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灿川丨昔日繁华盛景地云烟散尽留遗存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游洛宁河底乡张家大院

看过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又穿行于豪门大宅皇城相府,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观赏了古代能工巧匠出色技艺,深深为先人们的留下的璀璨明珠而感到折服,想想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否也留下让人们流连忘返大院、深宅,带着这个疑问来到深藏在洛宁河底乡城村的——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可以讲是我们身边大院,从义马出发走南闫公路一路向南,到藕池后一条水泥路偏向西南到河底乡,再往杨坡去的半路上,来回不到一百公里。

来到城村一家农户,问张家大院在什么地方,热情的庄稼人放下手中的活计,直接把我们领到张家大院,并给我们指点原来的城墙、牌坊和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出于感谢我们问你也是张家后代吧?他讲这个村基本都是张家后代。

顺着热情好客的张家后代的指点,来到了保存完整的四连体的四合院,果然气派非凡,高高的门楼一字排开,虽历经200多年的风侵雨蚀,如今的张氏宅院虽已无当年“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景象,但透过仅存的建筑,触摸着房前的石雕、木雕、砖雕,我们依然还能窥见当年宅院的繁华盛景。

据说张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由豫西首富城村人张九思开始建设。张九思在洛宁、宜阳、渑池等县有耕地数千余顷。传说一个秀才进京赶考,借宿在张家,说起张家的土地多,秀才不信,下人就讲今天你吃张家饭,保证你还得给张家。于是吃完饭秀才一路向西北走去,走了一天到了藕池,秀才便在地里解手,可是一问还是张家的地,真是吃了张家饭,还得还给张家。这可能仅仅只是个故事,但是足以说明张家的田地之多。

  张九思生有两子,长子叫张师禹,二子叫张师周。张师周曾当过盐运使,被封为朝仪大夫,差肥位显。清嘉庆年间,张家开始扩宅建院。

张家大院规模宏大,历两个世纪,由数代人不断积累建设而完成。鼎盛时期的张家大院,占地约150000平方米,由近40座大院(据传南北13排),1000多间房屋组成。乔家大院8724平方米,共6个大院,313间房屋。张家大院应是山西乔家大院的7倍多。可惜,经几百年风雨沧桑,张家大院不少建筑物消失或破败,但其轮廓还在,骨骼犹存,大部分房屋现在还住着人。

从现存的建筑来看,其基本建筑单位是四合院,由四重院(四座四合院)、五重院(五座四合院)最多有七重院的,组成一排,排排布列,纵横交织,气魄壮观。每排四合院互相贯通,整个大院按家族世系、血缘关系为内在组织对房屋进行分配、使用。

整个大院特点可概括为:因势起居,成排罗列,互相贯通。而每所四合院也都有讲究,按周易“阳宅三要”的风水要求布局,大门出东南,角门出西北。在分配使用上,上房住宅主,南屋住仆佣,厢房按哥东弟西分居。上方、厢房、南屋均有延伸的屋檐,下游贯通的画廊,下雨时不打伞房间可通过画廊联通。正门向南,正对大门有影背墙,院中多有花园,还有的后院有后花院。张家大院今仍遗留有冬季储藏花草的地窖和花缸,缸内可容4人盘坐打牌。其房舍以青石为阶,青砖到顶,前后插檐,五脊六兽罩顶,屋脊图案装饰,瓦当多样,甚为精美。

大院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艺术价值挺高。每排房屋大门前,几乎都有石狮、石户、石础等石雕,尤其石础,形态、大小不一,富于变化,无不精美。每座大院的迎门墙上镶嵌的家神土地庙则是砖雕艺术的博物观,其中一处,花果繁盛,鸟兽生动,半壁生辉,合以“诸侯宝三宝为首,大夫祀五祀当先”的砖雕楹联,令人叹为观止。木雕更多,凡门、檐、梁、窗能雕之处,无不极尽其能。尤其是门和檐下楹梁上,麒麟送子、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百年和合为寓意的木雕技艺高超,古滕连荷花,凤凰戏牡丹,风格朴茂,透出家主超凡的品位和雅趣。只可惜昔日繁华盛景地云烟散尽留遗存。现在只有四连院保存完好,其它由于年久失修大都破烂不堪,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让人一半欢喜一半忧,联系到现在人造古建筑大量出现,而真正的古建筑却在风雨中凋零,正应了当今社会正品打不过赝品,正版打不过山寨版。

告别了张家大院,中午就餐于河底乡一家小饭馆,见一位农民的在自斟自饮便攀谈起来,了解到他也是张家后代,问起现在的生活,喝了几杯酒的他一脸得意,如数家珍给我们讲了他的收入,种了六亩辣椒卖了二万多元,还有红薯、粉条没有卖,如果全算下来,收入有四万多元。这不如果过去来赶集只是一碗捞面条,现在条件好了可以喝上几杯。看着这位兄弟的高兴样子,想一下张家大院昔日繁华,只是个别人拥有,而在沐浴改革开放的今天,幸福的生活却是人人拥有,这不正是我们先人苦苦追求大同社会、和谐社会,失去的不会回来,而今天我们拥有的更多、更美好。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张灿川,1964年6月出生于河南宜阳县,从事写作三十多年,现供职于义马矿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