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银玲丨知识的力量,文化的魅力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今天我就义马市妇联《读来读去》第二期书友见面会的感受浅谈如下:

    先从高佳祥小朋友阅读作文《小小的日记》谈起。此篇作文体现一个母亲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义无反顾的付出,反映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经理李瑞红阅读的《最受欢迎的四句话》。一是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能及时为尴尬氛围解围,不是能用金钱能买来的,不是能用时间替换的。二是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西谚云:言语赋予我们功用是在我们之间悦耳之辞。那么何为悦耳之辞?就是说让人听了悦心的话,“好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特别是一个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要给与鼓励,以此缓解心里的压力和沮丧。三是为疑惑的人说一句点醒的话。荀子说:“赠人从言,重于金石珠玉”。遇到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人,对生命有疑惑的人,要及时的给予指点迷津。我们常说:人在事中迷,傍观者清……人生都会有迷惑的时候,如果在关键时候能给予指点,也是一种境界的体现。我们常感叹,我们生命中没有遇到贵人、高人。但如果我们能成为别人的贵人、高人,那岂不是我们做人更高的一种境界。四是为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人生中避免不了遇到挫折、生意失败、官场失意、爱情分离等不同的遭遇。特别在这个时候会意志消沉,如果能给予对方及时的支持,就能增加对方的信心,去战胜一切困难。

    通过这4句最受欢迎的话,我想起有这么一句话:说话是一门艺术,我们谈话如果能达到口吐白莲,那自然是意自芳香了。

    千秋办事处副书记张一阅读《工匠精神》。无论打工者,还是老板,其内心很多时候都处于恐慌、犹豫、焦躁的状态,看似外表强悍,其实内心非常空虚。这都是因为看不到一个明确的目标。工匠指的是功夫和精细,是美国家族企业百年不倒的秘诀。工匠精神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其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的坚持和追求。如果你想要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被人需要被人尊重,众望所归的成功者,就要从当下做起,首先成为一个充满魅力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无论是哪个行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去对待每一件事。

     水科壮公司总经理杜佩玉同样阅读了《工匠小语》,读到工作是一门修行,匠人把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如生命。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自己,感动自己的灵魂。不走捷径才是最快的捷径。打工的状态不可怕,可怕的是打工的心态。只要对于一件事做到专心,胜过马虎做一堆事。对待工作的态度专心、执着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宇星广告公司总经理李海燕阅读的《你所接受不了的,正是你所要提升的》。读到好文章能让心情轻松,缓解压力。人们平时常说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面鞭策自己的镜子”,你所看到的又不能接受的正是突现你身上狭隘的一面,以及仰慕别人的也正是自己不具备的,因此无论对于别人身上的优点还是缺点,都是修正我们的一面镜子。

      司法局阮改芳律师读的《弟子规》,似乎把我们拉回到了那个年代的私塾学堂里。她以“律师、心理咨询师”的特殊职业拉开了话题。她说,通过读书会这个平台,和大家相聚在一起读书,是件很美好的事。近几年读了很多书,从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最能体现的是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也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很快的进入读书状态。

    阮律师谈到虽然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的记忆和聪慧,但是只要充分发挥自已的刻苦勤奋以及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总是有收获的。在读“弟子规”时,重点讲解了读书三法: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释义:读书不是一晃而过,而是要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开始读这本书时不要羡慕其他的书,必须把这一本书读完,才能读另一本。如果把书中的意思理解透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万变不离其宗,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最值得让人学习的是她每次读书都做笔记,这让我想起毛泽东的读书习惯。毛泽东受老师徐特立的影响,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还有在筹划读书会时,我们在讨论要每个人写出自己读书感受时,杜佩玉也说过她读书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义马政协经科委主任张家中说:《弟子规》、《三字经》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每三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提倡学校教育要从小学开始,不但要阅读《弟子规》、《三字经》,更要让学生理会每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学以致用。

   接下来大昌电器总经理李玉霞谈了如何经营家庭,如何对待公婆的问题。首先要尊敬和孝敬,让老人感受到儿女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对于夫妻俩人来说,女人是用来疼的,男人是用来爱的。作为妻子有时候对丈夫要像对孩子一样,多一分耐心和宽容。对于孩子,家长要给他们安全感,尤其在青少年叛逆期,家长更要多给鼓励,主动对孩子有亲密的表现,比如用拥抱、拉手、拍背等动作以传递亲情。

    最后将如何教育孩子的话题讨论推向了高潮。与会者一致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情感交流,忽视了做人的重要性的教育。提醒家长谈孩子,要从孩子的优点谈起,使孩子产生更多的优越感,要以赏识教育法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中一个重要成员,适当参与家庭一些重要事情讨论,非常必要,以此培养孩子担当精神,增强孩子自信,使孩子自立、自强。

    通过两次读书的交流,我深刻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更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博大精深,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如果知识是一个人的根,那么文化就是一个人的魂。也可以说知识代表一个人的长相,文化代表一个人的内涵。

    一个人只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累积,它是固定性的东西;文化则内发的,深入骨髓的由内而外高远深邃的精神。

    对于知识的追求,我每当看到一些美好的文章或句子时,都会如饥似渴的想要把她融入我的脑子,恨不得能一目十行,有过目不忘的冰雪聪明。

    就如今晚阮律师谈对知识的渴求,她说:读到好的文章恨不得把整本书都抄下来。

    对文化的崇尚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总是感觉自己缺乏智慧,而更多拘谨于没有一定思想的高度不具备宏观的思维,令人望尘莫及。

    知识先是学习,后而传播普及于众人;文化则是挖掘、沉淀后而传承弘扬于世代。

    知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但是知识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

    一条陈述能称得上知识必须最低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被验证过的、是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知识是理性的,文化是感性的,知识是文化升华的基础。

     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有这样一个群体元素辐射出的一切活动,形成了地域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

     我们如果把知识比作一个百草园,我们只要走进里面,就能体会到不同的花香草味。

     同是一篇文章,不同性格不同年代的人读来各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想。就拿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前人就有两种说法,其一:前人对读书的感受比喻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那么到了宋代李淑《邯郸书目》则“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可见‘读书各有其味’。

     就拿今晚的读书会而论,我们各自把学到的知识,相互讨论碰撞,其生发出来的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从我们的言谈中透出来,从我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从我们的精气神里体现出来,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

    呼吁更多的中华儿女,捧起书本,荡漾在书的海洋里,吸收更多的精华,滋润我们枯燥的灵魂。

    一个人有知识仅代表一个个体,整个家园有知识才能形成文化的氛围,兄弟姐妹们,让我们为中华的振兴而阅读吧!

作 者 简 介

段银玲 新安县人,义马市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主席。 喜爱文学创作、书法、爬山运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