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之歌》作者与男主人公原型隐情探秘

 哈哈狮的信箱 2020-12-11

——————————————————

1995年12月11日,杨沫去世

原载:《文史春秋》2008年第2期
作者:孟红


《青春之歌》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杨沫的一部成名作。它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们,逐步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并不断改造思想、茁壮成长为立场坚定、追求真理、勇敢坚强的革命者的故事。那么,创作《青春之歌》的杨沫塑造的两位男主人公卢嘉川、余永泽的原型是谁?她与他俩分别有着怎样的一段隐情呢?

杨沫与余永泽的原型张中行

张中行,1909年生,后来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学者、散文大家。他是从香河县东河屯镇走出来的武清人,原名叫张玄。1935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天津中学、保定中学任教,后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张中行先生治学61年,早年专于文史语言,后偏于人生哲学。在编著方面,曾主编《文言常识》、《文言文选读》,合编《古代散文选》、《文学读本续编》及中学通用语文教材等。在著作方面,陆续出版有《张中行作品选》8卷,共406万字。张中行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熟谙西方哲学,纵观古今。他豁达大度,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有深刻的理性思考。

张中行三四岁时就由家庭包办,与一位农村女子订了婚,并于1927年17岁时正式结婚。他这位小脚妻子是个文盲,相貌平平、性格温顺。他在外地上学,仅仅寒暑假回家相聚一下。张中行的发妻任劳任怨,洗衣做饭,下地干活,孝敬公婆,恪守妇道。即使后来张中行在北京另有新欢(即与杨沫相爱),她也毫不计较。

当上个世纪50年代末,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轰动一时的时候,有人认为小说借余永泽的形象影射张中行。著名演员谢芳演过电影《青春之歌》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静后,也曾把张中行、杨沫比做影片中的余永泽和林道静。因为张中行是武清人,谢芳有一次到武清做客时,还自称是武清的“儿媳妇”。后来,杨沫撰文批评张中行负心、落后、可憎,张中行则始终保持沉默。

尤其是“文革”开始后,杨沫的单位北京市文联来外调,请张中行证明杨沫是“三反分子”,希望他说杨沫的坏话。造反派还对他进行了威吓、辱骂,让他照他们的要求说。张中行写了一个材料,大概是说杨沫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真的相信她所信仰的东西,并有实现理想的魄力,且为之奋斗,比那些口头主义者好多了……落实政策后,杨沫了解了此情,激动地给张中行写去一封信,说:“想不到你还能为我说好话,对你的宽容公道表示感谢。”并让她与张中行所生的惟一的女儿,给张中行送去一张老照片以作永久的纪念。

可见,张中行虽然很长时间受到了曲解与冲击,但是,他始终表现得坦诚、正直、大度。他淡泊致远,却刚正不阿、耿直倔强。

杨沫于1995年去世时,张中行并没有前往参加追悼会。据悉,在遗体告别仪式的头天晚上,吴祖光先生曾打电话给张中行,问其是否前来参加,张中行说不参加。张中行认为所谓告别,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仪式后,张中行接到女儿来信,主旨是说:生时的恩恩怨怨,人已故去,就都谅解了吧。张中行复信时说,人在时,我沉默;人已去,我更不会说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