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师大紫金校区(板仓街78号)的前世今生

 昵称57689400 2020-12-10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侯小刚教授,多年来他对南林的老邻居同处紫金山下玄武湖畔的动校即如今的南师大紫金校区的人文历史颇有研究,此为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版本,其中所附老照片为我在网上收集及动校老校友提供,特别感谢69届校友肖福林先生!——编者

  《南师大紫金校区(板仓街78号)的前世今生》,原题《南师大紫金校区周边人文遗迹》,2012年9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校庆特刊发表,2017年修改,2020年6月、8月再改。

1982年初,我从古城西安交通大学来到六朝古都南京位于板仓街78号的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一晃快40年了。源于对曾经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人与事念兹在兹的情感,我写的“南师大紫金校区(板仓街78号)的前世今生”一文得到许多曾经在此工作、学习、生活过的朋友的共鸣。人亲土亲的乡土情结,实际也是家国情怀的一部分,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中。

60年代的校园,由69届校友肖福林先生提供

南师大紫金校区(板仓街78号)的前世今生(2020年)及附录,蒙许多同事、校友喜欢并转发。不少同事、校友提出,文章关于动校动专沿革部分着墨较少,希望补充。现根据个人掌握的资料与记忆所及,补充学校沿革与发展情况。学校周边情况以附录形式罗列。周边情况选材范围界定在,南至紫金山北麓明城墙,西至玄武湖东岸,北至沪宁铁路线,东至樱驼村岔路口一带。

此文不是历史论文,也不是官方文献,未经严格考证,行文未必规范流畅。钩沉发微,只是留住乡愁,彰显乡贤的一些资料与线索而已。

一、沿革

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是原化工部南京动力专科学校校址。2000年南京动专并入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动专是在'一五'期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建立起来的。1954年筹建重工业部南京动力学校。建校初期干部主要来自: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科学校,长春土木建筑工业学校,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工业电气装备学校。建校初期教师主要来自沈阳化工学校,吉林工业学校,山东博山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等。校园设计单位是: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校园施工单位是:重工业部第五建设工程公司。

建校初期的校园建筑,源自网上

1955年开学,首届招收电气装备专业新生320人,又从博山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转来电装专业2年级2个班,3年级2个班共190人。

建校开学时:教职员工121人,学生400人。

1956年首届电气装备专业毕业生,经过国家考试(学校国家考试委员会由上海钢铁厂、永利宁厂工程师,南京工学院教师,与本校教师组成),毕业生分配到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工作。因为学校是部属院校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化工、电力、能源、石化、冶金、建材、橡胶、制药、机械、环保、市政与城建等行业成为紫金校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所以可以自豪地说,在全国这些行业,只要报出南京动专(动校)的名号,都能找到自己的校友。

1956年重工业部拆分为: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材工业部。6月更名为冶金部南京动力学校。冶金部教育司决定增设:工业企业热力装备专业,简称热装。首届热工装备专业招生4个班。由于学校曾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在动校时期,学校与许多冶金部学校关系密切,就是这个渊源。

建校初期的校园建筑,源自网上

1956年10月更名化工部南京动力学校。几十年来,除上世纪60年代初短暂划归江苏省,或南化公司,学校一直是化学工业部部属院校。

1958年是大跃进的激情(疯狂)的年代,曾经短暂更名为南京动力专科学校(招收一届电机与电器专业三年制专科生)。

1960年困难时期,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划归江苏省地方管理,更名为南京无线电专科学校(增设:无线电设计与制造、电真空技术、无线电元件与材料等专业)。

1962年复归化工部,设置化工生产自动控制专业(即后来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专业),化工机械专业(未招生)。化工仪表教研组先挂靠在热装科,1963年成立化工仪表科。

1965年南化公司技工学校并入南京动力学校,作为分校招收化工机械专业学生。

以上充满了时代印记的珍贵老照片摄于1966-1970年期间,由69届校友肖福林先生提供

1966年南京动力学校分校划归南化公司管理,定名为:南京化工学校(位于南京江北大厂镇,后来发展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1968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由化工部军管会发文,学校划归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更名为南京化工机械厂动力学校,南京化工机械厂电器仪表分厂。不招生、不办学,教师下班组劳动。

1973年更名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动力学校,恢复办学功能。为全国一百多家化肥企业办电工、仪表培训班。招收731班。

1974年开始招收二年制中专工农兵学员,教师逐步归队,各项教学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1977年恢复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新生。

1978年10月复归化工部,恢复化工部南京动力学校校名。

源自网上

1980年更名为南京化工动力专科学校,开始招收3年制专科学生,设置:化工电气化、化工热能工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计算机应用4个专业。设立化工电气化系,化工热能工程系、化工仪表及计算机系(简称:仪计系)。

1981-1982年77/78级本科毕业生分配到校为51 47人,是学校师资队伍增加最多的两年。

1981年南京市锅炉学会成立并挂靠在热装科,科主任周士谔教授任学会理事长。1982年南京锅炉学会编辑出版《节能》,后来发展为省能源研究会《能源研究》杂志。

1983年校教育研究室创办“教育研究”期刊(内部发行)。本人成为教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发表第一篇教育研究文章是《关于建议设立化工机械专业的调研》。

1983年学校图书馆科技情报室出版“科学技术译文集”,该译文集虽然内部发行,但重庆科技情报所一直收藏(进入维普数据库)。

1988年仪计系分设为自动化系、计算机系。设立会计电算化专业(后来发展为经济系)。这是国内比较早设立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专业。本人从一直是学校书法社的指导老师,1988/89年应邀给88/89级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书法课程。

1988年,学校与法国鲁昂电气工程师高等学校(ESIGELEC)建立了合作关系,接纳了9批法国留学生来学校进行毕业阶段的学习,完成毕业设计。质量良好,得到鲁昂工商界认可。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1992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南京动专办出专科特色》

1994年开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办学以3 1模式培养全日制本科生,首届招生120人。

1994年出版动专学报(内部发行),1998年学校学报获得正式刊号,后来发展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1995年,教职员工850人,在校学生2330人。校舍面积10.2万平方米。

1997年化工部批准成立南京化工大学动力学院(校门口正式挂牌),1998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981班,南京化工大学招生计划)。

1998年7月学校由化学工业部划转江苏省。

2000 年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

主要校领导(只列一把手名字,副职太多了,列不全,除非查档案)

1955年

校长范炳昌

1960年

党委书记/校长范炳昌

1971年

党总支书记骆胜铸

1973年

革命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范炳昌

1974年

革命委员会主任韩丽云

1977年

党委书记韩丽云,革命委员会主任史正鉴

1978年

校长史正鉴

1982年

党委书记黄飞林,校长淡玉麟

1985年

党委书记周昭常,校长李福庭

1989-1991年

校长莫彬

1991-1996年

党委书记化云翔,

1991-1999年

校长郑家泰

1996-2000年

党委书记赵瑚,

1999-2000年

校长陈小虎

   2000年紫金校区建立了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并入南师大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会计专业并入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

2001年停止专科招生。

2003年在第九次学位点申报中,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短短几年,迅速实现了由专科到本科,由二本到一本,由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三步跨越式发展。

2004年电气工程学院与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合并成立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05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6年6月5日江苏省政府《关于同意南京动力专科学校更名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批复》。相当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利用动专番号与资质借壳上市,本来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南京动力专科学校”余烬最后又闪亮了一下。

2008年省科协批准省级学会江苏省锅炉学会回归挂靠在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电气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

2010年动院环境工程专业并入地理科学学院,电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并入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学院更名为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11]8号)公布了2011年新增博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名单。电院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能院获得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8-19年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相继搬迁到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新北区。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校区总体规划,原来仙林校区新北区的中北学院整体迁到丹阳市。学校规划将几个工科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工程学院)迁入新北区。

二、校园与主要建筑

紫金校区位于紫金山北麓,毗邻玄武湖。“紫金山下,玄武湖畔”成为概括校园位置的传统用语,朗朗上口,历届校友皆耳熟能详。2百多亩的校园,小巧玲珑。经过几十年不断的精心建设、维护,校园里大树参天,浓荫蔽日,校园里水杉路、梧桐路、雪松路、玉兰路、香樟路经纬相交,腊梅、桂花、樱花等花草点缀其间,满目苍翠、四季飘香。

80年代的校园,源自当年学校制作的明信片

学校大门口那颗高大雪松更成了全国各地校友魂牵梦绕的原乡“大槐树”。是建校之初为体现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从当时的南京市钟山区政府大院里移出,赠送给学校。据同事称,2019年暑假,紫金校区全部迁往新北区后,这颗雪松也萎靡不振,浑身挂满了输液瓶。我以为:这颗与动专相处了几十年的大树,已经有灵性,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2000年后又投入几亿元的经费,拆除了地处校园“心腹”的旧厂房,建起了2万多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铺设体育场塑胶跑道。校园的围墙也改成栅栏式,移步换景,令人赏心悦目,是南京知名的花园式校园,成为周边居民散步的好地方。

紫金校区第一教学楼由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设计,设计者是汤昌镐,杨中宝,杨中宝方案设计,汤昌镐施工设计。项目主任是后为江苏省建筑设计院院长江一麟(曾经与杨廷宝一起参加过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论证)。施工单位重工业部第五建设工程公司。第一教学楼1955年建设,5个月竣工。第一教学楼为仿苏建筑,冬暖夏凉,一楼有六个门,呈凹字型,象征六六大顺,通达四方。同时建成一栋校舍宿舍、一栋家属宿舍,满足了开学只需。

上世纪50年代初的建筑受苏联标准的影响,所以建校初期的南京动专的建筑都是带内走廊的厚墙体。对于南京这个夏热冬冷地区,提高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对衰减和延滞南京夏天的热辐射更为实用。所以第一教学楼,电装、热装实验楼等冬暖夏凉,在里面学习,办公,非常惬意。现在电力供应稳定,人工照明不成问题。许多楼房设计片面追求通透、大玻璃窗反而好看不节能,降低了舒适性,增加了建筑能耗。

80年代的校园,源自当年学校制作的明信片

建校初期的几栋建筑还依稀可见当年的设计风格:如第一教学楼正面的山花有西式建筑的影子,4楼南边窗框边有带云纹的雀替(在校区大门口可以看见),大楼东西两侧的“悬山”,又是中式建筑的元素。由于当年的建筑质量好(与58年以后,边设计、边施工的所谓的“跃进”楼不能相提并论)。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当时学校的老师、家属都到第一教学楼、电院实验楼、动院实验楼躲避地震。如电院实验楼的钢窗,钣金工艺是按照机电工厂厂房的标准制作的,所以用了几十年到现在还严丝合缝,没有变形。

单身教师宿舍(先)幼儿园托儿(后)佛国寺殿宇,现家属楼15栋位置。现在紫金校区幼儿园在家属区11栋前,5栋后面。

子弟小学由动力学校与板仓街路南林业学校合办,有林业学校子弟与林校少量教师。校舍在现在工厂区的西北角(472平方米)。80年代附属子弟小学位置在现在15、16栋家属楼一带,80年代中期子弟小学撤销移交地方,部分附属小学教师安排到学校各职能部门。

第一教学楼7200平方米,1955年建(施工137天竣工);

电装实验室(原20栋,现足球场南边,已拆除)1955年建;

电工车间、机械车间(现足球场西南角)1955-1956年建;

学生食堂(1275平方米)1955年建;

变电所1955年位置在现在足球场西边体育教研室位置,80年代在学生食堂南边工厂厂房里,2002年后在综合楼负1层。

汽车车队80年代前,图书馆南面平房(紫金山沟边),80年代后体育场西南角。

热装实验室(2313平方米,现能源动力实验中心)1957年建;

电装仪表实验楼(1965年建,2490平方米)。

工厂厂房(1970-1977年建,6700平方米)。文革期间,学校停止办学,为南化公司代管,成为南化公司化工机械厂电器仪表分厂。

校园核心区与西北部建起的标准厂房,总面积接近2万平方米。

第二教学楼竣工1983年。

新图书馆竣工1987年(老馆 新馆=5000平方米)。

综合教学楼竣工(2002年,23000平方米,紫金校区建筑面积最大的楼宇)。综合教学楼一举改变了紫金校区教学空间蹩窄的局面,除了满足教学需要外,现在每年还承担江苏省高考阅卷的任务。

三、电动机与砖头(办学特色)

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动机、砖头如何与学校相关?

文革前用人单位对动校毕业生就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动手能力强”的评价。

80年代,学校优良的教学质量,成为同行翘楚,在社会上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民间流传着“电、动、机”的说法(即南京最好的专科学校是:电专、动专、机专)。当时学校虽然是专科,但录取分数一直超过一般本科学校(许多新生感到遗憾,但毕业后又感到庆幸)。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形成了'团结、严谨、勤奋、求实'的校风(1985年我为30周年校庆纪念刊题写过这几个字)。

80年代,学校在全国首倡次高压机组化工系统节能技术。该配套技术在全国推广,为节能事业做出贡献(首套次高压汽轮机是南京汽轮电机厂生产)。90年代,学校率先开展高工专教育改革,通过多年的实践,凝练出“实践性、针对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理念与经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现在成了应用型高校的标准做法。

1993年教育部批准我校热能动力工程专业为全国高工专首批试点专业。

1994年推选为“全国高工专校长协作组”组长单位(砖头的由来)。1999年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郑家泰校长担任副理事长。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郑家泰校长担任副主任。陈小虎校长担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所以当时学校有“砖头”之誉。

例如:学校许多教师有工厂、设计院等行业工作经历。学校会安排高校毕业的教师到企业脱产实习进修。学校校办工厂(厂房2万平方米,职工375人)、设计所(后来演变为南师大建筑工程设计院,现在位置在紫金校区西南角一栋4层楼)等提供了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当时的校办工厂除了承担学生实习教学任务外,还生产高低压电气控制设备,化肥厂合成氨工艺压缩透平(Turbine)系统的600kW管道电机,化学分析实验室用气相、液相色谱仪等。鼎盛时期,学校电器仪表厂是多项高低压电气控制设备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记得笔者1982年1月毕业时(1977级,中国高教史上唯一一次春季毕业)确定分配到南京动力专科学校时,询问同宿舍楼上810专业(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的南京同学,他们说那是一个工厂,他们曾经到厂里拉过设备。

例如:1989年首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南京动专电气化系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变电所的建设与开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自动化系的精馏塔及集散控制系统中央控制室,热能工程系的50兆瓦双抽供热电站仿真装置等都是功能全面的校内实习基地。在上世纪8-90年代,办学经费非常紧张的时期,动专就大规模地开展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体现了应用型高校办学办学的清晰目标、理论自觉与实践成效。

学校是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并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的高校。1995年统计,专业教师中,有50%具有双师资格,70%有双师素质。本人1993年在南京化工厂评为工程师。1997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平台,学校重视专业建设,各专业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与特色。如化工电气化专业根据行业实际,早期供电与用电并重,后来随着技术进步,逐步调整为:强电与弱电并重、供电与控制并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专业,确定仪表与过程控制为专业重点方向。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开辟出“化工热能系统工程”方向,凝练出“机炉电、汽水风、冷热源”的专业特色。1999年教育部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试点改革工作进行验收并授予该专业首批“高工专示范专业”称号。2000年“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第三)。

四、交通与区划

建校初期,由于校址偏于南京郊外一隅,环境荒凉。从太平门到白马村、岗子村、板仓村、樱驼村一带都是荒地,几间农舍、几座古墓点缀其中。一条土石公路从太平门经过学校门口蜿蜒曲折通向栖霞方向。当时经过板仓街的郊区车1小时1班。还使用木炭发动机,用燃烧木炭产生的煤气驱动,摇摇晃晃地行驶。后来有了11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就在紫金校区门口那颗大雪松下,掉头折返至鼓楼(当时11路始末站分别为鼓楼、板仓街)。

学校大门前的马路原来是老宁栖路的一段。1921年在清朝驿道的基础上建成太平门至尧化门(明应天府的外郭城门姚坊门)碎石路,1933年该路扩建为南京至镇江公路的一段。60年代,这段路敷设为柏油沥青路面。为迎接城市运动会在1996年国庆节前拓宽成现在的规模。原来校区门前只有一条11路公交(后来11路公交车延伸至草场门,串联起南京市民口中的“电动机”),现在校门口有9条公交线路,可以直达码头,火车站,汽车站,鼓楼,新街口,江北,河西等处。2017年紫霞仙子携紫气东来,经过紫金校区的地铁4号线建成通车,南师大随园、紫金、仙林三个校区缀珠成链,紫金校区位于中间,与其他校区的联系更为方便。

校园驻地解放初期为南京市第九区,后更名为栖霞区。文革中曾短暂属于钟山区,不久钟山区撤销复归栖霞区。1968年栖霞区机关从栖霞镇迁至板仓,1971年4月又由板仓迁至尧化门街。

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区不断扩张,1995年板仓街所属的玄武湖乡划归玄武区锁金街道,现花园路锁金法庭的位置就是原来玄武湖乡的办公处。记得85年左右,我曾经为玄武湖乡在在新庄立交桥西南侧,现在的国展中心一带办的一家餐饮停车场,题写“玄武湖大饭店”店招。随着城区扩张,这家餐饮停车物流企业开始东迁到312国道“东杨坊”,再东迁到312国道仙林汽配城,再迁至栖霞区摄山东流,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物流基地。

五、环境

1955年南京动力学校筹建时校址是明代古刹“佛国寺”一带。佛国寺具体位置大约在现在的家属区14栋、15栋、16栋一带。当时佛国寺还有几栋殿宇遗存,筹建学校的前辈们有的就住在青灯古卷的庙宇里面,与如火如荼的狗尾草相伴。后来学校还将佛国寺部分建筑作为单身员工宿舍、职工幼儿园使用多年。

我看过学校早期的规划测绘图,校园所在地为池塘(玄武湖沼泽湿地退化形成的)、菜地、树林、古庙。二十多户农户已经拆迁。校园周边几乎没有什么建筑。

1931年的板仓附近,就是现在的南师大紫金校区一带,Robert Larimore Pendleton拍摄

在这张1939年侵华日军紫金山上所拍照片上佛国寺建筑隐约可见

据老校友回忆,当时校园没有围墙,周围人烟稀少,紫金山的野生动物常常闯入校园。50年代曾经发生过紫金山野狼把玄武湖乡村民小孩吃掉的事情。当时紫金山植被还不茂盛,一到汛期,山洪沿紫金山北坡的唐家山沟下来,从校门口排向玄武湖。若雨势大,排水不及,校园几成泽国。建校初期校园多次遭受山洪。

大门前的紫金山沟原来是敞开式,进校门后经过一座小桥才能到第一教学楼,现在已经将其封闭起来。

现在校区对面就是紫金山的登山道,每天络绎不绝的市民从市区各处来此登山。从这里可以直达紫金山天文台。每年学校工会组织的登山活动也从此处上山,到二道埂子防火道。

学校南边是1951年筹建的中央文化部电影机械厂,是在日伪时期的一家兵工厂的旧址(40年代末筹建为农业制片厂)上建设起来的,其生产的电影放映机是全国名牌产品。电视兴起,电影式微,电影机械厂利用其在光学技术上特长,生产复印机、投影仪、“三友牌”照相机,但均无疾而终。电影机械厂旧址已经改造为文化产业园(玄武科技金融园)。

电影机械厂东门外(登山小道旁)有一栋2层小楼,曾经是江苏省锅炉学会的办公地点。2009年江苏省锅炉学会回归其创建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锁金村小区是南京80年代初建设的最大的两个住宅新区(另外一个是城南莫愁湖畔的南湖小区)。锁金村小区的住户许多是金陵石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动专教工和省级机关的员工。小区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国家级文明小区。小区内一条安置下岗职工摆摊设点的道路(校区西侧围墙外),成了学生口口相传的“紫金后街”,与驰名南师大仙林校区对面的“大坑”难分伯仲。原来门前只有乡村供销社的板仓商店,而今周边超市,银行齐全。原来学校对面紫金山登山道路的路边菜场,日出而聚,日中而散,现在移到锁金村室内菜场,方圆几公里的市民都来此买菜。现在周边学校有锁金一小、锁金二小,锁金中学(现南京第13中学分校)。

岗子村一带是原中央大学园艺场旧址。林业大学一带是原金陵大学农场旧址。1952年院系调整时在此建立了南京林学院(后更名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因为校名有工业2字,WG中避免了迁往林区的命运)。当年黄宗英以林业大学教师徐凤翔事迹为主题写的报告文学《小木屋》曾风靡一时。

许多人不清楚,锁金村靠近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有一个级别很高的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简称林化所)成立于1960年,为副司局级单位。

校园西边有与锁金新村同步建设起来的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现并入南京邮电大学)。校园的东南原来是林业部林业学校,文革中成为部队驻地,林业学校搬到花园路,后来成为江苏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江苏省经干院并入南京财经大学后,改建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江苏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旁边,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病研究所)1954年创建于北京,直属卫生部,1970年迁泰州,1984年迁南京。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从事皮肤病、性病、麻风病,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唯一国家级专业机构。该医院由国际主义者、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大夫(美裔,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参与创建。现在马海德大夫的青铜雕像就树立在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大楼门前。

校园西北角现在紫金校区幼儿园围墙外面是南京第三建筑公司(简称三公司)。校园西北角别墅区是80年代初建立的总参干休所。校园东边与学生宿舍相邻的是玄武湖乡的社队企业“玄武机械厂”。校园北边与林业大学一大片近1000亩的林木比邻,课余许多同学都去这片都市中的大氧吧(森林)散步。

紫金山上的天文台,是中国近现代天文学的圣地(从鸡鸣寺山上的司天监到MG时期的紫金山天文台),展示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和近代天文仪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由于地处城郊,光线与电磁污染严重,紫金山天文台的大部分观测装置都迁移、或重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现在的天文台主要是机关与研究人员工作的地方(中国天文学会的挂靠单位)。我曾带一位德国朋友去参观,看到他的家乡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天文望远镜还在使用中。

学校东边一箭之地,是明中山王徐达墓地。徐达墓碑文为朱元璋撰写,现保存完好,并且以碑文刻有标点符号而令人称奇,世所罕见。徐达墓195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与北京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捆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85-1987年,我曾经在紫金校区位于幼儿园与建筑三公司围墙交界处,一栋叫“六家村”的小平房住过。我住的房间窗外野草里就卧着一座石貔貅,与附近徐达墓制式一样(这一带为徐达家族墓葬区,随着城市建设,墓葬中发现了不少文物)。

徐达墓边上是中科院天文仪器厂,其光学天文仪器研制水平全国第一,享誉世界。天文仪器厂旁边建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部公寓(花园路锦江饭店)

玄武大道(312国道)伊刘屯站附近有个“伊村饭店”,当时此地叫“伊陵卫”,山阴的伊陵卫与山阳的孝陵卫相互拱卫着钟山。60年代专门从南京火车站修了一条直通伊村的专用线。伊村饭店是中央领导专列停靠站,文革中南巡视察的专列曾经在此停留过。两条并行的铁轨通向一个隧道,隧道里可停放两列火车,专列可以一直开到洞里隐蔽起来。隧道西边接铁路南京站,东边在这里是军事禁区,因此平时戒备森严,外人很少知道。那条专用线长满荒草,锈迹斑斑的铁轨仍然默默地延伸至黑洞洞的隧道里。如今的伊村饭店是江苏公安警卫培训基地。此处小山名为农场山,查看MG地图,这一带人口稀少,是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的校办农场。60年代困难时期,动校在岔路口也有农场,发扬南泥湾精神,师生种田,聊助辘辘饥肠。

中国唯一的航空烈士公墓位于南京太平门外紫金山北麓王家湾,公墓是1932年国民党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募捐建造的。门口有蒋介石题写的对联,孙中山题写的“航空救国”匾额。目前已经开辟为抗日战争航空纪念馆,除了纪念抗战中牺牲的中国飞行员外,巨大的纪念碑上还镌刻着抗战中援华牺牲的美国、苏联飞行员名单。每年抗战纪念日,许多援华飞行员烈士的后人来此地祭奠。

六、未来

未来已来,还待续写。2020年,板仓街78号的紫金校区变身为南师大玄武科技园,承担新的使命。

以上紫金校区照片源自王钢先生的美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