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旗脉金矿沉浮录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刘立宇



上 集

中旗金矿是岩金矿山企业,他的产品是岩石矿中提取,工艺比较复杂,采矿区在科镇30公里处的银贡山,选矿厂及矿部都在科镇3公里处的天义齐村。采矿工艺流程:采矿区采出矿石后,由两台重型自卸车送到选矿厂,入破碎机破碎,形成小粒儿,再入球磨机,研磨成细矿粉,再入浮选机加药剂出现泡沫,那极细的矿石粉就被粘合在泡沫中,刮板将泡沫刮在沉淀池中加汞,上汞板,形成球状;然后进入冶炼程序,经高温,汞被蒸发,干锅中就出现闪闪发光的金水,入模具制成金锭,直接上缴银行。这种金锭含银很高,银行回收后还需做金银分离方可入国库。

从岩矿中提取金产品,环节多,费用大,作为生产性企业,必须压缩一切非生产费用才能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理念经常出现在各级领导讲话中,我虽没有系统学过管理学,但经常看上级文件,耳濡目染,对于这些基本理念也熟记在心。

1993年,前两任矿长陆续调走了,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找我谈话:“脉金矿暂时不派人了,你以副矿长身份代行矿长职责,抓好脉金矿的全盘工作吧。”我说:“我这个人性子直,不适合做全面工作,当个副职,做点具体工作还行。”领导说:“你是五零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了,在沙金矿干了7年副职,脉金矿又干了8年副职,我们了解你的为人和才干,相信你能完成上级的重托。放手干吧,企业内部的事你做主,外面的大事我们替你担着。”就这样,我成了这个企业的主要领导。

我从小是个苦孩子,历经苦难沧桑。14岁那年刚刚解放,我的生活却陷入了困境,是解放军收留了我,成为了一名解放军小战士,这才脱离了苦海。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早早埋下感恩的种子,立志要努力工作,长大回报共产党,报效国家。尽管后来由于阶级出身的划分,没有如愿入党,但是部队转业后,国家给我安排了工作,进入国家干部的行列,让我和我的家人都受益终生。这次我带着领导沉甸甸的重托和信任,满怀激情地上任了。

经过详细调查了解生产各个环节,我做出了第一个决定:凡是与采矿、选矿、机修、化验无关的项目一律砍掉,一切非生产费用不准支出。当时银贡山矿区养着150只羊,我认为这群羊与采矿无关,只会加大成本,羊群产生的费用属于非生产性质,于是我断然决定全部卖掉,所得收入以营业外收益全部入财务账。卖了羊,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有人就对我的做法很有意见:这么大的事儿,怎么不请示上级就独断专行呢?而我却认为这不是大事儿,是企业管理的漏洞,减少企业非生产费用,降低成本是正事儿,连这点儿事儿都要请示,还要企业管理人员干什么?我认为自己做得对,对于别人说三道四我也不在意,我这种耿直的个性为后来的职业生涯埋下了祸根。

春节过后要过元宵节了,上级下达指令,指派脉金矿出两条龙灯,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我仔细一算,做龙灯得花钱,舞龙灯也得花钱,这又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属于非生产费用,于是我当场回绝了上级领导。当时矿部有一辆小汽车,我上任以来一直作为矿山资产公用。我本人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上下班骑自行车,上采矿区都坐拉矿车,从来不坐小车。曾经有矿外领导公然向我开口要借用小车,而且要加满油,我本着坚持维护企业利益的原则,一直顶着压力不借。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不少,这期间得罪了不少领导,我也毫不在乎。这一年,经过我精打细算,压缩了各个环节的非生产费用,成本下降了,利润提高了,年底上缴财政利润12万,创历史新高,受到政府表扬。由于工人们的工资与产量挂钩,年收入也是历年来最多的,职工们高兴,我也觉得自己这一年没白忙活,感到无比的舒心和自豪。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顺心的事儿还是来了。一次银贡山采矿区采掘过程中,出现了塌方事故,砸死一名采矿工。家属整天到矿部哭天喊地,百般纠缠,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职工们的情绪。我对死难者家属也深表同情。为此,我做了应做的三件事儿:一是厚葬使者,按相关规定支付了抚恤金。二是安排一名子弟顶替上岗。三是向上级做了如实汇报并且做了深刻检讨,准备接受处分。随后事故调查组来了,我准备了五斤豆腐,三斤大葱,一条迎宾烟招待客人。因为当时的职工们很艰苦,工人们为了省钱,连豆腐都不舍得吃。在职工食堂招待客人,我认为加了豆腐就不错了,毕竟花的是公家的钱。结果调查组领导们连口水也没喝就走了。当时工人食堂大师傅用二拇指戳了我后背一下说:“你呀你呀……”似乎欲言又止。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不说也罢。我想着心底无私天地宽,凭着良心做事,就对得起自己。不出众人所料,次年,上级就调来了新矿长,我这个副矿长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没有安排我任何工作。坐了两年的冷板凳后,于1996年年满60岁光荣退休了。没想到退休后的生活依然不平静,经历了一场企业下马和职工买断风波,尽管最终经过千辛万苦,争取到了自己应得的社保权益,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是会隐隐作痛,不堪回首。


下 集

就在我退休的那一年,不知从哪里刮来一股风,各地国营企业有的拍卖,有的私人承包,有的关门倒闭。中旗国营脉金矿,经营了12年,年年有利润上缴国库,160名职工稳定就业,这么一个好端端的矿山企业,也未能幸免。1997年,中旗国营脉金矿突然宣布停产下马了,理由是:矿产资源枯竭!我看到这样的结论,感到无比的震惊。事实上,中旗脉金矿银贡山采区的矿石资源丰富得很,我作为当事人,是最有发言权的。当然了,有发言权的不光我一个人,当年那批老职工,哪个不是心知肚明又无可奈何?

记得当年黄金地质队留下的地质勘测报告里写得很清楚,银贡山共有16道矿脉,其中1号脉储量最大,品位最高,可供重点开采。零号脉、2号脉前景也相当可观,3号脉虽有断层,可做后续资源补充。八四年建矿以来首采1号脉,建斜井50米,设平台,沿矿脉东西两翼平巷出矿石,十二年来两翼矿石就能满足了生产需求,50米平台向下打竖井110米,经勘探,深层矿石资源相当丰富。

1993年我主管本矿,为了摸清百米竖井下面1号脉的资源状况,我决定亲自下去查看。工人们说:“下面的矿是很好,只是太危险了,没人敢下去,你是领导,更不可以下去。”我想,作为矿领导,连资源都摸不清,如何制定生产计划呢?于是坚持要下去。当时条件所限,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只能让工人们用粗麻绳将我拦腰拴住,一节一节往下送,一直送到井底。我打着手电一路仔细查看,四周牙牙碴碴,的确隐患多多,可那矿脉太喜人了,矿脉足有80公分厚,与我们常用的矿石一模一样!出井前我从井底取了几块矿石样品。看我安然无恙地被拉出百米深的矿井,上面的工人们才长舒一口气,看得出,工人们一直为我的安全捏着一把汗。我安抚他们:“我不下去亲眼看,怎么知道下面资源有多少呢,这回我心中有数了。”当工人们看到我取来的矿石样品,异口同声地说:“多好的矿呀,只是我们不敢下去采了。”

这次下井考察1号脉,让我内心确定了一个事实:资源足够丰厚,够几代人开采了。至于如何开采这段深层资源,我也有一些想法,再说,还有0号脉和2号脉,我沿地表露头跟踪观察,取样化验后证明这两道脉开采潜力也很大。从2号脉被人挖过的小口中取样化验,其品位足可以与1号脉媲美。事实胜于雄辩,脉金矿从停产下马那天起直至今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一天停止过开采,先是小伙外地人偷着采,后来被守矿人员发现后,交点管理费公开采,再后来听说有人把脉金矿的采矿证拿到手了,私人开采更合法化了。就这样,好端端的国家矿产资源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变成私有财产了。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内心总是翻江倒海,五味杂陈。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选矿厂的尾矿砂我曾经派人取样化验过,初步预测有金三千多两,银数百公斤。我离厂时还大发感慨:这笔财富我们这代人没能力享用了,留给后人吧!事实上我错了,低估了当代人的能力。脉金矿刚下马,尾矿就被外乡人承包了,就这些尾矿沙,人家一干就是好几年。当年提出的资源枯竭一说者被事实无情地打脸了,因为直到现在,资源还在开采。就是那个资源枯竭的结论葬送了一个本来具有无限前景的好企业,140多名职工下岗了,这些职工下岗时正处于中壮年,技能正处于成熟期,正是为企业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有劲没处使了,生计没着落了,他们欲哭无泪,只能仰望苍天,空哀叹!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悲剧,也是中旗脉金矿沉浮录的真实写照。

作者近照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85岁,1950年参军,现退休居住在集宁。

【本期幕后】

策划:敏敏

编辑:楚楚

校对:敏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