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多少孝子演技超越了戏子

 走读生日记 2020-12-11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图片来源 @网络」


1/

在乡村,多得是故事。

故事内容单一,只不过是村里邻里的鸡毛蒜皮,谁家媳妇跟婆婆又吵得不可开交,谁家老爹老妈又得了一场大病,谁家跟谁家因为丁大点事儿又动了官司……

听来的故事,虽然未必百分百精确,但故事与事实不会有太大悬殊。

某村,某家,子女成群,或在外工作,或在外打工,家里城里各子女早就建了房买了房。毫无意外的,家中只有老父母留守。老母给老大看家,住在村里头老大的房子里,老父给老二看家,住在村外边老二的房子里。

每天早上,老父会回到村里头跟老伴儿一起吃饭。某天早晨,据说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村里头的老母左等右等不见老头儿回来,着急,去老二家喊老头儿。

喊破嗓子无人应答,推门又推不开,惊动左邻右舍,破门而入,见老头身子早就僵了,什么时候过去的都不清楚。

这是我听到的内心感觉最凄凉的一个故事。

前两天又听说这个故事的后续,据说子女们集资给他们的老父亲花很多钱购买了定制的“四合院”,准备在清明烧给他们的父亲,说是免得他们的父亲在那边挨冻。

2/

一次生前孝,胜过墓地万次扫,清明泪洒万堆纸,不如在世一碗粥。

朋友圈看来这句话,特别认同话中的理。

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人刚好让剧情反转:

宁可墓地万次扫,不尽生前一次孝,宁可泪洒万堆纸,在世也无一碗粥。

这种狗血的境况,让每一个清明都成为这种“孝子”登台表演的契机,他们甚至会在清明期间极尽奢华,为他们活在那一边的父母存钱、存房子、存奴仆、存生活用品,甚至还有“孝子”为他们的父亲存“小姐”。

只是,他们用这种伪善而又鄙俗的“孝心”孝敬了他们的父亲,不知道他们的母亲在那边会怎样想。再说,他们的父亲“死节不保”,在那边是不是也会因为这些“孝子”们的表演而遭“村里人”唾弃?

多少活着的人心里,希望逝去的先人泉下有知,然后福佑依然活着的人,让好人得到应有的回报,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假如真的泉下有知,我想,这些死后被“孝子”们奢华孝待的父母,会第一时间召这些演技高超的孩子们,回到他们身边去。

3/

村中留守的人,会在饭后聚集在一起闲聊。

聊到生老病死,一个长辈说了这样一句话:连皇帝都不能决定自己的生老病死,我们这小老百姓就要活一天乐呵一天。

朴素的真理,从来都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金句。

这位长辈还说,清明的时候,去坟圈子看看,越是死前没人管没人问的,坟堆的越大,死前子女真孝敬的,用不着再拿死去的爹妈圆面子。

我觉得这位长辈说得太精彩了,仅此一句,就直接撕掉了这些“孝子”们的遮羞布。

这让我想到那些违规为自己修豪华“活人墓”的人,别的不谈,至少他们为自己在生前就圆了面子,也直接让他们的子女,不论是真的孝顺还是假的孝顺,都断了在他们死后拿他们的坟墓圆面子的念头。

  • 活着时候没享到福,死了怎么也得享享福。

  • 活着时候没吃到什么好的,死了怎么也得吃点好的。

  • 活着时候没穿着像样的,死了怎么也得穿点像样的。

  • 活着时候没人伺候,死了怎么也得有人伺候。

  • ……

这是“孝子”们几乎格式化的台词,然后,“孝子”们毫不吝啬,将面值上亿甚至十几亿几十亿的钞票,以燃烧的方式“孝敬”给他们的父母。

他们要让他们的父母在那边活得质量高一点,否则他们面子上过不去。

那堆得越来越高大的坟,也终归沦为“孝子”们演绎孝心的道具。

4/

清明时节的这种“孝道”表演,比父亲节、母亲节在朋友圈晒孝心更让人反胃。

好在,拥有这种高超演技的“孝子”们毕竟是极少数。

这终归让人间还有人间的样子。

今日清明,故乡并没有雨,也见不到路上有几个行人失魂落魄。

一大早,有年岁比母亲还大的乡亲来约母亲一起去买东西,她们的对话中,也谈到给这位乡亲故去多年的老伴儿填土上坟的事。

乡亲说,几个孩子都回来了,老早就给他爹填了坟,今天中午都还要赶回去。

我知道,这位被我称作大娘的乡亲,有四个儿子,都打工在外。如今这位大娘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其中一个儿子的房子里。

应个景,用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一首《清明》结尾: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