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宏乾丨哀明三十韵,感慨叹废兴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神道博物馆,是以明十三陵神道的石建筑及石雕群为基础设立的露天原状陈列状神道博物馆。神道是明十三陵的前导部分,由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石像生、龙凤门等一系列墓仪设施组成。景区内石像造型生动,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其中在神道博物馆入口处一座重檐歇山式碑亭内矗立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则是神道博物馆内最富思想内涵、最具文物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历史遗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通高7.91米,碑高6米,碑的正面、背面和两侧均刻有文字。其中正面是立碑时明仁宗皇帝朱高炽亲撰的碑文,背面和两侧则是后来清朝皇帝加刻的内容。

十三陵神道博物馆碑亭

在这些清代加刻的内容中,碑的背面,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亲撰御书的题诗《哀明陵三十韵》是其中的扛鼎之作。在这首题诗中,乾隆皇帝高度赞赏明朝永乐皇帝选择天寿山作为陵地的独到眼光,指出了朝政混乱、皇帝怠政和奢靡浪费、大兴陵寝是大明王朝衰败覆亡的两大根本原因,详细记录了乾隆年间明朝陵墓残败失修的情况和乾隆皇帝仁厚慈悲,专门下令加强陵区保护、禁止在陵区樵牧并且对陵墓进行维修的情况介绍。后面是乾隆皇帝亲题落款:乾隆五十年,岁在乙巳仲夏月之中浣,御笔。

碑阴乾隆皇帝题诗《哀明陵三十韵》

乾隆皇帝的这通题刻,字体端庄,遒劲有力,一派帝王气象;题诗和其中穿插的注释和引证史料翔实,对明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发人深思;题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整体碑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文物史料价值,值得人们细心地欣赏和慢慢地品味。

乾隆皇帝御书《哀明陵三十韵》(局部)

2020716日,笔者游览了神道博物馆,在阅读乾隆皇帝的题诗时,由于石碑高大、石碑年代太久,部分字迹磨损严重、诗中穿插的注释和引证字体较小等原因,一时不能完全通读。本以为这些内容能在网上比较容易查到,但是通过多种途径搜索,都查不到主要内容,甚至有网友也因查不到相关内容而牢骚满腹。为了读通全文,笔者又冒着暑热数次前往,并通过手电筒、望远镜、手机局部放大拍照拼读等多种方式,几经辛苦,总算将全诗通读,并整理如下(后游长陵,里面有售《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清代刻文》一书,内有乾隆皇帝的《哀明陵三十韵》,与我整理的文字内容完全相同,个别地方断句稍有差异):

 哀明陵三十韵

北过清河桥,遥见天寿山胜朝十三陵,错落兆其间。太行龙脉西南来,金堂玉户中天开,左环右拱诚佳域,千峰后护高崔巍。昌平(州名)黄土(山名)诚福地,永乐曾以亲临视(),英雄具眼自非常,岂待王()瘳(均卿)陈其艺。(《日下旧闻》载:永乐初卜陵,众议欲用潭柘寺,永乐独锐意用黄土山,即此天寿山也。又《西京求旧录》称:明陵择地,或云山东王贤,或云江西廖均卿,所闻异辞,难以悬定,据此则永乐考卜之说,较为可信。)或曰十三气数尽,朱明祚以此为准,是盖形家惑世言,承天造命惟君允。后嗣果能继祖烈,朱氏宗社那遽绝,君昏国事付貂珰,瞻乌久矣于谁瞥。向闻颓废应修治,工巨无敢发其词,汤山驻跸一往阅,胜朝旧迹当护持。祾恩(殿名)制肖皇极(殿名)建,虽存已剥丹青烂。宣德曾颂祛奢丽(《明宣宗实录》载:宣德驻跸陵下,语侍臣云:“皇祖尝言,帝王陵寢,有崇奢丽及藏宝玉者,皆无远虑”云云,今观长陵,享殿曰祾恩殿,九间重檐,石城明楼,规制巍焕,虽丹青剥落而榱栋闳壮,与皇极殿相肖,为自古所无,岂所云祛奢崇俭者乎?),此而非奢奢孰见?石城明楼依然巍,三杯手酹拜如仪。(今春驻汤山,命取道昌平,谒明永乐长陵,酹酒三爵,如钟山谒明孝陵之例。论明成祖之事,虽非予所景仰,然既为古帝王,自当下拜如仪。)明臣屡咏衣冠閟(杨士奇《陪祀长陵作》云:“万里苍梧去不还”;又区大相《供事长陵诗》云“文皇鼎成后,此地葬衣冠。”;又李应徵《谒长陵诗》云:“乾坤留剑舄,伏腊拜衣冠。”盖均指榆木川事,或出怨者之口。)底须重订传讹词。栋柱如旧椽木朽,檐瓦落地狐兔走,以其初建工力观,未修盖数百年久。(长陵殿宇虽存,而椽木朽坏,檐瓦落地,以初建穷极工力论之,不应芜废如是之速。盖自明中叶以后,怠弃不修者已一二百年,至今则三四百年,宜其荒废如是也。)永陵制乃如长陵,(明世宗陵曰永陵,规制一如长陵,而外多一周垣,享殿明楼皆以文石为砌,壮丽精致,长陵不及。见《昌平山水记》。其后神宗定陵,制亦如永陵,而侈饰又过之云。)定陵效之侈有增。忘其前世艰开创,徒计身后胥堪轻。(《日下旧闻》载:永陵成,世宗顾谓工部臣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仓皇对曰:“外尚有周垣未作。”乃筑重垣,后定陵效之。)长陵一碑功德记,余皆有碑而无字,泰山以后唐乾陵,此由何出竟为例。(明诸陵惟长陵有圣德神功碑文,余陵俱有碑无字,检查诸书,惟徐乾学《读礼通考》载:唐乾陵有大碑,无一字,不知何谓。而明诸陵效之,竟以为例,实不可解也。)思陵乃就妃园葬,赵一桂曾记开圹,香殿三间复九间,寢床供案皆雄壮。(明崇祯思陵,乃因田贵妃寢园营建,未毕而都城失守,遂以帝后梓宫移至昌平州署,吏目赵一柱率士民敛财安葬,记圹中隧道长十三丈余,石门内香殿三间,陈设器用衣物,又开二层石门,内通长大殿九间,寢床供案备具。一妃园寢如此,其余诸陵侈费可知。)一妃之费已如此,余诸帝者可知矣。即今虽为(去声)禁樵苏,松柏郁葱屋倾圮,屋圮犹可龛帐无,并其神主全失诸,尺木值几亦盗去,汝祖独非厥民乎?(本朝定鼎后,虽为明诸陵严禁樵苏,松楸勿剪,而经流贼兵燹之后,殿宇多就倾圮,不独龛帐全无,并神位亦俱遗失,实不堪入目。因降谕旨,特派大臣前往相度,并发帑金,鸠工庀材,通行修葺,俾一律坚整完固,重设神主,以时祭祀不忍再视命修葺,怅然悚然欲垂泣,此意弗更再三言,读召诰文示详悉。(因谒明陵,屈指数明季之事,应亡弗亡,屡赖天恩,而思受命保命之要,必当以,奈何弗敬为棘?详见所著《读召诰文》。

乾隆五十年岁在乙巳仲夏月之中浣,御笔。

乾隆皇帝御书的《哀明陵三十韵》,楷书,长诗加上注释和引证,全文共1201字,从研究帝王书法的角度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乾隆皇帝一生“栖情翰墨”,为博采众家之长,曾遍临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以及赵孟頫、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名迹,尤其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钟爱有加,视为“神物”,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几暇临仿,不止数十百过,而爱抚未已”。乾隆十一年,他将此迹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宝藏在三希堂,永久保存又命人将以上三种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真迹编成一部大型丛帖,名为《三希堂法帖》,供人们欣赏和临摹学习。乾隆皇帝的书法“圆润秀发”,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通《哀明陵三十韵》石碑,字体端庄而不失灵秀,行笔圆润而骨力劲健,确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书法珍品。

乾隆皇帝御书的《哀明陵三十韵》除了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思想价值和警示教育意义。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在明陵神道永乐皇帝的神功圣德碑上刻上长韵,主要作用是总结明朝衰败覆亡的深刻教训,敲响警钟,垂示后人,尤其是告诫清朝后来的统治者,要敬天保命,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力戒奢靡之风,不要为营建陵寝大兴土木而劳民伤财,切勿重蹈明朝覆亡之后辙。诗文中,乾隆皇帝颇多感慨,其感慨之由,大约有三:

一叹明朝皇陵地势绝佳。太行龙脉西南来,金堂玉户中天开,左环右拱诚佳域,千峰后护高崔巍”乾隆皇帝高屋建瓴,生动形象而又画龙点睛地概括了明朝皇陵绝佳的地势。明朝皇陵位于昌平城北,天寿山下,其东南有龙山蟒山,西北有虎山雄峙,左青龙,右白虎,龙盘虎踞;背靠千峰翠秀,面对一汪清水,前有影山处于“地户”位置,依山面水,藏风纳气,可谓帝王陵寝的理想之地。乾隆皇帝用“太行龙脉”、“金堂玉户”、“左环右拱”、“千峰后护”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词汇来形容明朝皇陵的位置,可谓贴切精炼,笔下生辉。明朝皇陵位置的选择,当然是明成祖朱棣以一代帝王的独到眼光果断决策的结果,同时也与当时的明朝官员王贤、尤其是著名的风水大师廖均卿的实地考察和精心选择有直接关系。据史料记载:永乐五年,均卿由礼部尚书赵羾入京选择陵址。时经两年的实地考察,终于择取北京西郊昌平东北的黄土山为陵区。于是成祖即日车驾临视,封为天寿山,并授均卿为灵台博士,开始建陵。陵寝建成,均卿不愿再封官受金,成祖朱棣便赐其纸扇一柄,并题诗云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此之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于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养至老死。所以说英雄具眼自非常,岂待王()瘳(均卿)陈其艺。”与史实稍有不合,应当说“英雄具眼自非常,更兼王()瘳(均卿)陈其艺。”比较符合实际。具有讽刺韵味的是,这样理想的风水宝地也没有能保佑大明王朝的基业万古长存,反而在后期风雨飘摇,土崩瓦解,其中的教训实在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二叹大明王朝覆亡之因。大明王朝的衰败和覆亡,有两大主要原因:

其一是皇帝怠政,阉宦专权。明朝是一个十分奇葩的王朝,明朝的皇帝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历尽千辛万苦,开创大明江山;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再创辉煌外,其余诸帝,鲜有大的建树。另类的皇帝倒是层出不穷,一个接着一个。荒诞怪异如明武宗朱厚照;偏执变态如嘉靖皇帝朱厚熜;贪婪荒政如明神宗朱翊钧,昏闇愚昧如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些皇帝或胡作非为,或荒政怠政,宠信阉宦,沉缅酒色,导致朝政混乱黑暗,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政者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皇帝怠政,宦官专权,刘瑾、严嵩、魏忠贤这些臭名昭著的阉宦就是其中的典型,阉宦集团结党营私、培植亲信;卖官鬻爵,贪污纳贿;排斥正直,打击异己;罗织罪名、残害忠良;搞得朝野乌烟瘴气,折腾得国家元气大伤,君昏国事付貂珰,瞻乌久矣于谁瞥”,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明中叶之后,积弊日深,危及根本,大明江山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亡国之象,暴露无遗。乾隆皇帝所谓“屈指数明季之事,应亡弗亡,屡赖天恩”真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迨至后期,崇祯皇帝虽有心匡复大明社稷,做一个“中兴”之主,梦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怎奈根株已朽,民心尽失,内有闯王李自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一呼百应,外有满清后金逆势崛起,对问鼎中原虎视眈眈,加上崇祯皇帝虽有“中兴”之梦,却无治国安邦之能;虽然不贪财色,又勤政焦劳,但是既不敢使用骨骾刚直的黄道周之类正人君子,反而对之动辄施以廷杖,又对曲意逢迎之流如温体仁、周延儒等大为不满;对臣下既无宽厚仁爱之心,又乏统御控制之术,滥杀大臣,轻换首辅,执政十七年,换任内阁首辅50人,处死2人。不仅“中兴”梦碎,还落下亡国之恨,以致自缢煤山,以发覆面,无颜在九泉之下见到列祖列宗。而且至死不悟,自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把亡国的责任全部推到大臣们身上。到死都没有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才是执政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认识到大明王朝早已失去民心,大明政权早已病入膏肓,江山易主、改朝换代是必然的结果,真是可悲可叹!

其二是竞逐奢靡,大兴陵寝。明朝的多位皇帝虽然在治国理政上乏善可陈,但在竞逐奢靡,大兴陵寝上却孜孜以求。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本已规制巍焕,榱栋闳壮,后来的明世朱厚熜在自己的陵寝永陵规制一如长陵”的情况下,仍不满足,以责怪的口气诘问工部大臣说“朕陵如是止乎?”,迫使部臣“重筑周垣享殿明楼皆以文石为砌,壮丽精致,长陵不及”,方才心满意足。明神宗万历皇帝虽然在当政的后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朝政荒废,但在营建陵寝上却效法他的爷爷明世宗嘉靖皇帝,且“侈饰又过之”。定陵地下宫殿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不乏珍异之品。崇祯皇帝的思陵,曾经是田贵妃的“妃园”,当时已经修建得“香殿三间复九间,寢床供案皆雄壮”。皇家竞逐奢靡,大兴陵寝,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会引起百官的效仿和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导致社会危机的产生,加速大明王朝的衰亡。

三叹明朝皇陵荒废之惨。明朝皇陵虽然在修建之时穷极工力,但是因为后期年久失修,尤其是经过明朝后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在明朝灭亡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坏。据长陵碑亭内顺治十六年(1659年)顺治皇帝的圣谕记载:清初之时,明朝诸陵已经“殿宇墙垣倾圮已甚,近陵树木,多被砍伐”,到乾隆皇帝在长陵神功圣德碑上题写长诗之时,已经到了“栋柱如旧椽木朽,檐瓦落地狐兔走”,“殿宇多就倾圮,不独龛帐全无,并神位亦俱遗失,实不堪入目”的境地了。可见陵寝之事,无论生前营建如何挖空心思,百千年后,终归荒芜。好在清初的统治者,从顺治皇帝到乾隆皇帝,都对明陵的保护和维修极为重视,亲下谕旨严禁樵牧,“添设陵户,令其小心看护,责令昌平道官,不时来回巡护”,还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清廷的这些做法,当然可以视为笼络人心、缓和民族矛盾的形象工程,但客观上为保护明陵,为我们今天留下一份较为完整历史遗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遗憾的是,清朝后来的统治者并没有完全理解乾隆皇帝的这份苦心,并没有吸取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致后期大兴土木,兴建园林,奢靡之风盛行,又甚而超过前朝,终致落后挨打,国门洞开,内外交困,清朝灭亡,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彻底宣告结束,这恐怕是乾隆皇帝永远也不会想到的吧。

站在长陵神功圣德碑前,沉心静思:存亡有数,由乎天意;成败有因,在于民心。而民心即是天意,天意就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封建王朝的家天下,终究跳不出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率。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张宏乾,本科学历,副主任中医师职称。先后在医疗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喜爱文史知识,尤其钟情于三苏文化和书法文史研究,在《书法导报》及其他报刊发表研究性文章、中医药学术文章和诗歌数十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