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常识(二)

 闻古博今 2020-12-10

中国文化常识

(连载之二)

5、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早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同后来说的“千金”,用以对妇女的敬称。

6、 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因而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职业身分。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庖”表明职业是厨师,“丁”是人名。其他如《师说》中的“师(乐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师(乐师)旷”;《柳敬亭传》中“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自古以来,对什么性质的朋友,有明确的称谓。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称谓不同。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以贫民身分相交往、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磨难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君子之交:指道义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

款交:以真情相待。

莫逆之交: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友谊深厚、无所违逆的朋友。

贫贱之交:穷困潦倒或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神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或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石交:交谊坚固。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市道交: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忘形之交:不拘于身分形迹及其缺欠或丑陋、彼此以心相许而结成的不分你我的朋友。

刎颈之交:指友谊深挚,可同生死共患难、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的朋友。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或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好朋友。

7、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节下、麾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意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称君主为陛下的原因,东汉末年蔡邕在《独断》卷上解释得很清楚: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为“朕”,臣民呼之为“陛下”。“陛”是登堂入室的台阶。天子坐朝,有近卫之臣持兵器列于台阶两侧。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这叫“因卑达尊”。这样的词,还有“足下”、“左右”、“执事”、“从车”等。

用陛下称呼君主在战国已经出现。那时也可称君主为“足下”。后来,足下之称用于同辈,对君主只称陛下。

殿下 本义是宫殿阶陛之下。汉代“殿”的地位比“宫”略低,故称王侯为殿下。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今天,在称呼君主国的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时仍称殿下。

阁下 最初只用于对中央宰执之臣和地方郡守一类高官的敬称,后来就用滥了,各级官吏,甚至是普通人都可以用此称呼。“阁下”一称至今仍用于外交场合。

“阁下”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别人乃至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 早用于下称上。古代下称谓上,臣子尊称君主,同辈相称,朋友之间,都用“足下”。后来这种用法逐渐增多,频繁用于同辈之间。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是称呼对方的敬辞。《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呢?据说这是源自晋文公。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盖起于此。”《异苑》对“足下”的解释虽十分有趣,但也有人并不认同这个看法。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足下”、“左右”之类的称呼,一直沿用到五四以后。鲁迅写信就常常称人“××足下”、“××左右”,如在1931年写给许寿裳的信中就称他为“季黻吾兄左右”。季黻是许寿裳的字,意思是:我不敢直接对老兄您说话,只能让您左右的侍从之人代为传达。至于许寿裳身边有没有侍从,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节下 节下主要用于魏晋时期。“节”是军中权力的象征,大将常有“持节”、“假节”之衔,故对高级武将尊称为节下。后世对使节及地方疆吏也称“节下”。

麾下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麾下的本义是在将帅的指挥旗之下,因此,麾下成为对将帅的一种尊称。后来也用麾下指部下。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