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欣赏中国画(二)——中国的本质是什么?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上周三聊了聊怎么欣赏中国画,是因为帮一位画家朋友代写公众号。偷懒,写完之后,在我自己的公号里首发了,当然我去除了原文当中的所有广告内容。

文章发了之后很受欢迎,阅读量远远高过我做时评的文章,也有网友留言,希望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作为原美术教师,就再和大家聊几期,算是老杨品谈这盘菜里的小葱花。从今天这期开始,发在我公号里的内容不再和画家朋友公众号里的一样,是单独写给老杨品谈用户的。

上周三,我从中国画构图(留白)和最简单的笔墨技法聊了聊怎么欣赏中国画。

1

那么,人为什么要画画?

我们一般认为:艺术属于感性思维,科学是理性思维;科学是解决对错的问题,艺术是解决美丑的问题。

但每一门艺术在成为艺术之前都走了一条理性思维之路,所以说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或者说两者之间是有共同语言的。科学和艺术是人认识世界的两条途径,其结果是一个强调理性的怀疑,另一个强调感性的认同。

每一个人从开始有行动能力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涂鸦,大部分幼儿都喜欢乱涂乱画,有好多在小学时期也喜欢画画。孩子的这一特点会让家长误以为他有绘画的天赋,其实不然。

幼儿为什么喜欢涂鸦,不是他想画画,而是大人总是强调这是画画,你是小画家。

其实幼儿的涂鸦是孩子对具体世界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把复杂的三维,或者说是加上时间的四维世界概括为简单的、他自己可以识别的二维世界。画一个圈上面加个竖,这就是苹果。

也就是说绘画的起源就是出于对抽象的认识。

知道了这一点,就知道了绘画作品、特别是高级绘画作品一定带有抽象性,而中国画一直保持了这种来自绘画原动力的原则。所谓的中国画写意,不写实,讲究笔墨的运用,不追求与现实的重合就是这个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中国画的艺术成就远远高过西方绘画。

大概大多数人不会认可我这种观点,绘画理论也没有这种提法,而是把中国画和西洋画作为两个平行的体系来讲,好像井水不犯河水。这主要是现在大学里学的绘画理论都来自西方,因为西方绘画理论家很难理解中国画,才作了这样平行的、模糊的处理。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往往认为,世界名画都是西方绘画,没有中国画。这是我们生活西化的结果,使我们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看中国画,也越看越看不懂。

2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洋画注重写实,画得越真越好。而中国画注重写意,总是追求像与不像之间。

传统的西洋画师都出身于画匠,他们的主要行为是商业行为,为贵族、王室人员画像,为教堂画创世纪神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是这样。你画得不像,谁都看不懂,就没人用你画了,他们绘画的目的是谋生。

当然,我讲的绘画是指绘画以独立艺术作品呈现之后的绘画,成是单独艺术门类之后的绘画。

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也出自宫廷画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是南唐画院待诏,待诏是个职务,可以简单理解为陪皇帝玩的职业人,李白是唐明皇的诗书待诏,为皇上作诗玩。

可以说,五代十国时期绘画还不是单独的艺术作品,也只是生活的记录。

到宋之后中国画才成了独立的艺术作品,到了明代之后才逐步走向成熟。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全世界人想的都一样。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出了孔子、老子、墨子一大堆思想家,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而就在同一时期,西方也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奠定西方文化基础的思想家。西方绘画成熟于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14到16世纪,这也恰恰是中国画成熟的时期——明朝。

文艺复兴的真正原因是商业发达带来财富积累,艺术作品有了市场,绘画作品当然也就有人买了,西方职业画师才开始大量出现,后来叫画家。

为了适应市场,西方的绘画作品走了一条通俗之路,也就是追求像,追求真实。

而中国绘画恰恰相反,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加科举制度使中国没有发展出商业之路,中国的民间画匠只停留在了画祖宗像的水平上,因为没有更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绘画来自书法,来自文人阶层,或者叫官僚阶层,也叫中国文人画,他们最看不起的是匠人。

中国绘画的材料和工具是文人借用了读书写字的工具,笔墨纸砚并不是为绘画发明的,而是为读书写字、考科举发明的。

这一点与西方绘画有根本性的不同。西方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完全是为绘画发明的,与读书写字无关。

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画就不可能走一首通俗之路,这才使中国画变得更加抽象,最起码是像与不像之间。这主要是体现绘画者与民间画匠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是文人,画画是为了表达,而不是谋生。这其中是社会等级歧视。

那么什么样的文人画画呢?

都是一些官场失意、科举失意的文人,他们有话想说,又不能太直说,和现在一样,所以就画得似是而非,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抽象风格。

为了不让民间画匠进入文人画的领域,文人们还抬高了绘画的技术门槛,在绘画中加入了诗、书、印这些书法成分,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门类。

画你可以学,字你也可以学,但你不一定会作诗,会作诗也不一定有文人作得好。这种对世俗的排斥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我们评价一个画作不好,常常隐讳地说有匠气。

正是因为中国画绘画者的独特心理,让中国画一步一步游离到了现实政治和世俗生活之外,表现出一种带有批判性的孤傲。也就形成了中国画最基础的画风——批判现实主义。

我画竹子、画菊花、画山、画水、画仕女,我就不画王侯将相。

3

这一风气到了建国之后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歌颂性的画作和对世俗社会的表达,代表人物就是齐白石。

齐白石最有名的一幅画是画了一支开了花的万年青,提款是祖国万岁。

齐白石为什么能改变多年的传统,放弃了中国画批判现实的目的,而走向媚俗呢?因为齐白石不是文人出身,是一名画匠。

这就是文人们为中国画设置门槛的原因,也是写意的原因,表面上保持着孤芳自赏的酸气,其实是对没有底线媚俗的排斥。

这也是当下中国文化的现状,要么逢迎拍马,要么逢迎底层社会。古代的精英文化建国后被否定了,被批判了,被扔到了历史的垃圾箱里。

现在的中国画走到了绝境,一面是放弃了批判现实的本质,另一面是向西方绘画进行降维式的学习,从写意走向写实就是降维。

我们反观西方绘画,却越来越放弃了写实,而更加走向自我表达的抽象。

还有一个反向的例子,那就是日本绘画。日本绘画来自中国画,但中国绘画进入日本之后放弃了现实批判,很早地走向了世俗,最典型的就是浮世绘。日本绘画并没有对西方绘画进行降维式的学习,而是走向了现代化之路,那就是日本动漫产业,直到现在的二次元。

中国画向左批判现实之路被堵死了,西方现代绘画在这方面的成就高过我们;向右世俗化之路也让日本占了先,日本动漫产业占了全球80%的市场。

至于中国画应该走向何方?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有思想的开放,中国画家一定能找到出路。

昨天,聊了聊日本的动画片《千与千寻》,那里有很常多的中国元素,最经典的人物无脸男就采用了中国画的水墨画法。中国电影也想有这方面的尝试,张艺谋的《影》就是这样一部,可惜张大导把这种方法玩反了。

前几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树勇创作了不同的中国画,用涂鸦的手法表现现实社会,叫老树画画,他的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无脸男,我们好像又看到了批判现实的影子,但这几年“老树”也无声无息了。

欣赏中国画就要先知道中国画的两大特点——批判性和抽象性。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批判现实,批判就是质疑,质疑是科学的本质。

中国画走出因局的希望就是社会认同质疑声音存在,而不是成为抬轿子的工具。

以后我会通过具体作品谈中国画的批判性和抽象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