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晓辉丨马刨泉(之二)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昌平流村马刨泉,见证悲壮薄云天

无独有偶,北京另一处马刨泉,也与杨家将有关。所不同者,这眼马刨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珍贵的水,更让人震憾的是,站在这眼马刨泉边,你仿佛能切身感受到一种爱国情怀,一种中华民族面对强敌英勇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而这种感觉也只有站在泉边,才能让你得到真正的触动,它就是位于北京昌平流村镇马刨泉村的马刨泉。

昌平区西部有个流村镇,此镇向西二十多公里靠近北京与河北省交界的深山区里有个村子叫马刨泉。马刨泉虽说地处偏僻但却是个重要的要冲,它北靠寄水坨,栓马桩,南望北齐长城,东临白羊城,西靠镇边城。此地号称明清京城西北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险要,也是京师防御的重要隘口。其与南口城、居庸关、岔道城、上关城、黄花城、古北口构成了数百里长的长城防御实体。村因泉而生,泉因村而兴。但这个马刨泉是怎么来的呢?据传说,此泉的出现与杨六郎有莫大关系。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杨延昭的官职是三关巡防使,镇守宋辽边界的三座重要关隘。但他究竟镇守的是那三处关隘呢?在北京河北山西沿线历史上的三关,分为内三关和外三关。内三关是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外三关是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也可以理解为外三关为面对敌人的第一线关隘,而内三关则是纵深防御的第二道防线。宋辽战争主要是围绕燕云十六州的攻防展开的。被杨延昭所镇守的三关是偏头关、倒马关、紫荆关。关隘之间经常会有重要军情传递,一年夏天,烈日当空,酷暑难耐,杨六郎因携紧急军情途经此地,口渴难耐,然而此地乃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遍寻也找不到河流水井,当地人吃水也要翻山越岭到长峪去驮水。杨六郎把全村几户人家走了一个遍,也没有讨到一口水喝,而他的战马也因口渴没有了行走的力气。来到北西岭的顶尖处,马渴得实在走不动了,看到自己的坐骑因缺水被折磨的痛苦表情,杨六郎即心疼又无奈,叹口气对马说道:“不知此地是否可有泉眼,你若能够找到,我们两个就都得救了,如果再若找不到水喝,你我恐怕都要渴死在此地了。”马很通灵性,闻听杨六郎无奈之叹,立即开始在周边将鼻子几乎贴到了地面上,这里嗅一嗅,那里闻一闻,只见他全神灌注,突然,马儿停了下来,一声欢快的嘶鸣,声震群山。奋起前蹄向路边一堆石块刨了下去。杨延昭与马早已心有灵犀,见状,也是心中大喜,顿时来了精神,与马配合,一起撬开砾石,挖了起来,不一会儿,几块石头搬开,见到了潮湿沙土,当挖到二尺多深时,一股清水涌了出来,兴奋的杨六郎与他的战马真是久旱逢甘霖,伏身就喝。觉得此泉水甘冽异常,一口下去,神清气爽,酣畅无比。杨六郎战马掘的这眼山泉,出水量很大,很快在此地形成了一个水潭,不巧的是,正好将这条山道截断了。恢复了体力的杨延昭,见此情形,心中言道:“水是与人方便的,岂能给路人带来不便”于是,传递军情后,组织人将此泉水引到了北面的山上,此地历史上也就增加了地名——马刨泉和寄水坨。

杨六郎结束了此地多年干旱无水的局面,做了一件利民利路人的大好事。因为此地有了马刨泉,人们开始在此地开荒种地,形成村落,繁衍生息。此村也就理所当然以马刨泉命名。本村后人感杨六郎赐水之恩,但又觉得说杨六朗开渠引水,似乎无法彰显出对这位盖世英雄的敬意,于是就编撰了一个杨六郎马上扬鞭,往村北小平踏脚下的山上一指,施展法术将路中间的马刨泉水形成的水泊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就把这珍贵的马刨泉水寄存在了北山上。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村北小山上那个寄水砣也就成为了杨六郎创造的一处神迹。

有关这个马刨泉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淡忘,忠臣爱国美好的传说,因为近代一场反侵略战争,而使这个古老的马刨泉更加演绎出新的催人泪下的悲壮故事。

故事发生在日本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之后一个月,1937年8月,日本侵略者发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疯狂叫嚣,而其亡我中华的战略就是从两个方向向中国全境发动大规模进攻。其中一路是在华东方向,从上海沿长江进攻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而另一路则是从华北方向越过长城占领河北、内蒙、山西大片土地,进而完全占领整个华北,而后向华中合击。这一南一北同时发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国破家亡深重危机与灾难之中。

此次历史上被称为“南口战役”的战斗,中国军队依托长城居庸关等地形,以装备差、弹药不足的六万弱旅,迎战日本侵略者装备精良的第五、第十师团及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七万多军队,而在南口日本侵略军的指挥官就是在侵华战争期间臭名昭著的板桓征四郎。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军人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阻击,使侵略者付出了沉重代价,虽然日军动用了飞机、坦克、大炮等先进武器,进行了疯狂进攻,但在英勇的中华儿女面前,仍然无法越过长城天险。日本侵略者,第一阶段的进攻在南口一线受到重挫之后,改变的进攻路线,第二阶段的进攻就将重点放在了南口以西的黄楼洼、驴子圈、长峪城等地。而马刨泉、寄水坨一带就是这一阶段战役的主战场。英勇的中国军人用年轻的血肉之躯去迎战日本鬼子的进攻。在南口战役自1937年8月8日打响至8月26日将近二十天的浴血奋战中,许多部队被整连、营的官兵全部战死在阵地上,无一人后退半步。特别是在马刨泉附近的惨烈战斗发生在8月16至19日这几天。步枪对付机枪大炮,手榴弹迎战坦克,数以千计的年轻中国军人的鲜血,浸透了这片光荣的土地。其英勇顽强意志,让日本侵略者也心惊胆颤。

南口战役当中,马刨泉村民积极支援中国军队,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这眼马刨泉在南口战役期间见证了这段历史,村南前观洼也称元宝山直到今天,当时战场上的数道战壕仍然清晰可见,村北的寄水坨部分深可及腰单兵掩体仍然历历在目,村西苇子峪被称之为850高地,在此敌人反复争夺当中,一个团的中国军人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这片英雄的土地。虽然日军最终从镇边城水头长城一带,突破了长城防线,占领怀来,致使我军长城防线崩溃,使南口战役失败,但这场历时20天的战役,中国军队伤亡3万多人,使日军付出了伤亡1.5万人的代价,重挫日军锐气,迟滞了日军西进南下计划,破灭了三个月亡我中华的梦呓。日本战史上,时至今日,也承认南口战役是他们付出了沉重代价而没有达到战役目标胜之不武的最大陆军作战行动。

马刨泉村因守土爱国的杨家将而出现,马刨泉村民从喝第一口泉水时,就品味出了爱国爱家情怀,与生俱来的就继承了爱国主义传统,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尽管日本侵略者,在这村里建了据点,修了炮楼,对马刨泉村民用尽残酷手段进行统治,毒打、烧毁房屋、野蛮杀戮,但仍然没有磨灭马刨村民的爱国意志。1937年8月17日,日军一次就屠杀了马刨泉村民43人。

村民投身抗日,帮助八路军积极支援子弟兵、送情报、掩护伤员的英勇行为从未间断过。1939年7月21日,八路军昌宛县大队新兵被日本鬼子包围在马刨泉村,村民为了掩护八路军战士,有13名村民英勇牺牲。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马刨泉都是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历史见证人,日军占领期间,不仅当地村民积极投身抗日保家卫国,帮助八路军游击队打击侵略者。就是马刨泉村里的牲畜草木,也为抗日做出过贡献。

村里有一棵大槐树,树身上有一处脸盆大小的疤痕,十分醒目。莫要小看这块树疤,它实际上就是马刨泉村抗日的一个光荣标志。当时日本侵略者在马刨泉村里建了据点,修了炮楼。为防止抗日武装偷袭,鬼子在通往据点的道路上埋了地雷。八路军游击队决定端掉鬼子这个据点,拔掉这个肉中刺,但苦于无法侦察到据点里的情况,一时无法下手。这时马刨泉村的一个民兵,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将自家养的猪牵到了村道上,突然在猪屁股上扎了一刀,猪负痛沿着街道往前狂奔,猪的主人在后面假装惊慌失措大呼“抓猪”,拚命的追赶,猪在跑到槐树下时,趟响了日军埋的地雷,猪被炸得奄奄一息,而树身上也就留下了这个盆大的疤痕。据点里的日军,听到动静,冲了出来,民兵假装害怕、点头哈腰向日本兵解释,日军见到是猪趟了地雷,并没有怀疑猪的主人的意图,看到这口肥猪,日本兵就把馋虫勾出来了,命令猪主人将猪扛进据点,做红烧肉,改善伙食,民兵假装不情愿,在鬼子刺刀逼迫下,含泪将猪扛进了据点,在据点里为日军当一天义工厨师,乘机将据点的兵力、装备等情况摸得个一清二楚,并迅速将情报送给八路军,在马刨泉民兵的配合下,日本鬼子这顿香喷喷的红烧肉成为了他们的被送上西天的一顿祭餐……

今天来到昌平流村镇马刨泉村,伫立在这眼泉前,侧耳静听,潺潺泉水会如泣如诉的给你讲那些年沧桑悲壮的往事。

作 者 简 介

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




声明:由于后台小程序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