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晓辉丨《纤维皇后真丝绸》读后感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丝绸,是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由衷自豪的一种特殊商品,是集多项中华文明大成光芒的名珠硕果。这样断言,并不仅来源于丝绸面料的爽滑高贵、颜色亮丽斑斓,穿着能够完美展现东方女性的妩媚曲线,更在于其所包涵的博大华夏文明元素。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丝绸贸易之路,这个专用词汇源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李希霍芬,他于1877年发明了这个与中国相关的词语。如果只片面的理解其为单一的商品交换路径就难免有以点概面之嫌。实际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横贯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部地区东西走向长达7000公里以上的贸易通道,同时更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文化通道、外交通道、友谊通道、艺术交流通道。这条通道源头在中国,主要陆上路径的一半以上在中国境内,正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有力的推动了璀璨夺目的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同时也让中国在全世界人们心中成为了令人景仰的世界文明的领跑者,神圣东方成为了数千年间世界所向往的强盛文明之地。马可·波罗周游世界并于1280年来到了元大都(今北京)觐见了皇帝忽必烈,而让他不远万里来到东方的原动力就是对神秘的丝绸国度和向往。

     我们知道,英语里中国是CHINA,含义是瓷器。陶瓷这是中国令世界为之倾倒的神秘产品,成为了中国在世界心目中令人肃然起敬的标志性圣物。然而在更加久远的古代,西方人怎样称呼中国的?在瓷器传播到西方之前,中国在西方世界里有一个更加响亮更加美好的名称——赛丽斯。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当时在欧洲称霸的罗马人对中国丝绸的神秘与崇拜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们错误的认为神秘东方有一种丝绸树,中国人只要随手撸下一把树叶,用手一搓,就变成了奇妙的丝绸,变成令人唾涎的巨额财富。不可一世目空一切的罗马人对中国丝绸真可称之为爱恨交加,说到爱,可是真到了爱的要死地步,由于丝绸在罗马贵族当中成为了权力、地位、荣誉、炫富的象征,市场上丝绸竟达到十二两黄金一磅的天价,这样的财富谁能不爱的发疯?而说到罗马人对丝绸走向反面极端的恨,则当真不是丝绸的错,而是与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其根子也是与丝绸贸易的副产品。由于罗马帝国的贵族对丝绸追捧痴迷,全社会趋之若鹜,大量的黄金流入了丝绸贸易当中,国家黄金储备大量流失,几乎动摇了帝国的经济基础,在这种情形下,罗马元老院破天荒制定了禁止罗马帝国人穿丝绸服装的法律,任何违法穿上丝绸的人均被视为犯下“有伤风化罪”,要面临鞭刑处罚及牢狱之灾。因为一种来自中国的商品,而引起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帝国制定法律踩刹车,这种情况在世界数千年文明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尽人皆知的埃及艳后克丽欧佩特拉,她的绝世美貌曾经让凯撒、安东尼这样的盖世英雄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当她第一眼看到丝绸时,神魂颠倒心甘情愿的拜倒在丝绸面前,当了纤维皇后的粉丝。

一般人认为伟大的丝绸之路陆路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而在班固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强化了这条商贸通道。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只有一条,其历史也要比西汉年代更加久远。丝绸之路早在西周时期就逐步开始形成,公元前五世纪就已经形成了草原丝绸之路,而对古埃及金字塔的考古中,曾经发现了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丝绸残片,经研究确认它源于中国。在宋代发挥出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其最早是在中古初年就形成了。由于政治地理的变化宋代开始出现了南方丝绸之路,它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地位成为了陆上贸易的又一条主要通道。

有关中国丝绸发明人为缧祖的说法,现在基本上属于主流认知,但实际上,我们且不可将縲祖当成具体的某一个体。而是应该理解为她只是一个中国丝绸文明象征性人物。不可对号入座。原因如下,其一,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发现蚕丝并发展出丝织加工这一文明成果,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漫长过程,发现地域并非一处,可以确定并非是某一人之功。其二,按中国传说史,黄帝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600——4500年,作为黄帝的妻子嫘祖应与黄帝相当,而近代考古研究表明,中国蚕丝纺织品历史应该比缧祖还早200——300年以上,据研究,中国古人植桑养蚕加工桑蚕丝历史也并非源于黄帝时期,而是炎帝时期说出现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人最早加工的是天然的柞蚕丝,而不是质量更优的桑蚕丝,而柞蚕丝历史比植桑时代更加久远。所以严格来讲嫘祖不可能是栽桑、养蚕、蚕丝编织的创始人。

     当前新的“一带一路”在习总的倡导下正是分别沿着古代陆路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而稳步推进的,沿线各国纷纷加入这个新东方丝绸之路的行列中来,“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性事件,我们相信,曾经辉煌数千年的丝绸之路正在以新的面貌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中国的丝绸也必将在新时代再度重放异彩,展现新辉煌。

作 者 简 介

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