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一路明十三陵,感一朝百年沧桑(上)

 海棠海平_行者 2023-01-29 发布于北京

大明王朝

细品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有一个王朝以其璀璨的历史成就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被现如今的人们所铭记。自北部蒙古人南下统领全国,建立元朝,中国有史以来整体沦为少数民族的殖民地,后来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现,重新改写了江山历史,汉人才重新恢复统辖,而明朝也成为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说到明朝,你最容易想到什么?文学、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繁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医学巨著开创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新高度?明长城、天坛等成为世界独有的建筑文化遗产?还有就是那赋予神秘色彩的明十三陵

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建都于南京。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明成祖朱棣发布诏令:以明年正月初一日始,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继元大都之后,北京再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明朝(1368-1644年)历经十六帝,但葬在北京十三陵的只有十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98年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的“明孝陵”。第二帝建文帝朱允炆,因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景泰帝朱祁钰,因其兄明英宗被瓦剌 là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景泰陵。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目录》。2023年第一场雪后,来拜谒明十三陵。

其实走十三陵大体可分为走神道、走陵墓和走隘口三部分。走神道就是从南起石牌坊到北至北五孔桥的这一段公用神道结构;走陵墓就是具体走到长陵、定陵等某某陵以及其周边的附属设施,如果把陵墓再细分,又可分为开放的皇陵和不开放的皇陵,妃子太子陵和陵监等附属设施;走隘口就是指环绕十三陵陵区修建的十余处隘口遗址。

扫码,走神道和谒长陵

十三陵神道,中国最贵的一段路

十三陵神道,也称神路,是明十三陵的导引性建筑,始建于明正统初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成。

南起陵区南面的石牌坊,北至长陵陵门,全长约7.3公里,因其它明陵神道均由此分出,故又有"总神道"之称。

神道由南往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桥、下马碑、大宫门、神功圣德碑、华表、石像生、棂星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一系列建筑设施,神道两旁还曾建有时陟殿等建筑。现除三孔桥、七孔桥残坏,时陟殿等无存外,其他建筑保存较好。早年荒凉的十三陵神道,如今已成神道博物馆。

石牌坊

神道的南起点是从博物馆区域外的石碑坊开始的,在昌赤公路的东侧,特别容易错过。石牌坊全部是仿木结构,共五间六柱十一楼,夹柱石雕上有麒麟、狮子、龙和怪兽。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牌坊建筑。

大红门

过石牌坊到大红门,也在博物馆以外。大红门处于龙山和虎山之间,是陵区的总门户。大宫门墙体为红色,单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下承石刻冰盘檐,辟三券门。券门内两侧各有门枕石,当年曾装有门扇。

大宫门前那块巨石上部刻“世界文化遗产”。

下马碑,立于大红门前左右两侧,形制相同。碑的正反面均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朝廷命官前来谒陵,到此碑前必须下马步入陵,以示崇敬。下马碑,在警示谒陵者的同时,也烘托装点了陵区门户。

神功圣德碑亭

从大红门再向北前进约1公里,便到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属于博物馆范围。

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木结构梁架。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维修时,因亭顶塌落,改木构梁架为条石结构。

亭内立巨大的神功圣德碑,螭首龟趺。碑阳文字系明仁宗朱高炽所撰,明正统年间书法家程南云书丹。文长三千余字,给明成祖歌功颂德,追述永乐皇帝朱棣的一生功绩。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帝“哀明陵三十韵”,碑的东侧面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御制诗,西侧是清仁宗嘉庆九年的御制文。几百年来,巨大的龟趺已被人抚摸得光滑明亮。

在十三陵中只有这一座神功圣德碑是有碑文的,其他的都是无字碑,是非功过,待后人评说。

碑亭四角,各有汉白玉华表一座,每座华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条龙。表顶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

石像生群

华表后便是石像生群。十三陵石像生设置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式,不同之处是将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间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并增加了四功臣像。

神道两侧相对排列有石兽和石人两部分。石兽6种12对,各两卧两立,表示阴阳交替,日夜侍服帝王;石人6对,象征文武百官,显示皇朝的巩固。顺序依次为:

狮子,生性凶猛。

獬豸,传说中的神兽,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寓意是明辨善恶,刚正不阿。

骆驼,性情温顺。

象,象征吉祥。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寓意是平安吉祥、聚财富贵,是慈祥、德才兼备的人才、祥瑞的象征。

马,伴人左右。

武将,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威风凛凛,一派虎威,霸气外露!武将—,右手持锤左手按剑柄,怒目圆睁胡须飘然。武将二,眉清目秀,腰悬佩剑,双手作叉手礼状交叉于胸前。

文臣,身着朝服,头戴七梁冠,手持朝笏hù,神态肃穆。

勋臣。

这六组石人,雕刻精细,神态逼真。从后面也可以看出很多细节,将军所穿铠甲包括铁盔、身甲、遮臂、下裙及卫足等几个部分,给皇帝干活这是一丝不苟,连盔甲、剑柄等细节都雕刻得如此之好。

所有的石像生都是用天然汉白玉巨石雕刻而成,石材取自北京房山县。其中最大的石象,包括基座,体积近30立方米。

封建帝王崇奉“事死如事生”的礼念,认为人死以后,在阴间仍需要阳间的一切,诸如衣、食、住、行等等。因而在陵园的建置上,必须再现生前的生活场景。帝王生前出行必是威严赫赫,仪仗先行。帝王去世后,替代生前出行仪仗的,是陵墓神道上的石像生。护卫陵墓,并彰显帝王威仪。据史料记载,陵墓石刻在西周时就已出现,但汉之前遗留下的实物不多。汉以后逐步大量出现,盛于唐,清代衰落。这些石兽、石人在古代称作石仪卫,明朝以后称“石像生”。

石像生雕刻精细,神态逼真,又有岁月的痕迹沉淀其上,透着一份不凡的沉静与庄重……时光果然是最出色的雕刻师。

棂星门

石像生的尽头是棂星门。它设门三道,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可安两扇门扉,以取“设六扉而开阖”之意。三门之间为短墙,在明代时曾有黄绿琉璃饰件,后世修葺时改为现在的红墙灰瓦形制。1994年修缮时,恢复了其琉璃照壁形式。由于三门的大额枋中部上端各饰有宝珠火焰装饰,人们又称之为火焰牌坊。而帝后入葬山陵时,必须经过此门,所以又常称之为“龙凤门”。

回望历史,500年前,神路作为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威严壮观,外人不得入内。

300年前,大清朝入关了,皇陵的大门被打开,老百姓走入了这片神秘的土地。

100年前风云变幻,神路变通途。而如今,神路成旅游胜地。

五百年时光,沧海一粟

长陵,十三陵中的祖陵

长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天寿山主峰之下,埋葬的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朱棣,朱元璋的四儿子,被封为燕王,坐镇北京,侄子建文帝登基削藩,打压藩王,朱棣起兵造反,最终胜利而成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在南京登基,庙号成祖,年号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巩固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同时还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皇后徐氏在永乐五年(1407年)病逝于南京。朱棣不在南京附近安葬皇后,而是在北京寻找万年“吉壤”,最终选在了昌平,于是破土动工修建自己的豪华大墓—长陵。后世子孙皇帝也陆续埋葬在这里,最后达13位皇帝之多,形成了长陵居中,子孙后世分列两边的格局。就好像一大家子聚会,老祖宗坐在中间,子孙在两边一样。

长陵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四年后地宫建成,到宣德二年(1427年)陵园地面工程基本完成。紫禁城才修了14年,长陵修了18年,耗费银两多达800余万两。在之后很长时间里,朱棣的子孙继续修缮。长陵神道的石像生是正统年间完成的;十三陵的神道最前端的六柱十一楼石牌坊,那是嘉靖给修的。整个长陵的工程是明初建筑的集大成者。

永乐大帝威武,生前威风,干大事,身后陵寝也安稳,基本保存明代形制。长陵作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寝,规模是最大的,后世子孙没有敢超过老祖宗的。清朝乾隆年间,对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其他皇陵的地面建筑都进行了缩小,也就是拆大改小十三陵。只有长陵没有改小,相反把其他陵上的材料,拿来修补长陵,永乐皇帝真应该感谢大清朝的乾隆皇帝。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长陵的大殿和其他地上建筑又经历了100来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大殿的殿顶已经严重受损,后来民国时期,又拿出资金来进行修复,使长陵大殿得以保全。真是应了这个“长”字。

长陵是目前十三陵中保存最完整的帝陵,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建筑风格宏伟壮观。

陵门

来到长陵,首先见到的是一座红墙黄瓦的陵门。陵门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辟三个红券门。

碑亭

进入陵门到祾恩门是第一进院落,院内存碑亭,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这是嘉靖帝为了刷存在感,给他之前的皇帝皇陵前加修的。保持原有明朝碑亭建制—重檐歇山顶、四面开券门、木质梁架结构顶部的,只有这座了。

亭内立一块造型新颖别致的圣绩碑,称为“龙趺碑”。通常,立在陵前的神功圣德碑都要写陵墓主人的丰功伟绩,十三陵十四座碑只有长陵神道那座由仁宗为老爹朱棣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字功绩。嘉靖是明代第十一位皇帝。到他继位的时候,已经有7位皇帝葬在了昌平。他一个人得写七份“丰功伟绩”,立碑容易丰功伟绩难写。他也就知难而退了。结果就是,十三陵里除了神道那通碑之外都成了无字碑。清朝时才刻顺治皇帝谕旨和乾隆皇帝《谒明陵八韵》诗。

祾恩门

十三陵各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祾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室内明间板门之上的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

祾恩殿

跨进祾恩门,高大巍峨的祾恩殿显现在眼前。二进院落里有两座黄琉璃的神帛炉,祭祀的时候用来焚烧祭祀祝版和神帛的。

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牌位和皇帝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也称为享殿。长陵祾恩殿建成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来的祾恩殿,原汁原味的明代高等级宫殿建筑,万幸是最好的一座。

它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御路石刻有祥云、升龙、海马、海水等图案,工艺精湛。60根直径一米多的金丝楠木支撑起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大殿,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尊。三级台基和重檐庑殿顶都为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规制,只有故宫三大殿、太庙可用。

殿内“金砖”铺地,金丝楠木大柱用材粗壮,不需要粉刷彩绘,木本色就让大殿沉稳端庄,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粗壮的楠木柱子未用一根钉子,与大梁用卯凸凹槽相互勾连撑起大殿。

大殿中央矗立着永乐皇帝朱棣的铜坐像,1998年立。现在裬恩殿内有定陵出土文物展览以及永乐皇帝与明长陵历史陈列展。

棂星门

祾恩殿后过如陵门,也叫三座门,就是陵寝的第三进院落,里面是帝陵的核心,有棂星门、石五供和宝城,宝城又由明楼、方城和宝顶组成。地宫就在这个院落内。

在帝陵前设置棂星门是长陵的首创。石柱上端蹲踞的多是望天吼,但长陵这对是麒麟。这座门也被称为“阴阳门”,帝后的棺椁经过这道门就去了阴间。

加修这个棂星门,是体现建筑等级的,实用性不大,装饰性强。

石五供

方城明楼前有石五供,中间是香炉,两侧是烛台和花瓶。设石五供也是长陵首创。之后,包括清帝陵都沿用了这石五供的设置。

宝城

明楼是明清帝陵的标志建筑,它后面就是宝城,围着地宫而建。明楼四方形,原本东南西北各有一门。乾隆在修缮长陵的时候把东西两门封上了,不知为啥。

方城下设陵寝门,即平面走向呈“T”形的券洞,通俗来说,就是进出宝城的城门洞。长陵这个券洞是个“死胡同”,只能在尽头从左右楼梯上到明楼。而且长陵没有哑巴院,从陵寝门出来就能直接上明楼。宝城城墙没有马道,所以想绕一圈是没可能的。

明楼是宝城的城楼,重檐歇山顶,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登上明楼,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

方城明楼后为宝山,宝山中为宝顶,长陵宝山宝顶规模也是十三陵中最大的。

站在明楼上,环望四周,可以看到两侧的山脊。明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明宗思陵等十二陵分别座落在长陵两侧山下。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