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泉,滋润着一座城市

 微游枣庄 2020-12-11

荆泉趵突

      滕州,自古以泉水腾涌而得名。紧靠市区的荆泉,因泉水趵突,而久负盛名,被列为古滕八景。荆泉汩汩的泉水昼夜不停,每天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达六万多方,让这座千年古城到到滋润和充满生机,孕育出璀璨的古滕文化和历史文明。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利更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人类自古就是依水而居。   据县志记载:明清年间,荆泉水势旺盛,喷涌如注,高可逾尺,声若雷鸣,且泉源众多。众泉紧靠前、后荆沟两个村,故泉以村名,曰“荆水”或“荆沟泉”。

     历史上的滕州泉水众多,河流分布广泛,从黄帝分封其十四子到滕地以来,这里一直就与“滕”没有分开,泉水腾涌与滕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名的为“荆水”、“趵突”、“五花”、“大佛”、“小佛等,合称“五花泉”。 其中以“荆水”、“趵突”为最。树木成林围潭秀,百鸟争鸣花草香,一亩多大的水潭里,鱼跃浅水,泉涌水底,紫气升腾,喷珠吐玉,有“亘古名泉,趵突跳珠”之称,被誉为古滕八景。

2011年在荆泉附近俞寨村发现的至今500多年的荆沟泉保护碑

         荆泉处在峄山断层以内,断层以东石灰岩层中的地下水西南向运动,受断层西盘砂页岩阻挡,升至地表成泉群涌出,汇成河流,滋润着古滕大地。 北魏《水经注》记载:“蕃县(滕县旧称)城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对荆泉也作了记载,后来的地方志、地理书中也屡屡提到荆泉,称“水注成潭,面积亩许,冬春不见其涸,夏秋不见其溢”。《道光志》记载我市境内有泉18眼,“境内诸泉,涸盈隐见,今昔较殊”。

           荆泉泉群众多,泉眼很大,泉水汹涌,水流成河。据后荆沟村一老人讲:过去荆泉附近泉水太旺,一天到晚突突往外冒,从前后梁到荆沟之间,泉水众多,以致成灾,影响力生产和生活,村民就只好买了几口大铁锅,将后荆沟村东,俞寨村西几个大泉盖上。因此只剩下了五个大泉。明代工部主事黄肃到滕县观察泉源,看到荆泉水汩汩流个不停,深为泉水腾涌所感动,倚马泉边吟出了:“晓驰匹马出滕城,观得双泉最有情。南北怒涛如趵突,高低声吼似雷鸣。味涵曲蘖冰壶泻,光澈琼瑶雪窦倾。从此疏源流不尽,万年国计赖泠泠( líng líng)”的诗篇。并在泉边刻石立碑,至今还保留在荆泉水源地。

            滕州最早见诸于史籍者的河流,当属“南梁水”。南梁水就发源于古“荆沟泉(又曰‘荆水泉’)”和“趵突泉”。据《康熙五十六·滕县志》载:“南梁水,其源出自城东北十五里,左曰‘趵突泉’,右曰‘荆水泉’,并南流汇于一。西南至于洪村,折而南三里余,复转而西,过跻云桥又西经旧滕城北……由沛入泗。”据资料记载,汉朝时期西部村民就引南梁水浇地。

              水是生命的源泉,为保护这一奇特的地质景观,历朝历代的各级官员,都采取措施,对荆泉进行保护。明正德十年(1515年)工部司事尹京所立《荆沟泉》载:“凡阻绝泉源者,照例问发充军,军人犯者调边卫。”严令禁止破坏水源,使荆泉水源自古就得到有效的保护。

       荆泉众泉的消失,与历史上的一桩公案,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滕县东部山区漷水和薛水山洪暴发,水势凶猛,大量的泥沙冲入京杭运河,使新修的京杭运河一百八十多里河堤决堤,损坏数百艘漕运的船只。当时皇帝派大司空(亦称工部尚书)朱衡和大中丞潘季训以及地方司法长官、郡守几十人都来滕县聚会议事,官员的礼帽、车盖纷繁如云,填满街巷。

     邹县县令章某嫉妒张启元的功绩和办事能力,想出个主意致张启元于死地。就对大司空朱衡说:新渠业已建成,流经滕县的漷水一到山洪暴发泥沙如山涌入运河,加之薛河之水和漷水相汇在三河口,水势浩大涌入新渠,这样大量泥沙就会堵塞河道冲毁漕河。

      大司空朱衡询问章某有何良策?章某说漷水的上游大坝紧邻南梁水(荆河)只有一里之遥,若挖通漷水到南梁水的堤坝,漷水直通南梁水,那么漷水、薛水等三条河水分开导流不再相汇,泥沙就不会大量涌入新挖的运河,运河新道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大司空朱衡一听,这个方案可行,工程不大,遂安排部署搞好施工。滕县的父老乡亲听说后,非常害怕,一旦挖开水量大增,山洪暴发,那不就把县城淹了。

    漷水注入南梁水,河水增加数倍,必然县城被淹冲毁,河道两岸村庄田园受害,而且河水危及城市安全一遇山洪爆发,县城不就会一片汪洋。

         乡民齐聚县衙,坚决反对开渠让漷水入梁毁城。章某煽风点火,大司空朱衡意志坚决。县令张启元冒死上谏,对大司空朱衡说:当有强盗来攻打县城时,县城马上就要沦陷,你说我怎么办?朱衡说那你就要以死相守。张启元就说:我受皇命来滕县主政,如邹县县令章某的说法,漷水、南梁水贯通,县城就会成为一片汪洋。一旦县城被毁,百姓就会深受其害,我将以死坚守不能开挖,对大人的指令不能执行。我有一个两全之策,那就是在漷水和薛水上游的建大坝遏制水势,让这两条河水分流入漕,我愿出资出工带领乡亲去干,保证泥沙不会冲毁运河,确保漕运畅通。朱衡听了张启元的方案,认为既保住了滕县城,百姓没有怨言,又控制住了泥沙冲入运河,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经过勘察决定将薛河和漷水截流、分流,分别筑东邵坝以遏薛水,筑皇甫坝以遏漷水。张启元不负使命,带领百姓加班将坝筑好。   明穆宗隆庆元年,张启元提拔迁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在滕县辞官上任后,百姓为他立碑建祠,敬仰他舍身抗命、保护滕县城,治水利民的事迹。

       世事谁也难以预料。180年后的乾隆12年(公元1747年),有农夫在漷水岸上扒沟浇地,正赶上山洪暴发,一个浪头汹涌澎湃冲毁堤坝,这就是历史上的“漷水入梁”亦称“漷水夺荆”,从此,漷水改道和南梁水相汇,流入现在的荆河。原来传说中的荆泉中的几个大泉,地壳变动和漷水串荆的影响,“五花趵突”盛景逐渐湮灭。

涓涓泉水汇成河       

  荆泉景美水亦美,泉水甘冽,甜绵入口,秀外而慧中,是市民首选的饮用水,已成为我市的重要水源地。甘冽的泉水源源不断流入每家每户,每天向市区供水6万多方。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荆泉水源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规划了荆泉水源保护区,对一些对荆泉水源地我会造成污染的企业采取了关停等措施,确保了水源的的水质安全。

       生命离不开水,小草因为有水才挺直了腰,花儿因为有水才张开了笑脸,禾苗因为有你才抬起了头,地球因为有水才充满了勃勃生机。2011年到福建武夷山采风,在南宋理学家朱熹读书讲学的武夷精舍,重温“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深为这位理学大师诗里的意境所陶醉。水是生命之源,泉水更是地球之精华。荆泉是这块土地赋予滕州人民最美好的馈赠,自古以来滋养和哺育了世世代代善国儿女。

          昔日荆泉跳珠趵突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成片芦苇傍水而茂盛,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清清的荆河水,仍在不舍昼夜的流淌,水面如镜,倒映天光云影,鱼戏潭底,往来翕忽仍在荆河展现。古滕八景中的“荆泉趵突”胜境仍在人美好的记忆中。

版权信息 

作者:马西良             微游枣庄编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