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爱民丨(入则孝)详说《弟子规》之二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地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看似简单,但细想想,我们做到了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唤儿女,是一种爱的情感的传递。我们回味一下,父母在呼唤你时的声音,是否充满了爱意?有的父母在叫儿女时叫乳名,甚至不叫名字而是直呼“乖”、“宝贝”、“儿子”、“丫头”。听到父母的呼唤,立即回应,这是对父母最起码的尊重,是孝顺最基本的表现。父母听到儿女甜甜的应声,心里也感到温暖。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理想。许多孩子在父母呼唤时,该玩电脑的还在玩,该做游戏的还在做,对父母的呼唤好象根本没听见。父母连叫几声,就气呼呼地说:“听见了!一直叫,烦不烦!”这种表现如果不加以纠正,习惯成自然,这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对师长、同事、上司的呼唤爱理不理,别人会认为你道德修养很差,不愿意与你共事,更不会帮助或重用你。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父母有感恩心,有恭敬心,有孝顺心,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同时在与人的交往中也要做到“师长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同事呼,应勿缓。”及时回应别人的呼唤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

“父母命,行勿懒”。孝顺首先表现在顺从父母之命上,父母让做的事情,必须顺从父母的意志,立即去做。父母让孩子做的事一定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也是父母培养孩子勤劳习惯的良苦用心,比如让孩子拿一样东西过来,让孩子去买一瓶酱油等等。做儿女的一定要心情愉快地马上去办,千万不可以作业还没作完,我还有事等理由推拖。其次,儿女答应父母的事情一定要兑现,要说话算话。有的孩子答应父母要自己洗衣服,但光说不做,让父母很失望。有的成年人对父母的承诺也是说说算一遍。一个朋友回家看到父母用的案板裂缝了,就说:“这个不能用了,我给咱换个新的。”结果他今天也忙,明天也忙,过了一年也没拿个新案板回来。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能不难过吗?我们常听一些老人说:“儿女靠不住。”这话里有多少伤感和无奈啊。其三,标准再提高一点,对父母的需求,不待父母提出,做儿女的也应看到并主动去做。《二十四孝》中有两个故事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个是“孟宗哭竹”。三国时有一个人叫孟宗,他的母亲有胃病,长期吃不下东西。有一天母亲突然很想吃竹笋煮的汤。可是当时正值冬天,哪里去找竹笋呢?孟宗想满足母亲的心愿又没有办法,就伤心地去到竹林里哭泣。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大冬天竟长出竹笋来了。他的母亲吃了这个竹笋汤,病就好了。

另一个故事是“王祥卧冰”。晋朝时有个人叫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对他并不慈爱。在继母的影响下,父亲对王祥也很少关爱。但是在父母患病时,王祥衣不解带昼夜伺侯。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就千方百计弄来鲤鱼给继母吃。一年冬天,河里已经结了厚厚的冰,继母朱氏又想吃鲤鱼。王祥无法弄到鱼,就脱了衣服赤身躺在冰上,想用身体的热量来融化坚冰。突然,冰裂开了,从冰下跳出两尾鲤鱼。这两个故事听来虽不可思议,但它在向人们传达一个理念,孝可感动天地,孝心所至,金石为开。

再给大家讲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事。一位母亲工作很辛苦,一天下午她去接在小学一年级上学的孩子。当她要帮孩子拿书包,这个7岁的孩子说:“妈妈很辛苦,书包我自己拿,妈妈歇歇。”这一幕让我很感动。可以相信,这个孩子在家庭、在学校受到了良好的美德教育。善良、孝敬的种子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将来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父母教,须敬听”。相对于子女而言,父母的人生经验和阅历要丰富得多,对生活的认识更深刻。同时,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他们对儿女的教诲是发自内心的为儿女好。因此,对父母的教导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听,牢牢地记在心里。一般,孩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会进入叛逆期,他们对许多事情似懂非懂,但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对一切事情都懂了。这一时期他们对父母教导的反应是不爱听、顶回去。还有一些孩子错误地认为,父母是亲人,顶他们几句他们也不会在意。我们应当明白,越是亲近的人,对他们才应该越尊重,越讲礼貌。否则,关系越亲近,你的不恭敬对他们的伤害就越严重。

推而广之,对长辈的话要敬听,因为借鉴他们的经验能使你少走弯路。对老师的话要敬听,因为他肩负传道授业的重任,是你走向成功的引路人。对上司的话要敬听,因为他管着你,甚至可以主宰你的前途和命运,不听他的话,你就没有好果子吃。常言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话虽俗,却是充满哲理的。

“父母责,须顺承”。是人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会受到批评责备,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父母对儿女责备是爱儿女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爱儿女,希望儿女进步,才对儿女的错误进行责备。爱之深,责之切,有时的责备甚至是过分的。那么作为儿女,如何对待父母的责备呢?我认为,当父母的责备是正确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地接受,记在心中,按照父母的要求去落实。当父母的责备不是那么正确的时候,也要以恭敬的态度让他们把话说完,等他们平静之后,再慢慢和他们沟通。

父母责,现在只是批评责备,在过去传统教育中,是包括责罚、责打的。如何顺承?这里还有个小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一次曾子犯了错误,曾子的父亲很生气,就拿个大木棍打曾子。结果父亲用力太大,把曾子打晕了。这件事传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对学生说,曾子这样做不孝。为什么?孔子说,父母在生气时,情绪控制不好,假如一棍子下去把儿子打死了,那最伤心、最难受的还是父母。所以孔夫子教学生一个办法,“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父母用小棍子打,就乖乖的接受,如果用大棍子打,就赶快跑。不能让父母在生气时做出冲动的事,不能陷父母于不义。《康熙王朝》中有一个情节。一天早朝后,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为争夺太子位争斗。十三皇子与十四皇子竟动手打了起来。康熙皇帝见此情景非常生气,严厉训斥儿子们,却遭到十四皇子的言语冲撞。盛怒之下,康熙帝拔刀砍向十四皇子。这时四皇子手握刀刃,拦住康熙。在场的军机大臣张庭玉大声喝道:“小杖受,大杖走,十四爷还不快跑,你要陷皇上于不义吗?”事后康熙也说:“幸亏衡臣提醒,不然朕将背上杀子的恶名。”学圣贤学问也是应该活学活用的。

接受父母的责备,关键还是要以爱做基础。明白父母对自己的责备是爱,接受父母的责备,让父母安心也是自己对父母的爱。汉朝时有个人叫韩伯愈。他母亲对他要求特别严,但凡有些小过失,母亲也不肯宽恕,必要责打。韩伯愈每逢母亲责打,只是老老实实地承受。有一天母亲责打后,他突然伤心地哭起来。母亲惊讶地问他:平时打你,并不哭泣,今天为什么这样悲苦?韩伯愈跪着回答:母亲平日打我身上觉疼,今日不似往日疼,是母亲气衰了,叫我怎不悲苦?我们看看古人对待母亲责备的态度,认真反省一下,我们还会对父母的责备吹胡子瞪眼睛、摔门而去吗?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焦爱民,笔名艾子.河南灵宝市人,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公务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成熟做人 相约成功》、《秋天里》等八部作品集和回忆录。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公公道道处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