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西文史稿

 陇西文学 2020-12-11

陇西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文化地位,它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历史人文重镇,但近年来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笔者现就其它的历史状况略加考证。

定西县和陇西县,是甘肃省定西地区所属之两县,地区行署设在定西县。定西之名由于地区名称而名贯全省,又以“三西”之故传播全国。陇西今以辖县不甚见称,但古籍文献中屡见其名。基于对这两县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对设置的争议,笔者试就其古往今来的状况略加考察,提拟拙见,以供有关部门资政参考。

自大禹“岷山导江”、“导河积石”封天下为九州,陇、定二县属雍州。公元前266年秦昭王置陇西郡。陇西之名来于陇山之西,师古曰:“陇坻谓陇阪,即今陇山也,此郡在陇之西,故曰陇西。”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仍置陇西郡,治所在狄道(现临洮县)。秦时陇西郡辖地较大,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辖区、定西地区、天水地区、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州一部的总和。“陇西郡秦置北界金城南界阴平东界南安西接羌地”(《二十五史补编》)“陇西郡应为《汉志》陇西、天水两郡及金城郡东南四县(白石、枹罕、金城、榆中)之和,加上武都郡除故道、嘉陵、沮县以外诸县地”(见《西汉政区地理》)。陇西是关西要郡,在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内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

西汉和东汉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刺史部,实行州、郡、县三级政区,陇西在西汉始置襄武县(襄戎邑地,尚武以征。“今巩昌府东南五里”。在现县境同时并存阳、豲道二县),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郡领十一县,冶所仍在狄道(东汉安帝五年即公元111年由于羌族兵入狄道,郡治迁襄武共十七年,至顺帝永建三年即公元128年还治狄道。“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鉴于陇西郡太大,从中分出部分置天水郡”,“元鼎六年又分陇西南部武都道、下辨道一带以成武都郡”,“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割­­枹罕(今广河县)、白石(今夏河县)二县,合天水(郡)、金城、榆中二县与张掖另二县以置金城郡”。经过西汉的划分,陇右诸郡奠定了较为合理的自然地理区域基础,对后来历代政区的划分有重大影响。现定西县当时无地区名可考,直至宋朝才出现地名记载,地域上西汉初属陇西郡,后划归天水郡,东汉时天水郡改叫汉阳郡。东汉末三国时期,陇西郡治所从狄道迁至襄武,现陇西成为二级政区治所,后历代至清末有升未降,治所未动,一直成为陇右行政军事重地。

西晋时期,分天下为十九州,实行州、郡、县三级政区,陇西属秦州陇西郡,治襄武领四县(《晋书·地理上》)。

东晋十六国时,陇西郡郡治未变,先后属归前秦、西秦、后秦。(《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

南北朝时期,陇西属北之魏版图,罢襄武始叫渭州(以水为名),行一级政区,领陇西、南安、广宁三郡共六县。(《魏书·地形态》)

隋统一天下,共设六十一郡,仍置陇西郡统五县,罢渭州复襄武,郡治襄武,另在陇西郡下始建陇西县(内陶旧城治,在鄣、渭水汇合处)。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实行道、州、县三级政区,陇西复叫渭州,属陇右道渭州领四县。乾元元年曾置渭州都督府。安史之乱,渭州一度沦陷吐蕃,后归唐图。(《旧唐书·地理》)

五代十国时期国内分裂,战乱不宁,陇西一直属吐蕃版图。

北宋一统,分天下为二十四路,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政区,陇西为秦凤路巩州,领三县,驻通远军、升节度史统领通远、德顺、镇戎三军,移渭州于德顺治军。始建陇西为巩州(巩军固地,远通西夏之意),终废襄武名,迁陇西旧县于内陶故城入现城,至此陇西三国时正郡地名,宋时正县地名,后历代再来更移。

北宋时定西出现地名记载,属会州(治现靖远县)安西城,城南二十七里同时出现定西城,地跨两州,定西域归通远军,“安西域,旧名汝遮,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进筑赐名”,“定西域,元丰四年以兰州西使城为定西城,五年改定西城为通远军,以汝遮堡为定西城,属通远军”。(《宋史·地理》会州、巩州条目)

南宋时北方同时并存金朝和辽朝,陇、定属金国版国。金朝于安西城始建安西县,于定西城始建定西县,升为三级政区,后历代未罢且略有升降;陇西属临洮路巩州,领五县:陇西、通渭、定西、安西、通西、州治陇西。

元朝,划分全国为十二大政区,始设行中书省,实行行中书省、路、州(府)、县共四级政区。陇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巩昌府,更巩州叫巩昌(巩固昌盛之意),元朝实行政军合治,巩昌府治陇西并设置巩昌总帅府,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定西属巩昌路定西州,州治定西县。金末升安西县为定西州,领三县。

元朝是我国版国图鼎盛期,陇西和定西行政区随之迁升,陇西地处西域通关中的要塞咽喉,东有陇坻渭峡,西隔积石羌道,南临祁山渭寨,北通西域大漠,当地陇山渭水、四面异峰突起、中贯渭川盆带、连通东西南北,史有“陇西关塞”、“巩昌铁关”之称。

明朝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划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实行布政使司、府(州)、县三级政区,陇西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领三十四县,府治陇西县;定西在元末至正十二年更定西州为安定州,明洪武十年降为安定县,属巩昌府辖县。

清初仍实行布政使司,后改为省,全国划归十八省后增至二十三省。实行省、府(州)、县三级政区。陇西经历了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巩昌布政使司、甘肃省巩昌府三个阶段。

清初(1616年~1664年),陇西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并领四府;1665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1668年改右布政使司建巩昌布政使司,治所在陇西,行一级政区;1669年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迁治兰州,随后兰州设为陕甘总督,尔后改设为甘肃省,仍置巩昌府,改领州一、厅一、县七。定西属巩昌府安定县,1914年由安定县更名为定西县。

解放后设立定西地区,治所在定西县,现统管定西、陇西、临洮、通渭、渭源、漳、岷七县。

据上所看,陇西在秦汉始置郡县后,一直基本为二级政区所在地,而定西在南宋才开始设县,陇西的历史地位一直高于定西,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三:其一自然条件。渭河从陇西全境流过,赤亭水源远流长,陇西可属黄、渭民族文化摇篮区,而定西地处渭、黄分水隆起的水草贫脊区,开发较晚。其二地理位置。陇西是西域与关中之咽喉,东西南北之地形要塞,定西地处渭黄分流区大黄山的过度带。其三历史原因。陇西东临古都长安,历史上朝庭与西域少数民族相互用兵较多,是西护关中的自然门户、朝庭较重视开发建设。定西在金城与陇西之间,金城兰州凭据乌鞘岭天然屏障北据河西,定西则兵家不需设重镇。

现在地区的驻地,应考虑的条件有五。并从五条件的现实情况看,陇西远优于定西;

一、该地区经济地理之中心。方便行政管理,有利于工农业发展。陇西在辐射中心,定西在边缘,行定西五县远,到陇西五县近。工业方面:陇西有国家骨干企业全国四大铝加工企业之一的西北铝加工厂和与这配套的机械工业等。同时是国家陇南木材产区和省中药材的集散地。农业方面:全区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密集在陇西周围,陇西是全区小麦产地,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五伐中原,届时在陇上抢收小麦,这说明陇西在历史上就是天然粮仓。同时,陇西现在也是全区蔬菜产地,又是全国中药材党参的重点产地。定西虽也有一些地方工业,但由于水源限制,再无法增加中、大型企业。土地含碱量大,无雨则白,农业耕植条件差。陇西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四路通衢,当地和周围物产丰富、人口集中,已实际是甘肃南部地区的一处工业产品、农产品、中药材、林产品的经济交往中心。甘肃地带狭长,省内一般短路物资交往,北下不过兰州,南上不过陇西。定西处在两地的过渡带,人口稀少,地域跨度大(三百里),由于地理位置、物产和人口三个主要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形成经济交往中心。

二、充足的水源,以供居民和工业用水。定西有祖厉河分流之关川水。而陇西有渭河和赤亭水,且水量大。从发展之可能,陇西可借国家西线引水工程西引黄河入洮河,接洮进渭入境怀。而定西则不可能。水是人类和现代工业的命脉,人类从最初就逐水草而居。一条川江(长江中上游一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两水交汇的地方历史至今就有城市,黄渭流域自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首先早期形成稳定的黄、渭水是先决条件。一个地方水的多少,就首先决定该地主发展的基础前景。

三、平陡大小之地形地貌,方便城市布建和工业布局。定西有定西川之平壤,陇西有漳、渭、亭三水交汇的陇西盆地之大川,且陇西大于定西。陇西盆地东西长五十余里,南北宽十余里,盆地平坦,地形及大小基本与兰州相似,且外围小盆地也具备工业卫星城的地理条件,工业地域前景十分广阔,一旦国家西线引水工程实施,陇西更是一块难得的工农业建设的风水宝地。

四、交通便利,以济通行。陇海铁路线横贯两县,但机务段在陇西且工业专线贯通城区。而定西站特快列车不得靠停。公路分布:陇西与五县公路主线直通,而定西与一县直通,到陇西五县直行,上定西五县绕行。

五、气侯、历史文化等优越条件。以利旅游,吸引人才、扩大地方影响,加强经济往来。陇西在定西之南虽相距才百里,但海拔却低于定西五百米左右,自然条件优越得多,两地“岁熟错月”,为当域“南北之界”,属于不同的气侯带系。陇西当地青山绿水,气侯宜人,城南有仁寿山道教圣地,北山巴楼苍苍,城东渭水阳阳,三月的城园春色更加迷人,全年四季分明,难怪诗人赞到:“四月牡丹二月春十月烟云上九重,五月麦花三月云一曲渭水下东城”。陇西是甘肃文化古城,民建古屋棂格,城区十街坊市。两地都注重了现代城市的规划,但一座是文化古城,一座是农村城镇,两处的总体气氛截然不同。陇西文化历史悠久远发达于定西,历史名人层出不穷,从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诗人秦嘉和徐淑夫妇,到隋代开始的人才辈出的五牛世家(牛弘、牛仙客、牛僧儒、牛峤和牛希济),唐代的李世民、李百药、李白世家,引人注目的唐传奇名家陇西三李(即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技艺高超的琴师国手董庭兰,人才济济,文武兼备。陇西从汉代开始,历代出任的戍边守将、地方治官,即散居在各地的陇西旺族后裔,全国到处都有,仅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进入朝仕的陇西文人才士就难以计数。可以说,象陇西这样在历史上给国家直接或间接输送众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古人云:“天宝物华地灵人杰”,这些就使陇上文化鼎冠中华。陇西有着辉煌的历史,自然也有相应的名胜古迹,西有鸟鼠同穴山,境内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尽的首阳山,座立县城中心建于元代重修于清代的威远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柱,通高二十六米,极其雄伟壮观,是西出西安的第一楼,游人看后赞不绝口。历史上陇西是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重镇,历史至今有“巩昌雄镇”之称。陇山渭水历来兵家征战地,巩昌雄镇自古关西山将才。定西没有名胜古迹,更无法与陇西可比。

回顾几千年中国地理之变迁。昔日繁华的晋昌城销声匿迹。大夏的统万城被黄沙埋没殆尽,进而中原文化区落后于东南沿海,充军流放的天涯海角新兴为海南特区,这是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不需要固守陈规,但作为该地区的行署驻地,陇西和定西何者为优、择何为佳、何名为上,这是关系到该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将来拓扩陇中工业城市远景出路的重大问题。总而言之,笔者窃以为,陇西的历史地位一直高于定西,现在的地理、经济、文化和交通都优于定西。定西地区的搬迁,自然是早迁为上了。(一九九O年于甘肃)

读者可对文中观点提出意见

文艺考究之争论,天经地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