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延期,看看古人九天六夜的考试,现在的孩子挺幸福!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1

防火、防盗、防病毒,防鄂、防汉、防海外。

孩子们还都没开学,小小孩儿玩疯了,上网课也快把大人逼疯了。可对于今年要高考的学生来说,是福是祸心里没底。昨天出了消息: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北京、湖北另行通知。

其实啥时考都是一样的,要高考的孩子和家长也不用紧张。

我们这个高考名叫全国统一高考,其实是省考,名额下到省,一个省中矬子里拔大个儿。只要一个省是一个时间,一样的考题就可以了。

今年的考生预计过一千万,按去年的录取率也有八百多万人上大学,好孬说话。

现在中国的教育有点像军备竞赛,比的是投入,结果就是大家都耗得半死。

我老家齐齐哈尔的家长都把孩子带到哈尔滨去补课,那年我回老家,在哈尔滨见了我一个同学,正陪孩子补课,一脸的苦相。

她说,没办法,不来补,好像对不起孩子。

这场军备竞赛影响着每一个家庭,这样一个产出比非常低的投资,让无数家庭不堪重负。

中国的统一高考来自古代科举,虽然现在考完了不一定能当官,但普通百姓的期望,或者是兴奋点里还有科举的影子。

那么,中国古代的科举怎么考呢,我原来有过大概的了解,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进士。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是我看过这方面比较详细的文章,作者参考了《明史·科举志》 、 《明代科举制度考论》、《清代科举制度考辩》、《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我昨天转发了,算是偷懒儿。但作者并不是公号那位作者,是他申请了原创。文章比较长,今天再和大家唠叨唠叨,因为那叫一个难,比的也是钱,还有体力。

2

在中国古代读得起书的人家不多,供一个孩子读书往往是一个家族的力量,所以在家族里就要选,一些孩子就先被淘汰了。

选出一个孩子,先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于是上幼儿园,认识了1000个字之后开始啃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总计五万四千字左右,五经合起来有二十一万字左右。

这九本教材从宋之后就固定了下来,好处是不用花钱买教材,一代一代传下来就行了。

古代读书人叫替圣人代言,对这些书你不能瞎理解,所以从宋之后,就有了固定的参考书。四书的注解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权威;《诗经》以宋代的朱赢的《诗集传》为主;《尚书》以宋代蔡沉《书集传》及古注解为主;《礼记》以古注解为主;《易经》以程颐的《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为主;《春秋》以《左传》、《公羊传》、《谷染传》、胡安国的《春秋传》、张洽的《春秋集经》为主。

觉得学个差不多了,就可以参加考试了。

2

中国古代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县里每年二月举行一次考试,主考官是县太爷,因为县太爷也是考出来的。

这次考试叫县试,题目很简单,都是四书五经的基本内容,会背会写就行了,没有错别字就算过关了。

录取没有名额限制,知县说过就过了。

考完县试之后,就要准备下一次的考试,这次去市里,也就是州府,叫府试。

府试在每年的四月份,一年一次,府试同样考四书五经,但要有一些发挥的内容。主持考试是知府,一般知府属于正四品。

府试也没有录取名额限制,考试内容也是初级水平的,市长大人说过就过。

县试府试过了之后,就有了进入下一步考试的资格,这时考试的考生叫童生。

这两步考试都是地方举行的资格试,下一步就要考秀才了,考秀才要到省里考,叫院试,这是进入正规考试的第一步。

院试一般是三年举行两次,时间是八月。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每省一人,三年一任,身份等同钦差大臣,与当地省份的巡抚级别相同。考试有内容还是四书五经,怎么考由学政来定,也有了录取名额限制,内容要比县试和府试难。

一旦通过了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就被称作秀才,算是考取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可以看出,古代对读书人的重视,秀才中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还能每月定期到当地县衙领取粮食和金钱补助,相当于奖学金,只是名额非常少。

在古代能考上秀才就很不容易了,比如洪秀全就一直没考上秀才,急出一场大病,最后造反了。

3

通过了本省的学政主持的院试,获得了秀才之名,就可以参加下一级别的乡试,与秀才同一级别的还有监生、贡生、官生(当官家、有钱家的孩子进国子监学习毕业后等同于秀才的资格,等于是前几次考试免考)等,这次考试我们知道叫考举人,也在省城考叫乡试。

到了秀才这步就算见市面了,县里、市里、省里就都去过了。

乡试三年考一次,逢子、午、卯、酉年开考,叫正科,有时皇帝家有高兴事会开恩科,就是加一次考试。

原来农村有句笑话读书不好人的话叫“子、午、卯、酉不分”,意思是哪年考试你都不知道,还上咋学呀!

乡试的主、副考官都由皇帝亲自任命,一般是朝廷里二品以上的京官。

考试时间是八月初九到八月十八,考三场,连考九天六夜。现在看,今天的读书人太享福了。

第一场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一,三天两夜,完成《四书》里的三篇作文,《五经》里的四篇作文,一共七篇经义文,也叫八股文。

一份嘉靖四年(1525年)参加浙江省乡试时的考场真题,如下图所示:

第一场考完之后从考场出来,睡一宿觉,之后再考

第二场八月十二至八月十五,还是三天两夜。考生需要完成论一道、诏诰表一道、判五道,一共七篇文章。嘉靖四年浙江省乡试考题如下:

第二场考完之后从考场出来,睡一宿觉,之后再考三天两夜。

第三场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主考策问,考生需要在三天两夜里完成五道策问文章。嘉靖四年浙江省乡试考题如下:

这九天六夜下来简直是要命,不过考过了就是举人老爷了,就可以当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有举人的人家就叫官宦人家,阶层变了,门庭变了。

举人就有严格的录取名额,是礼部定的。在清朝,一般大的省份录取人数在一百多名,中等的省份在七八十名左右,小的省份只有四五十名以下。

清朝道光以后,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突破四亿,而举人的录取数额基本上只有微调。要想在本省几千万人口中考一个举人,其难度远远非现代人可以想象的。

4

举人八月考试九月放榜,考中举人之后,就可以参加会试了。

会试就麻烦了,要进京赶考,像广东这样的地方一走就得大半年。

会试的主考官、副考官均为两名,统称为“总裁”,均由皇帝亲自任命。

当然,主考官、副考官均为大学士、各部长官等一品大员,并且在朝中、文坛上享有极高声誉,深得皇帝信任之人。

会试一般在乡试的下一年举行,丑、未、辰、戌年的三月初九到三月十八,和考举人一样,考三场,六天九夜完成十九篇文章。

考完后一个月发榜,叫金榜题名,中进士。

会试录取具体人数一般由吏部来定,看需要多少官。在清朝长达二百八十六年的历史上,会试录取最多一次是在顺治年间,录取了四百多人,最少的一次是在乾隆年间,录取人数不足百人。

在清朝的会试中,参与会试的举人多数时候多达万人,想想上万人录取二三百人,是相当难的。但只要考过了,最小是个七品官——县太爷,诱惑力还是很大的。

中了进士之后,发榜后的三月,还要参加一次殿试,就是皇帝主持的考试,清朝时在太和殿,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考试时间一般为三小时,写一篇作文。考完了叫天子门生。

殿试是排名考试,分出三等。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就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般会按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在京城工作升官极快。

二甲若干名,二甲进士排名靠前的一般会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一定年限学习后,再到各部任职。其他二三甲进士一般会被授予正七品小京官或者各地的知县(正七品)。

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500多年,大致有五万人左右考中了进士,平均一年还不到100人,实在太难。

那些没考上举人的,不知道耗了多少个九天六夜,所以范进中了举人就疯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