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互宝

 卡卡2FM4 2020-12-11

昨日出差,断更一天,抱歉!最近出差可能较多,会时不时断更,见谅。

1、前不久,银保监下属打非局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名为《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文中明确定性“相互宝”是“非持牌经营”——这让人大跌眼镜。

2、文章指出,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的三个特点是:互联网化趋势明显、具有很强隐蔽性、风险隐患和社会危害大。

3、相互宝火速回应:相互宝上线之初,就实行了实名制、无资金池、全程风控、公开透明四大准则,确保互助社区的平稳、健康、可持续运行。同时,对于纳入监管的问题,相互宝表示:期待监管更多指导,相信这将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4、“相互宝”原名“相互保”,是蚂蚁金服与某保险公司合作,于2018年10月16日推出的一款重疾险产品。产品一经推出,监管便认定,该产品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条款和费率”等问题,于1个月后叫停。

5、之后,该保险公司退出。蚂蚁金服将产品改名为“相互宝”,继续独自经营。该保险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则因违反《保险法》,分别被罚款65万元和28万元。

6、自从把“保”改成“宝”,相互宝发展更加迅速。目前,加入该计划的人数已过亿。

7、按理,此事也就此告一段落。银保监打非局在事隔2年后,却突发此文。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创新事物,比如在线支付、网约车、共享单车、P2P,等等。监管总体态度是宽容、观察、分析,再决策。然后,有的得到大力支持推广,有的修正后允许继续发展,有的则被及时刹车。

8、就相互宝,我一直有个疑惑未解。现在的多数参与者,每月被扣费,分摊少数人的赔偿金。如果到了他们进入中老年,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时,万一这个产品停掉怎么办?如果是这样,之前几十年中,我被扣掉的钱到底算什么性质?

9、如果是募捐,那就应该让我明确,这个钱是我每月自愿捐掉的,而不能让我误以为我交的是保费。而且由于已经讲清楚不是保险,所以也不存在保费一说。相互宝声明,自己没有资金池,这恰恰也证明了这个产品不是保险。每次收到的钱,都拿来赔掉了。当然,其中8%是蚂蚁金服固定收取的管理费用。且理赔越多,客户交纳的钱就越多,蚂蚁收取的管理费也越多。这跟保险公司理赔越多,利润越少正好相反。好巧妙的设计!

10、另外,产品一旦停掉,这只是个空盘。对于之前每个月持续被扣款的参与者来说,没有任何承诺和保障可言。如果只是扣几十块钱,那是无所谓的。但扣了几十年,每月扣两次,累积起来,总数不小。届时,那么多参与者是否还能接受,就很难说了。这个风险如何化解?

11、于是,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要明确告知我,我是否有权一直“续宝”下去。现在,每次扣的钱似乎是越来越多了。将来到底会升高到什么程度?早期,由于新加入者人数增长得很快,而申请赔款的人员相对较少。到后期,当新参与者增速下降,甚至出现退出者超过新加入者,同时申请赔款人数大幅增加后,扣费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12、很多高风险金融产品,最初都极美。仿佛各方都有巨大获益,没有任何一方会有损失。但仔细想想,这种“多赢”局面从长期来看,是否可能?如有兴趣,建议了解一下“信用违约掉期(CDC)”这个产品。看看它是如何掀起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

13、这几年,为什么银保监对于金融风险防范看得如此之紧?为什么P2P会遭到严厉限制?有些事,并非小题大做。当然,希望相互宝尽早获得监管认可,尽早持牌经营,尽早纳入监管,让大家放心参与。届时,它将真正成为对社保和商保的有益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