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前旭丨河东河西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有河流穿过的城市是有灵魂的。世界著名的城市大多傍水而建,比如塞纳河之于巴黎,多瑙河之于维也纳,泰晤士河之于伦敦等等。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一条河:汾河。

汾河发源于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流经山西省6市29县(区),全长713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向南一路迤逦而行,将太原市一分为二,于是便有了河东、河西之说。汾河东面是巍巍太行山,西面是嵯峨的吕梁山。两山夹一河,形成了簸箕形状的太原盆地。我们的祖先第一次看到这个盆地时,不禁欣喜:哇,好大的平原啊。于是便有了“太原”这个称谓。“太”,大也。

河东是市区,河西便是郊外了。河西的人把到河东去叫做“进城”,这种叫法潜意识里便把自己关城外了。一条河,隔出了城乡差别,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具体表现是河西的人愿意“进城”,而河东的人从未想过到河西买房、置业。七十年代初,汾河上市区段仅有一座“洋灰桥”,也就是迎泽桥,桥上晃晃悠悠连接两岸的仅有六路公交汽车。汾河两岸的人,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不想出来。

河东繁华、热闹、生活方便;河西安静、悠闲、田园风光。我家住河西,但姥姥家住河东,于是便河东、河西的往来游窜,尽享两岸风光,绝无地域歧视。但地域歧视是存在的,我是知道的。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和河东的小朋友玩恼了,他们会蹦出一句“河西佬儿”。“佬儿”三个字怎么写,到现在也搞不准,但这大体上不是什么赞美的词儿。而且在姥姥家小住时,和小朋友们玩儿兴正酣时大人喊一声“走了,回河西了”,大家的感觉马上就不好了。除了不舍,小朋友们的眼神里还有同情,好像我们又要回到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去了。我喜欢河东,因为姥姥家在那儿。但我更喜欢河西,因为河西实在是太好玩儿了。

胜利桥是74年修的,胜利桥往西全是稻田,这广阔的田野便是我们的乐园。钓青蛙、粘蜻蜓、一道河里游泳、跟着大人扛了猎枪到汾河滩里打野鸡和野兔,甚至捕蛇。调皮蛋儿们捕到采花蛇,把一片帆布塞蛇嘴里,捏紧蛇头一抽,蛇便被拔了牙。夏天将蛇绕在脖子上、手臂上,凉莹莹、光溜溜的,再加上女生见了惊得吱哇鬼叫的,越发觉得了不得了。当然,这万万不可让老师知道的,知道了事儿就大了。河西好玩儿的事儿多了去了,广阔田野,大有作为。汾河真好。

    初三的时候,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了两句话“谁英雄,谁好汉,中考完了比比看”,“过汾河,上重点”。有点儿像现在衡水中学搞的那个誓师大会,鼓励大家考过汾河去,因为那儿重点中学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小伙伴儿们的斗志真就起来了,大有“风萧萧兮汾水寒,不过汾河兮誓不还”的悲壮。我的收获是,短短几个月2.0的视力用成了近视眼。都是汾河惹的祸。

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徐平生老师,北京知青。她说听了《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歌心里就放不下山西了。你听听“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左手一指,右手一指,汾河水哗啦啦地流过,多美,多浪漫。徐老师背上行李就来了,来了就不走

了。汾河真的有魅力。

有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人不顺利的时候别忘记咸鱼翻身,总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和那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异曲同工,悲壮中透着豪迈,在泥淖中仍然心向蓝天。但是,到底是河东好一点儿呢,还是河西好一点?这个,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汾河说了算。

作 者 简 介

李前旭,微信名淡然,男,湖南籍太原人,1967年出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供职于太原幼儿师范学校。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在岁月长河中捡拾生活的点点滴滴,焙成文字感动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