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境:离天价还差多远

 博搜艺术 2020-12-12

  现在的铜镜收藏以水银古、黑漆古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古又次之。真品铜镜都经过在土壤中的自然埋藏,一件铜镜入土几百数千年,其锈色坚硬自然,层次分明与镜胎浑然一体,牢固坚密,不易脱落,用手抠不掉。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的方法,用鼻闻,新仿的铜镜有化学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气;或者是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刮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仿镜上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以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美是衡量文物艺术品生命力的唯 一标准。铜镜游离于古玩中的“软片”(书画)和“硬片”(瓷器)之外,又属杂项中的偏项,正在被今人以特有的眼光发掘出来。包括铜镜在内的古代青铜器在旧时被奉为金石,排在书画前面,但铜镜地位曾不如小小的方孔钱,旧时铜镜收藏鲜有大家,梁上椿的《岩窟藏镜》是晚清时期极少数以铜镜收藏为主的“专 业人士”,而多年前的“关祖章收藏铜镜拍卖专场”,让市场知道了民国时期铜镜收藏的专 业水平。

  

  作为古人照面饰容的主要用具,铜镜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至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其后不断发展,直至明清时期才开始逐步被玻璃镜取代。考古发掘中,古代铜镜出土数量巨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长期以来,有关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类型、断代以及纹饰和铭文所反映的文化习俗与观念信仰等,对铜镜制作技术与工艺等问题则关注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古发现的实物遗存比较匮乏。

  古铜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和投资潜能。投资前就是辨别真伪。如今,(免费鉴定估价微信公众号:聚德艺品)人们对铜镜收藏热情的日益提高,利用现代高科技仿制铜镜,即使有经验的行家稍不留心也会上当受骗。就其真品来说也比较复杂,全国各地铜镜的形制、工艺、皮壳、包浆也各不相同,地域性非常强。所以辨别古铜镜的真伪要了解其基本知识,还有知道他的铸造技术,形状纹饰、铜制、重量等方面综合考证,这要多实践,多向专家和行家请教,才能鉴定。古铜镜的价格要看存世量、历史价值、工艺艺术等决定

  

  我国青铜器制造和使用的历史相当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文明发源地之一。而在这些最早被我国先民生产、利用的青铜器中,铜镜显然有一席之地。铜镜,即青铜镜,古时称“鉴”或“照子”。古代铜镜的作用,是具有较为明确的年代分区的。在较早的齐家文化至商周时期,铜镜所承担的作用还仅 限于礼仪祭祀,属于礼器范畴。春秋战国时,王权和上层贵 族开始将镜子作为日用器,功能慢慢转化为如今天的普通镜子一样。直到西汉末年以后,铜镜才真正走向民间,成为实用青铜器。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铜镜的中衰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经济衰落,铜的产量大幅下降。曹魏出现镜背有“位至三公”铭文的铜镜,铜镜成为友邦相赠的上选之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