抱不过来的树多得是,地面上枯枝败叶有一尺多厚,崎岖难行。

为了防止偷袭,敌我双方都在边境地区布设了很多地雷。当时火箭布雷车大把大把地撒,工兵整箱整箱地倒,地雷多到没法精确统计。据说这里的地雷密度是世界上最高的,树上挂的、草中藏的、地下埋的,数不胜数,防不胜防。有时下大雨,地雷能从山坡上被洪水冲下来,所以防地雷比防敌特工还要谨慎小心。部队下车后不沿老路走,因为老路上越军一般会埋设地雷,只能走新开辟的通道。行动前,工兵预先利用雨雾天气在我方阵地一侧雷区开辟了1米宽的通道,队员们相互照应,摸着事先布设好的通信电话线(布设电话线的目的一是在无线电通信受到敌人干扰的情况下,更换成有线电话通信,以保持指挥员与战斗员之间的通信联络始终畅通;二是夜间引路用)向越军阵地方向艰难前进,确保不发出任何声响。

队员们相互照应前行

当天快亮的时候,队员们已下到我军与越军阵地中间的深沟下相对安全的地方。虽然沟底是敌人视线的死角,但地形环境极为险恶,乱石林立,一条十几米宽的湍急的河流横在眼前。连队大部分官兵都是北方人,虽然前期进行过游泳训练,无奈水流湍急,没法游过去。面对如此凶险的河流,又没有任何渡河工具,在场最高指挥员副指导员李云同副连长崔志军商量后,派出了游泳技术好的三个南方籍战士抗着攀登绳先游过对岸,三个人将绳索牢牢地固定在对岸一棵树上,其它人拉着架设好的绳索,趟着齐腰深的河水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前行,等大家过了河,浑身上下的衣服全部湿透了。

涉水渡河

艰难前行

过了河就进入了越南的地域,路更加难走了。那天正好下着中雨,为了防止目标暴露后被越军一锅端掉,36名队员按事先的计划按小组分头向越军阵地进发,由于前方树藤缠绕,经常遇到几个人抱不拢的大树挡住去路,破障组趁着下雨能见度低,在密林中艰难地开辟着通道,队员们只能缓慢蜗进。

越军的小老山阵地山高坡陡,不仅地势非常险要,而且明碉暗堡密布,阵地前有数不清的地雷。据守备部队和地方武装部领导介绍,他们看到敌人经常用背篓装着地雷,整篓整篓往下倒。近几年,前几批轮战部队曾多次想要拔掉这颗钉子,几个侦察连队也想了不少办法,但都没有成功,1985年还有两名侦察兵在此触雷负伤。为了完成好此次作战任务,为了沉重打击当面敌人的嚣张气焰,为了给北京军区争光,刀山火海地雷阵挡不住特侦1连突击队员们前行的步伐。在排长蔡保华的指挥下,王龙奎他们接应二组的5名同志按事先区分的路线向越军阵地摸索前进。在本组其它同志的掩护下,王龙奎一边排雷,一边用大刀砍断密密麻麻的树藤,开辟了一条近二百米长的通道,趁着浓雾的掩护,摸到了越军阵地前四百米左右一座十几米高的石崖下。因为其它相对好走的地方都布满了敌人的地雷,为了避开雷区,所有执行任务的小组都决定从这个石崖下攀登而上。排长蔡保华指示王龙奎与邵小龙发挥他俩的攀爬优势,徒手攀岩上去先固定攀爬绳。虽说他们有一定的攀爬功底,无奈由于山崖陡峭,攀登极其困难。山崖下缠绕的树藤上还有敌人布设的挂发雷,他俩不仅要避开地雷,而且还不能发出大的声响,以免被敌人发现。在韩美生、张吉元的掩护下,他们俩用了一个多小时爬了上去,和同时上来的接应一组的闫龙生和李志强在上面找了三棵结实的大树,固定好绳子的一端,然后把三根绳子的另一端抛了下去,下面的人拽着绳索艰难攀登而上。队员们都背着枪、弹夹、手榴弹和食品等,负重都在30斤以上,尤其是火力组等背着炮筒和炮弹的炮兵们攀登更加困难,前后共用了三个多小时,36名队员全部攀上了石崖。队员们上了石崖后,离敌人的阵地越来越近了,而且敌人的阵地前除了树几乎没有高的草丛可以隐蔽藏身,稍有不慎弄出声响,就会被警觉的敌人发现。

攀崖而上

定向地雷

敌人战壕的前沿装有定向地雷,定向地雷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杀伤性武器,不埋在土里,朝着我军进攻的方向设置,如果敌人发现我方人员攻上敌人的阵地,一旦拉响了定向地雷,爆炸的气浪夹着弹片瞬间朝向我队员飞来,我方人员几乎无一幸免。

经过约16个小时的艰难行进,29日晚上6点左右,抓捕小分队冒险进入到越军阵地前的一片小菜园里,菜园再往上五十米左右就是越军前沿阵地的战壕。据前哨排平时的观察,驻守阵地的越军经常会从战壕里爬出来,到小菜园里活动,由于当天雨大,考虑到越军夜里出来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没有抓捕俘虏的机会,在菜园周围设伏的危险性是相当大的。一路上由于负重行走人们都出了汗,汗落了后又被雨浇了十几个小时,再加上出征的前几天,多数人的思想压力比较大,休息不好是肯定的,各种综合原因导致一部分人有点感冒,有的甚至有些咳嗽。为了安全起见,抓捕队员们的潜伏地不能离越军阵地太近,万一咳嗽憋不住发出声音就会暴露目标,没办法!几个小组长经过简短商量后,简单地明确了一下准备再次返回现场时各小组的潜伏位置,然后带领大家小心翼翼地退回到二百多米外相对安全的地带潜伏下来。其余的四个组在后面不远处更安全一些的地方隐蔽待命,随时准备前出支援。

10

活捉敌班长

越南多山多水多树多草,蟒蛇和毒虫比较多,夜里潜伏在树丛和草丛里的队员们不时看到有胳膊粗的蟒蛇从身边窜过,夜里相对白天安静多了,偶尔能清晰地听到越军阵地上叽里咕噜的说话声。雨一直不停地下,本来已经湿了的衣服被打得更湿了,大家只能把身上的雨衣裹得紧紧的来取暖。连续二十多个小时的活动,大家体力消耗比较大,悄悄地吃了点巧克力补充了些能量,继续坚持着。

潜伏1

30日凌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雨还在不停地下,考虑到敌人白天可能会出来活动,大家又猫着腰轻手轻脚地返回到越军的小菜园周围,按上次明确的位置潜伏下来。捕俘组居中,这个组人员是全连侦察兵尖子中的尖子,组长是副指导员李云,组员有一排长王树华、一班长李海潮、五班长陈亮、六班长路俊友。接应一组在左,接应二组在右。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小股敌人出来,大家只能继续冒雨耐心地等待战机的出现。大家心里明白,在虎口多待一分钟就有一分钟的危险,那么多人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况且又是在敌人的雷区活动,往返路线的宽度只有六十公分左右,稍有一点蛛丝马迹被敌人察觉,越军暗堡里的机枪冲锋枪就会响起来,同时会引爆定向地雷,大家觉得个人牺牲了是小事,但完不成任务是大事,唯一的办法就是期盼雨能尽快停下来,期盼敌人能按我们的预期出来活动。

由于长时间潜伏不能活动,又加上雨天阴冷,一些队员们的腿开始抽劲,身体冰冷发僵,报话机里不时传来领导们的鼓励声,抓捕队员们的脑子里浮现出抗美援朝时在美军阵地前执行潜伏任务的邱少云烈士的光辉形象。向邱少云同志学习!坚持就是胜利!大家双眼圆睁盯着越军的阵地,纹丝不动地潜伏着。

潜伏2

下午两点左右,雨逐渐变小,天开始放晴,队员们重新燃起了希望。16时05分,终于有三名越军露头了,我方阵地内的观察哨发现情况后迅速向上报告,指挥组通过报话器发出指令:“老鼠出洞了,有两只翘着尾巴。”三个敌人从战壕里露出脑袋四处张望了一会,显然没有发现我们潜伏的抓捕队员们,然后逐次跳出阵地,一前两后小心翼翼地向我伏击圈的方向走来,30米、20米、10米、5米,突然走在最前面的那个越军,似乎感觉到有点异常,停住脚步正要准备调头返回的时候,随着组长李云“打”的令下,“噗、噗”两枪,走在最前边的越军胯骨和大臂处各中了一枪,险些栽倒在地上。“行动!”伏击组长李云的口令还没有落地,六班长路俊友和五班长陈亮便同时纵身跃起,一个由后抱膝,一个锁喉,这名越军便像狗吃屎一样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还没有来得及“哼”上一声,一团纱布早塞进了嘴里,接着就是上铐搜身,缴下了枪和腰间的两枚手雷,整个动作,前后不到十秒钟。几乎在同时,我方潜伏的两个接应组的人员立马扣动无声手枪和无声冲锋枪的板机,后面的2名越军被突如其来的我侦察队员的行动吓懵了,在想端枪又有些迟疑的过程中就被眼疾手快的队员们乱枪击中,身中数弹当场毙命。听到有异响,第4名越军愣头愣脑地举着枪从战壕里探出头来想看个究竟,随着队员们的枪响,“啊”地叫了一声就栽了下去。

抓捕队员们的行动惊动了“模范阵地”的越军,之前中国军队的侦察兵多次偷袭都没有成功的事真实地发生了!顿时越军阵地像炸了锅一样,炒豆般密集的枪声四起。

火力连准备炮击

爆炸后的炮弹尾翼

与此同时,副指导员李云通过报话机紧急请求侦察大队的炮火支援,在我方阵地待命已38个小时的火力连的官兵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射击诸元已提前装定,随着连长郭宇生一声“预备,放!”的口令,9门迫击炮同时向越军阵地发出了怒吼,我侦察大队火力连的炮弹如同飞煌一般射向敌人的阵地。在连长郭宇生和指导员齐景伟的共同指挥下,按照事先的协同计划,我第11侦察大队火力连的三个炮阵地和1个重机枪阵地同时向预定敌目标猛烈射击。后据侦察大队战地日记记载,此次火力急袭,火力连在最关键的24分钟内共发射炮弹564发,越军1至8号阵地成了一片火海。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66年出生于察右中旗元山子乡,1984年参军,转业前为陆军某装甲旅副政委,现在大同税务局工作。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敏敏

校对:小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