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越涛丨因为喜欢(代后记)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今年初赴京,我是与作家出版社商定长篇小说《香玲珑》出版之事的。

我和责编张玉太老师是莫逆之交,遇事总能达成某种默契。他当了大半辈子诗歌编辑,独具慧眼,料定他会对其中的诗词感兴趣的。果真,他颇为欣喜地说,“越涛词耐人寻味,极具价值。”当即决定,追加出版《越涛词》300首。真是不谋而合,正合我意,皆大欢喜。

那天,正赶上张老师60年前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处女诗作《明天我要进车间啦》重见芳华。这位与生俱来携带诗魂的诗坛老帅苦苦寻找这首诗作多年,终得如愿,百感交集。陆续有领导和诗友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贺,使得他格外繁忙,但精神矍铄、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与诗结缘的趣闻轶事。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诗歌的挚爱和深入灵魂的浪漫情怀。他似乎就是为诗歌而生的,其诗作积累就是一座艺术宝库。至今,他仍新诗不断,学生众多,粉丝成群。他能抛开繁杂、欣然承担《越涛词》的责编,令我非常感动。

张老师反倒说,是《越涛词》让他喜欢,他才甘愿做嫁衣的。

前天,跟一直帮我整理词稿的丁翠兰谈及此事时,我还有些兴奋。她却说,“张老师有你这样的学生,也是他的骄傲。”顿时,我的笑容花儿般灿烂了。

对我来说,作诗要比写小说更早一些的。只是陆续出版几部长篇小说,诗词却迟迟未能有规模的露面,仅仅散见于报刊杂志,连我自己都记得不是太深。因此,形成了“我是写小说的”印象。

其实,是诗词功底锤炼了我的小说语言。我喜欢唐诗宋词,带有偏执的个性。尤其是对宋词的钟爱近乎痴狂,几乎读遍各种版本。喜欢在优美的文字里畅游,喜欢长短句的节奏美,可以用心感受到每个文字下面跳动的音符,可以让纯净的声音与墨香相融,流淌出每个汉字的墨韵的灵动。浅移默化,这种感觉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冶练成了“算个词人”。为了能把一个汉字或一个词组用到恰如其分,常常熬到深更半夜,茶饭不思,并随着词的意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写得情真意切、身临其境,也享受着绵绵诗意带来的缠绵喜悦与挣扎折磨,乐此不疲。而每一首词背后都可以读到一个故事;每一位读者都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词的美妙之处。

在《越涛词》300首中,少量取自《香玲珑》书中,绝大部分是近一年多创作的。有人问,“当今社会这般浮躁、网络如此蔓延,谁还会静下心来手捧纸书读诗品词?你还能着了魔似的写词,真是另类。图什么啊?”

因为喜欢。相信有人跟我一样的喜欢。

生命中一切钟情于唐诗宋词的体验和东方视角的审美,都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鲜活的表达,同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闪耀着民族的光辉。

终归有一天,人们会趋于平静,回归本源,欣闻墨香带来的阅读惬意,享受“香落芳笺词章好,吹面不觉宋风来”的畅快。

坚信,一定有人与我同行。

当然,对于宋词词牌的认知和习作,我还是个学生,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蔡越涛,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郑州。曾多年手持金话筒穿梭于电视荧屏,长期担任省会台高层领导,却偏偏钟爱汉字的灵动,尤其喜欢在长短句里痴迷、沉浮。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过命运三部曲一一《日出日落》《家里家外》《独来独往》,受到海内外读者追捧。一部堪称中国当代《红楼梦》的佳作《香玲珑》和词集《越涛词》更是兰章华韵,备受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