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样做才是个有原则的人?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1

我们常听人讲一句话: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但什么是原则呢?

《国语辞典》里的解释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准则。

那么,这些法则或准则又是什么呢?

也许,在不同情况下,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不过中国人有一个通用的做人原则:做好人,不做坏人。

但是,在很多时候、在不同的情况下,怎么做是好人或坏人很难分得清。因为好坏是一个道德标准,并不像自然法则那样对错分明。

我们受儒家教育的影响,我们讲的原则基本都是做人原则。那么,我们生活有没有原则呢?

 有人会说,那肯定有啊,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有规律等等。

可以看出,这基本是保健、养生的原则,我们是把生活当成了生命来看待,生活也就是活着。

儒家讲的道德原则是对人的,总的来说是两点:

一个是怎么对待自己,叫严以律已;

另一个是怎么对待他的人,叫宽以待人。

而我们讲的生活原则是来自道教的养生之术。

所以,我们所说的做人有原则,主要是来自这两个方面。

当然,现在还可以加上一条叫爱国,以免被骂成汉奸。

2

今天我们聊点外国人的原则,确切地说是一本书,书名就叫《原则》。

作者是美国的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桥水基金也是对冲基金,美国另一个对冲基金就是在中国臭名昭著的索罗斯量子基金。

现在,桥水基金已经超越金融大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成为历史上最赚钱的对冲基金,也是世界上当前资产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总资产1600亿美元。达利欧本人也被称为“对冲基金教父”。

这本书的有个副标题,叫《原则:生活与工作》,2017年9月出版了英文版,2018年1月出版了中文版。

其实,这本书2010年,达利欧曾经免费在网上发布过。出版的书是在他免费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汇总整理。比尔·盖茨还亲自为这本书作序。

这也是达利欧的一本自传,第一部分写了他的成长历程,他说,他出完这本书就退休了。

书中讲了三个方面的原则,生活原则、工作原则、如何制定属于你自己的原则。

工作原则我们就不讲了,对冲基金这种东西在中国代表邪恶,我们主要聊聊他的生活原则。

3

达利欧的生活原则是:用绝对理性的态度去认识这个世界;工作原则:把原则当做工作的基础,在工作中以优秀想法至上的原则进行决策。

生活原则是用绝对理性的态度去认识这个世界,这与我们想象的生活原则大相径庭,我们通常讲的是要感受生活,生活要是绝对理性了还有啥意思呢?

达利欧的生活的原则包含了很多条小原则,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用绝对理性的态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真正地面对现实。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性的、有原则的人”,实际上,要认清楚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人具有动物性,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会让自己内心的动物精神来驱使自己行动,从而忽略了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比如,那些和性行为有关的骂人话,都是动物属性的驱使。

为了更理性地思考和行动,达利欧总结了“达成目标的五个步骤”。

他认为不论想要达成什么目标,都要经过五个步骤,分别是:设定目标、认识问题、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和执行解决方案。

这五步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简直就是要把人变成机器,很多人到第二步认识问题就推进不下去了,没法正确地认识问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达利欧分析说,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每个人都有盲点。不同人看问题的视角都不一样。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让我们没办法准确地认识和判断形势。

另一方面,人的天性是傲慢与自负的,有的人观点受到了挑战,首先想到的不是承认错误,而是先给自己辩解,甚至连辩解都做不到,直接就生气了,骂人。

达利欧认为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傲慢与自负,害得我们带着错误的观点去做事,还不愿意接受质疑。

那么,这样的悲剧是怎么产生的呢?

神经科学家说,这与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关。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特别想知道我们错在哪里,喜欢看到我们的弱点,以便我们能够得到进化,做得更好。这一部分是理性的,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文化的。

但是,大脑中的另一部分,会把真实的评价和批评当成了攻击,拼命启动各种防御机制,让自己免于受到攻击。这一部分是动物性的,是寻求自保的结果。

换句话说,在你的头脑中有两个“你”,一个是理智的你,一个是情绪化的你,两者总是在相互作对,都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让理性的“你”占上风,去克服傲慢与自负,避开盲区呢?

那就是,保持极度开放的态度,承认自己有盲点、有缺陷。更不能不让别人去说,或者是批评。

人是如此,一个民族、国家更是如此。

达利欧交往过无数精英人士,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是这些人聪明就聪明在,他们在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批评时,能够保持极度的开放,并且十分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存在盲点,哪里存在缺陷,从而不断进化自己。

当然,要做到“极度的开放”也不容易,达利欧也说过,多数人通常要18个月才能习惯这样的运作方式。你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比如在面对家人、朋友,或者任何其他人时,开诚布公地交流想法,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判断和选择。你会发现,极度开放和坦诚的情况下,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这样达成的结果,会比自己一个人想出的想法要好。

家庭的大部分吵架,多数并不是观点之争,而是没人能做到“极度的开放”。

除了保持极度开放,达利欧认为,我们也应该主动用科学而理性的方式去对待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动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总结。

举个例子,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每天上下班一共要花多长时间,大多数人都会说“四十多分钟”,或者“大约一小时”,但是很少有人会把每天上下班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个精确的平均上下班时间,以及在上下班的过程中最长花了多少时间,最短花了多少时间。

如果你能准确地记录,用这种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你对生活的掌控感会提高不止一个层次。

达利欧建议人们有意识地拒绝自己用动物性的一面去思考和行动,在生活中保持极度开放的认知态度,摒弃自负和不必要的自尊心,从而认清事实和真相。对待生活要有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在这本书的导言里,达利欧也说,他的这些原则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应该由读者决定。

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原则本身,而是原则背后的思考。只有形成自己的原则,才能更好决策。我们不能通过听取别人的经验来建立一种原则,本质上,原则只能来自于自己的“痛苦加反思”。

达利欧在书里说,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的犯错者”。这个“专业的犯错者”不是说犯错很多,而是在每次犯错过后,都能对错误有完整的、理性的、全面的反思,由此能够把错误转化为原则。失败到底是不是成功之母,就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专业的犯错者”,否则就只能获得模糊的、感性的经验,最后的结果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们这一代人好像要进入一个非理性的时代,靠动物属性制造情绪冲动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有成为社会主流的趋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