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呢,我不太看相亲节目,甚至也不太看电视。 上个月出差授课期间,偶然在酒店里看了一眼江苏卫视播出的《新相亲时代》,看到每个嘉宾的父母都在参与孩子的相亲活动,这个节目里完全能够看到每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以及每个嘉宾性格形成的原因,通过看父母就能知道。 或许因为我是研究家庭模式对人影响的,从节目上能看到很多鲜活的家庭人版,觉得很有意义,所以就一下子将第一季全部追完了。 看完感到:现在的年轻人勇于表达自我,面对爱情时也可以毫不羞涩的去表达和争取。而且很多人已经非常清楚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也能够直接拒绝不合适的人。这些都是一个时代进步的缩影。
而对于节目中,家庭模式是如何影响到每个嘉宾的,也有很多想要分享的。
有一个女孩叫做肖瑞含,上了好几期,一直没有牵手成功。 有一集中,她主动把一次机会让给了别的女孩,这表示她很善良。 但大多数的时候,她表现出来的永远是不知所措。 记得有一期,她和别的女嘉宾争取同一个男嘉宾,当时需要跟男孩表白,她不太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表现得非常地慌乱和语无伦次。还有一次,被男嘉宾拒绝后,她在现场情绪崩溃。 以我来看,肖瑞含没有牵手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她从来都不知道她能够给对方带来什么?一个男人凭什么要去照顾一个小女孩呢?
而她的爸爸在这个节目中火了。甚至很多女嘉宾说要找象肖爸爸那样的男人。
显然,这个爸爸是个很有力量的人。 所以,我猜想在这个家庭中,因为爸爸太强大了,所以什么事都替自己的孩子安排的妥妥当当。孩子习惯在爸爸的羽翼之下生活。那么,一旦遇到挫折,打击,逆境,孩子就很难有力量去面对。 在心智年龄上来说,肖瑞含还处于一个很小的阶段。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没有什么男人能够真正进入她的内心当中。因为在她的内心当中,爸爸的位置太过重要了。
确实,爸爸在她过去的人生中,尽到了爸爸的职责,很好地保护、照顾了自己的女儿。 然而,爸爸有一件事没有做到——就是给予自己的女儿一个良好的心智模式。 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所谓心智模式,就是对待生活,对待金钱,对待爱情,对待挫折,对待挑战,对待整个人生所有事情的一种态度。
这又让我联想到父母们经常问我的问题:什么是教育。 当前学校的教育只是在教知识,是为“教书”。 而一个孩子成长,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对待人生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认知去面对。 此为“育人”。 “育人”不是学校所能做的,而是家长要去言传身教的。 如果这个女孩还不能脱离爸爸的影子,未来的婚姻,潜意识里一定会不断地拿爸爸与身边的男人做比较,而任何一个男人都是无法与她的父亲去进行比较的。那么矛盾自然会不断地产生,结果当然不言而喻。
记得还有一个男孩,妈妈为了让女嘉宾关注他,想证明儿子很懂照顾别人,说起儿子每次回家,都会带着妈妈出去吃饭、兜风; 重点是,妈妈一定要坐在前排,儿子一定要拉着妈妈的手,而且是十指相扣。 妈妈说的时候,整个人脸上洋溢的是一种少女般的笑容。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一凉。 这让我瞬间想起了,曾经做过的很多个案里,妈妈讲起儿子的那种笑容。
那些案子都有个共同点:儿子成为了妈妈的男人(精神层面)。
案主基本都是妈妈,因为儿子迟迟不结婚或者不谈对象,妈妈着急的跑来上课。而我常反问她们:为什么把儿子培养成为了你的男人? 通常,这个问题一抛出,就会引发妈妈的一段伤心往事。 或者是孩子父亲早逝,或者是幼年离异,或者男人不顾家,等等。反正家里老公缺席,妈妈就把所有的情感需要都投射到了儿子的身上,而儿子出于对妈妈的爱,自然也就承接了这个角色。 我也想起了,在某地开沙龙时,妈妈和儿子一起参加,儿子的手搭过妈妈肩膀,把妈妈搂在怀里,手已经快碰到妈妈胸口。 这个场景让我就非常地担心。 本质上来说:妈妈允许儿子去成为自己的男人。
这样的儿子很难拥有一个良好的两性关系。 因为在他心里一直都住着一个最重要的女人。请问,其他的女人又怎么能够与这个女人相媲美呢? 下次,儿子带着妈妈、太太一起兜风。谁坐在前面?儿子有要拉谁的手呢? 无论儿子怎么做,另一个一定会不高兴的。 一旦女生进入这样的家庭,那么本质上来说就是两个女人在抢一个男人! 很多时候所谓的婆媳关系不好,其实只是那个婆婆还未长大,内心把媳妇视为了自己的情敌。当然会制造出各种的冲突。
当时就好想能够立刻警告这位妈妈。她需要在心理上让自己成熟。自己去面对身边男人缺失带来的伤痛。儿子才能回到自己的身份,最终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婚姻。
有个女嘉宾 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却说:“我未来的男朋友一定要爱我的孩子,不能因为单亲妈妈而降低了标准。”
无独有偶,节目还有另一位女嘉宾情况相似。 杨曼笛,同为单亲妈妈,有一个2岁大的儿子。长得很漂亮,性格、内心力量也都无懈可击。 杨曼迪却这样说:“我不会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要求另一半承担父亲的责任。只要懂我,对我好就行。我要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
只是偏偏,杨曼笛的妈妈却表示反对,“我对女儿的再婚观念是不同意的。我要把小孙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孙子才有决定权。” 而有的时候,杨曼迪也会说:”儿子起着关键的作用。” 前面说的很好,但恐怕只是意识层面的。 儿子的重要性,显然在她和母亲的心目中超越了一切。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我未来的男朋友一定要爱我的孩子”,这些话在表面上看,是出于妈妈对孩子的爱,不想让孩子受到委屈。然而,在专业的角度,这里面有一个更深的家庭序位问题。这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 一个男人,从来没见过你的孩子,怎么会爱你的孩子? 一个男人,凭什么要帮一个女人去照顾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 所以,这位女嘉宾尽管很优秀,但我看来,她未来的婚姻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不是因为大众想象的离异有孩子是硬伤,而是她在内心里,将家庭,爱情,孩子的序位本末倒置了。
而对于杨曼笛母亲“孙子才有决定权”的观点,主持人孟非也及时地表达了他的看法:
女儿不是来替孩子寻找一个爸爸,而是首先要找到一个爱自己的男人,对方才有可能因为爱,从而去接受孩子。(看完这季节目,我也越来越欣赏孟非。他的内心很正气,对人生,婚姻的理解很深刻,跟我们所学到的很多心理学观点完全吻合)
我不知道杨妈妈能否完全听懂孟非的这段话。这不是一种追求动听的语言技巧。在这段话背后,透射的是内心的一种心法,我具体解释下:
首先,对于单身妈妈来说,你要先找到自己的爱情。 只有当男人对你一往情深的时候,才会爱屋及乌地去接纳你的孩子。同时你也需要跟这个男人讲清楚,我会自己把我的孩子照顾好,你并不需要多承担什么。这样,男人就会感觉到很轻松,反而愿意去承担,而不是感觉接受她就是接受了一个包袱。 从家庭的序位上来说,也应该秉承这个法则。 先来着为大。大人的事,永远要比孩子的事重要! 一个离异的妈妈,再找下一个男人时,首先是为自己找到余生的伴侣,而不是为了孩子去找个爸爸。如果是那样的话,不如就算了吧。
其次,你的第二任伴侣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帮你去照顾这个孩子,孩子自然有他的亲生爸爸去照顾(更不可因为离婚,而限制爸爸接触和照顾孩子)。 只有这样,单亲妈妈和第二任伴侣之间,那份男女间的爱才能真正流动起来。 如果这个男人愿意帮助你一起去照顾你的孩子,那么你要知道,这不是他的义务。 这是他额外做的事,你应心存感激。
所以,每当杨曼迪的母亲看到合适的人时,第一时间就说:“我的孩子是结果婚的,有孩子,你是否会介意?”当然,对于她们来说,不想隐瞒自己的事实。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但这样问的结果是肯定会被拒绝的。 这个问题对于男生而言,本来就是一种莫大的压力。 如果说:“我的孩子结过婚,并且有孩子。但如果你们相处,这个孩子我们自己会照顾好的,你并不需要承担什么。而我的女儿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更加成熟,更懂得如何跟男人相处,如何经营爱情,经营家庭------” 我想,这样的话,或许会有很多男嘉宾愿意关注她的。
顺便再说下,杨曼笛的妈妈似乎是很早离异的。看到她跟妈妈的“味道”很相像,不由得让我怀疑,杨曼笛自己的离异,内在也有承接妈妈的原因—— 很多时候,如果孩子太爱自己的妈妈,就会用跟妈妈同样命运的方式来表达那份爱。婚姻就是其中的一个表达方式。所谓前任婚姻中男人过于沉湎于事业,那只是表面的外因。或许有更为深层的内因,但这也只有我们这种专业人士能够探索了。 可惜,没有办法验证一下。
还有一个男孩,晁旭东,做鸭脖的。 有个女孩来到节目是专程为了他而来的,当女孩对他深情款款的一番表达之后,全场为这个女孩所动容。 结果这个男孩犹豫再三,没有接受。遭到了很多人的痛骂。
我却认为,这个男孩在那样的压力下,大家都认为他应该去牵手的时候,还是能够遵从自己内心的感觉,这很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男孩的背景是从小失去了爸爸,和妈妈、姐姐生活。 对这个男孩而言,他从小生活中就没有男性的力量,而充满的是女性的力量。(一个男人的阳性力量,是从与父亲的连接中获取的)。所以,他的内心力量其实是不够的,遇到巨大压力的时候,通常就会难以承受和面对。
而那个表白的女孩,从小被父母遗弃。 因此,她内心对爱的渴望异常地强烈,所以也会做出这么深情的事情来。 然而,或许就是这份爱太强烈了,所以这个小男生根本无法承受。
另外,这个女孩的爷爷在观察室说了一段话,引发全场哭泣:“我只希望我的孙女,能好好生活,不要受虐待。” 我不确定女孩在第一段婚姻中是否有受过虐待,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份被遗弃的创伤已经在她身上开始显现。是需要处理的。 一个女孩如果从小没有在亲生父母那里得到爱,那么对于爱的渴望就会异常之强烈。这份渴望,就会寄托在现在的婚姻上。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根本无法满足这种渴望。 同时,又因为太过渴望爱,女孩就有可能在婚姻中过于注重对方的一切,略有不满足就会有情绪甚至崩溃,对于男人来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久而久之,这种力量就会转化成一种暴力,用在女孩的身上。 这样的案例我也曾处理过很多。 通常来说,很多家暴形成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原因。 说实话,我觉得两人没有牵手是对的。这两个人需要各自去处理自己的创伤,然后不管遇到谁,都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婚姻。 男孩需要重新建立与父亲的心灵连接,拿到男人的力量。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长大。 女孩需要处理跟亲生父母之间的连接以及对他们的抗拒和恨,这样才能让自己心灵自由。 在这里,我也想祝福你们有这样被疗愈的机缘。如果有可能,我也愿出点力。
再说一个。节目的最后一期,最后一个女孩,可能也让人印象深刻。 她的第一任的老公,因为意外过世了。 当她问男嘉宾,是否介意她保有一些前夫的物品时,我不禁深深地忧虑。 显然,女孩还没有从这个创伤中走出来。所谓的已经走出来了,只是理性上的。 此时,无论其他的男人如何做,其实都会有很多的障碍。
如果男人介意,那女孩不会牵手。 如果男人说不介意,那么就会有另一个男人,在心灵上一直横亘在他和女孩之间。 这里有一个大学问,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也就是,如果在生活中有至亲的人意外过世,那么如何对待死亡,就成为了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了。如果没有穿越这个创伤,通常来说,活着的人很难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甚至会破坏自己的身体,事业,家庭。 一旦自己快乐,开心了。潜意识深层里,就会觉得这是对死去的人一种不尊重。 这份破坏动力,我个人称之为“死亡动力”。 我们需要对“死亡”,对事实,有莫大的尊重和臣服。 并且懂的如何去化解“悲伤”。 所谓悲伤:就是让活着的人学会珍惜当下所有的。 但愿这个女孩,能早日穿越这个创伤,学会面对“死亡”,让自己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回顾到这里,再次看到了太多生命中的创伤、家庭模式对一个人的影响,就像我每次做完《生命模式》课程后,一直在感慨的一样。 因为太多的人只能看到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真正的影响在水面之下。许多人穷一生之力,也无法找到真正有效的出口。 这也是我正在致力做的事,让更多的人懂得这些,从而过好这一生。
最后说回婚姻本身: 很多男女在说选择对象的标准都会说: 希望找一个能够照顾我的人; 希望找一个能跟我一起发展的人; 希望抱孙子; 希望找一个懂我的人…… 太多人对爱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方的功能上。 这本来就错了。
就像我做过的几百个两性个案里看到的:很多婚姻为什么出现问题? 因为从一开始的时候,方向就错了。 后面的路,又如何走得好,如何得到快乐呢?
分享下我个人对爱的理解: 我爱你,是因为我在你面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我也能支持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爱情。 (再次感谢江苏卫视做出一档很好的节目。我不懂娱乐产品,仅仅是从我专业的角度来看的话,如果节目中能够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版,带出这些重要的人生知识点,或许是一个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