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轰动全球的一首短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纪伯伦绘画作品

1

虽然是个标题党,但我还是想知道一下这首叫《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的诗写了什么,是谁写的,是不是真的轰动了全球。

找出来发现还真不短,挺长的,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虽然叫黎巴嫩诗人,只是他生在黎巴嫩。

1883年(清光绪九年),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省贝什里,当时黎巴嫩属于奥斯曼帝国叙利亚行省。他十二岁时全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移居了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住了下来,他是受美国文化影响长大的。

先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写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2

不知道大家听了是什么感受,肯定是挺诗的,毕竟纪伯伦是个大诗人,还是以写散文诗见长。

我读完这首诗的感觉就是天主教的味道太浓,有《圣经》里唱诗的风格。

读完这首诗,我查了一下纪伯伦的背景,原来他出身于黎巴嫩的一个马龙派天主教家庭。

黎巴嫩这个中东国家里有大量天主教徒,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1099年十字军夺回耶路撒冷,基督教与伊斯兰长达200多年战争就开始,历史称十字军东征。那个时候的伊斯兰教还没有那么极端化,是一个很包容自信的宗教,十字军一些中的一些天生教徒就在黎巴嫩定居了下来,马龙派天主教属于介于东正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一个教派,服从于罗马教廷。

诗人纪伯伦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他自己也是神学家,还是一名画家。

他的这首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出自他的代表作《先知》的第四章《孩子》。

作者在《先知》中经诗歌的形式论述了建立在天主教意义下现代人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极大地体现了善与美的交织,而这种善与美都来自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并人人平等,也包括父母与子女,所以作者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她属于上帝。

他的作品先知从船的到来(出生)、爱、婚姻、孩子、施予、饮食、工作、哀乐、居室、衣服、买卖、罪与罚、法律、自由、理性与热情、苦痛、自知、教授、友谊、谈话、时光、善恶、祈祷、逸乐、美、宗教、死、言别多个方面讨论了人的一生,又都是散文诗的形式,如果不是信仰的力量谁出做不到。

《先知》是纪伯伦的代表作,主题很明确,讲了人的发展和提高,要向着无穷前进赤裸地无牵挂地超越。这种思想是典型的美国新教清教徒。

这种思想和纪伯伦的天主教思想是相背的。

天主教认为,只要你对主忠诚,不需要你努力,忠诚度到了,主自然会给你。

而美国新教清教徒是新教的极端分子,他们认为自我奋斗、努力创造财富是上帝教给他们的任务,至于对上帝的忠诚度,就看你自己的事业能不能成功,因为你在为上帝做事。

显然,纪伯伦写《先知》是受了美国新教清教徒的影响,或是就是为了迎合美国读者,追求求销量。

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卖,特别是英美文化的国家,就像霍金写《时间简史》也是为了挣钱一样。特别是美国人,认为谁能挣钱谁才是上帝最好的信徒。

3

1923年40岁的纪伯伦完成了《先知》的写作并出版,这一年一位东方女性还来到了大洋彼岸的波士顿,她就是冰心。

1927年冬天,冰心在美国朋友处读到这本书,书中满含着东方气息的哲理和华丽的文词,给冰心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30年3月,病榻之上的冰心无聊,又把它看了一遍,觉得这本书实在有翻译的价值,于是开始翻译。

1931年,冰心译完《先知》在写序时,纪伯伦已病故,两个人也没有在美国见过。

2001年9月,黎巴嫩作家代表团来到福建长乐的冰心文学馆,这时冰心已经去世两年了。

在陈列室里,黎巴嫩大使为冰心老人的照片授勋,黎巴嫩共和国总统府为此颁发第6146号令,命令说:鉴于中国作家冰心女士将部分纪伯伦的作品译成中文,特授予骑士级国家雪松勋章,表彰她在中国传播黎巴嫩文化所作的贡献。

作家冰心将纪伯伦和泰戈尔放在一起评价说:“泰戈尔是贵族出身,家境优越,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语调明快,用辞华美。格调也更天真,更欢畅,更富神秘色彩。而纪伯伦是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看似一首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诗,能让我们重新思考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重新思考生命。慢慢品味,慢慢感悟。

诗里说父母是弓,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么,“那射箭者”是谁呢?

他既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无疑,这个人只能是上帝。

诗中不是有这样的诗句吗?“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这就是对上帝的臣服。

这首诗里写了与传统中国思想完全不同的父子关系,有可能会让人耳目一新,也有很多人觉得这种文化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更适应现代社会,但我们还是在知道它的根源所在。

不过呢,也无所谓,你就当他是一个诗人的鸡汤也行,但是千万别把自己灌晕了。

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不能见了就信,要知道怎么回事再信。

这让我想起了更一个事,为什么科举定死了要考《四书》、《五经》,还得是朱熹的注。一方面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经济负担;二是以防社会上的各类信息影响考生,最起码《四书》、《五经》再离谱也离到哪里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