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48:吴子使札来聘

 闻古博今 2020-12-10
古文观止48:吴子使札来聘

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

1、吴:吴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后期国都位于吴(今江苏苏州),凭借伍子胥、孙武等名将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2、季子:名札,通习中原礼乐,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吴太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幼子。

[译文]《春秋》记载聘问,对吴国与中原国家不一样,一向只称其国,而没有称其君与大夫之例,这则记载为什么又显示吴国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良。为什么认为季子贤良呢?因为季子辞让国君的位置。

其让国奈何?(yè)也,余祭(zhài)也,夷昧(mò)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

1、谒:即诸樊,吴王寿梦长子,前560年继位,前548年,诸樊在攻打楚国附庸国巢国时,中箭身亡;余祭、夷昧亦是吴王寿梦的儿子,在诸樊死后,先后继承王位; 2、弱:年幼。

[译文]季子辞让君位是怎么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

谒曰:“今若是(zé)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dié)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于予身。”

1、迮:仓促; 2、迭:轮流; 3、祝:祷告; 4、悔:灾祸。

[译文]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希望我们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三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吃饭时必定祷告,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希望赶快把灾难降到我的身上。”

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liáo)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

1、僚:夷昧之子,前526年~前515年在位。夷昧去世后僚继位,前515年,吴王僚被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

[译文]所以谒死了,馀祭即位。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传到季子了。季子出使不归,逃避在外。僚是三位国王的诸子中年龄最大的,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归来,到了吴国就把僚当作国君。

(hé)(lǘ)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yú),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wū)得为君乎?”

1、阖庐:一作阖闾,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夷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前515年刺杀吴王僚后即位,前496年,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脚趾,重伤而死; 2、恶:怎么。

[译文]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命,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命,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

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shì)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cuàn)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1、专诸:伍子胥推荐给阖庐刺客。据《史记》记载,阖庐伪宴吴王僚,将匕首藏于鱼腹,命专诸进之,专诸因以匕首刺僚; 2、弑:古时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3、篡:用阴谋或武力夺取王位; 4、延陵:季子的封地,今江苏省武进县。

[译文]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兄长之子,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国都。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zhá)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hé)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译文]称许季子的贤德,那又为什么显示出吴国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有资格作为臣子,就应该有国君了。“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字。《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赞许夷狄,不能因为他们有一事之美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完美呢?赞许人臣一定要使他能与人臣的地位相适应;赞许人子一定要使他能与人子的地位相适应。(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吴子使札来聘》全文:

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谒(yè)也,余祭(zhài)也,夷昧(mò)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

谒曰:“今若是迮(zé)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dié)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liáo)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

阖(hé)庐(lǘ)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yú),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wū)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尔弑(shì)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cuàn)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zhá)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hé)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太伯让周,此则兄弟让国,可谓无忝厥祖矣!然不可以为训也。迨于僚、光,骨肉相残,非季子贤明,则流祸不止,此《春秋》所以重予之欤?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长子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周文王姬昌,周太王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姬昌吧?'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为了将来能传位于姬昌,太伯、虞仲便逃亡到了东海之滨――今天的无锡梅里,后来,季历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侄姬昌再次请求太伯即位,太伯仍不受,便由其侄姬昌继承。后来在东海之滨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句吴。太伯到勾吴后未娶,治理勾吴四十九年,九十一岁寿终,卒后葬于鸿山之上,传位于二弟仲雍。至此,太伯成就了两家天下,一为三弟的周天下,二为二弟吴天下,其让德之高尚使后人敬仰,也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泰伯一让季历,二让姬昌,三让仲雍,成就了周、吴二国。此为让国而得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