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之音—澄泥砚(名品双足风字砚考)

 liangdatushu 2020-12-12

《北京日报》“生活周刊·品藏”版

原稿如下(发表有删节)

大唐雄风――

名品澄泥双足风字砚考

吴笠谷

虢州澄泥砚,产地在古虢州(治所在今豫西灵宝),唐宋时极负盛名,被唐代人品评砚推为第一,是现存史料唯一记载的唐代贡砚。近三十年来,各地尤其是豫陕二省出土虢州澄泥砚有一定数量,为今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澄泥砚作为“四大名砚”之一,因为传统烧制工艺的断绝,今天已然沦落到旅游工艺品的惨淡境地,但在砚史上尤其唐宋时期曾经极为辉煌,尤其虢州澄泥砚,在唐代比后来居上的绛州澄泥砚更为名贵。

中唐杜佑所著《通典》云:弘农郡贡麝香十颗;砚瓦十具(杜原注:今虢州)。

北宋官修《新唐书·地理二·河南道》:虢州弘农郡……土贡:絁、瓦砚、麝、地骨皮、梨。

东汉许慎《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所以《通典》、《新唐书》所说“砚瓦”、“瓦砚”皆指陶砚。虢州瓦砚,即虢州澄泥砚。

北宋欧阳修《砚谱》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

可见,唐时虢州(治所在今豫西灵宝市)所产澄泥砚,不仅作为贡品进献长安,而且被时人评为砚中第一,是现存史料唯一有明确记载的唐代贡砚。

近三十年来,各地尤其是豫陕二省出土虢州澄泥砚有一定数量,为今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笔者收藏古砚多年,澄泥砚是其中重要一项,其中所藏一方唐代虢州澄泥砚(相关资料见正文题图及简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斫云楼藏虢州澄泥双足风字砚 规格:32×27.5×5.7(cm)

斫云楼藏虢州澄泥双足风字砚中英文介绍

此砚呈“风”字形(也称箕形),双足。泥色灰黄,色泽较华美,质地坚密细腻,为典型的唐代虢州澄泥砚特点。砚体土锈浸蚀,砚堂墨绣斑驳,植物根须沁于砚表,迹近钙化。砚堂与墨池之间有月牙形拦水墙相隔。此砚为盛唐时制品,出土、传世各有一款同类砚品可以互证。

1960年广东省韶关市唐代盛唐时期名相张九龄墓中出土一砚,长20.5厘米,宽18.2厘米,高5厘米。泥陶质,色灰。形制与上砚同:双足风字形。砚池残存墨迹。左足有残损。砚底部刻一“拯”字。张拯(《旧唐书》作“極”,《新唐书》作“拯”,此砚铭证前者之误),张九龄子。

张九龄墓出土虢州澄泥双足风字砚

(广东省博物馆藏,《中华古砚》刊图)

张九龄(678~740年),唐玄宗时曾任中书令、尚书右丞相。祖籍范阳人,曾祖君政任韶州别驾,落籍曲江。其为岭南地区首位在中央政府担任宰相者,人称“岭南第一人物”。有诗名,其《望月怀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流传千古。

张氏族谱中的张九龄像

另一例藏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在日本极有名,所承载的信息量大,颇值赘述。

正仓院建于公元八世纪中期的奈良时代,收藏各类珍贵文物约达9000件之多,一半以上来自中国、朝鲜等国。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正仓院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正仓院的陈列物是以圣武天皇的遗物为基础构成的。

大唐帝国国力鼎盛,受到邻国日本的追捧。遣唐使不仅给日本带去了唐朝先进的制度和理念,把盛唐的文化传承到了东瀛,也带回了大量的艺术品,把典雅细致的皇室品位带给了当时的日本天皇。奈良时期,为迎接扬州高僧鉴真的到来,圣武天皇在奈良兴建成东大寺。正仓院可以说是迄今保留得最全面、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唐朝艺术品的宝库。有人说,现在要看真正的唐朝建筑,必须到日本奈良。今天能够看到的唐朝最准确、没有走样的文物,也往往是在正仓院。因为正仓院宝物多为传世品,保留原貌,年代明确,来历清楚,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圣武天皇( 701年~756年),在位26年,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第45代天皇。在位期间极力采纳大唐的各项先进制度。同时笃信佛教,创建国分寺、东大寺,两次派遣遣唐使,出现了“天平文化”(即“奈良文化”)盛景。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功臣、标志性人物。

圣武天皇传世画像

(其服饰让人想起《步辇图》中的唐太宗李世民,可见唐时日本受“唐风”影响之深。今日和服乃存唐服〔日人称“吴服”〕遗风)

受唐朝文化风气――“唐风”的熏染,日本贵族也很讲究诗书修养,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都擅长书法,对艺术的追求,也表现在对文房四宝的喜爱上。

圣武天皇书迹《贤愚经》

日本正仓院用正仓院宝物模造品复原的圣武天皇书房陈设一角

正仓院现存圣武天皇一干文房遗物中,有笏唐墨,有“开元四年”明确纪年,弥足珍贵。而其所宝的一方唐砚,更是装潢精美。

圣武天皇藏虢州澄泥双足风字砚

(藏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日版《正仓院》刊

多次往访正仓院的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在《正仓院》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介绍说:圣武天皇拥有一方足以夸耀的青斑石砚,砚台本身是陶土烧成的“风字砚”,砚体长14.7厘米,宽13.5厘米。风字砚在日本各地官衙均有发现,难得的是它被嵌在青石里,这种青石为蛇纹岩,做成六角形,专门作了一个檀木架子,高8.2厘米,直径30.5厘米,架脚做成椭圆形,台面的直线与架脚的曲线相结合,刚健中蕴含柔美。紫檀木架外侧镶着绿色的鹿角、象牙、黄杨木、黑柿和锡做成的木画,十分精美,(日本)专家鉴定它应该是唐朝输入的,圣武天皇似乎没舍得使用,所以它一直是崭新的。

因为圣武天皇所藏此砚是正仓院唐代文房名品,所以被东大寺开发为文创产品。只是形制仿制的并不太到位。

此上二例,解者都定为陶砚,虽无大谬,但准确来说应称澄泥砚,虽然澄泥砚属陶砚一种,但毕竟澄泥砚在烧制技术上相较陶砚有革命性的改进和质的飞跃。

从这点来看,也说明二砚的不平凡之处。按古人习说,虽说唐初高祖武德年间端砚已面世,但就今天出土唐端量甚少而泥陶唐砚较多而言,唐代尤其中前期端砚影响并不大(而另一名砚――歙砚,史载“开元中”始出世),所以盛唐时代仍是泥陶砚占主流地位。陶砚的另一个分支――瓷砚,自西晋开始至唐时仍在延续,今日日本大阪道明寺藏一多足白瓷辟雍砚,即唐末遣唐使携归之物,1985年湖北郧县唐太宗之孙李徽墓出土类似一例。可见此砚瓷砚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出品量。因此可以说,按使用群体分,大概以帝都长安为基点,宫廷、贵族及士大夫阶层上流社会以泥陶砚(包括部份瓷质砚)为主,农、工、商百姓则以粗陶及杂石砚为主。

综合三砚的相关信息来看,工艺都较精美,比常见形制修长的双足箕形唐砚较宽博而大,似非塾师、市贾辈所用物。又,张拯砚,不管是张九龄生前张拯所赠父,还是张拯以自用砚殉父,以其父子的贵族身份,都可以证明此款砚在当时很名贵。圣武天皇砚,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来路有两种,一为遣唐使从东土大唐带回进献天皇,一为天皇从本国觅得(以前一种可能性为大)。不管何种来路,得圣武天皇如此宝爱,亦足以说明此款砚当时在日本乃至中土都是上流社会顶级的文房珍品。

从配套装潢也可反证圣武天皇砚本身的名贵,此砚不仅配有六角形蛇纹石座,而且还专门作有一个镶着鹿角、象牙、黄杨木、黑柿和锡做成的木画用以承座的檀木架子,美轮美奂。所谓好马配好鞍,砚托都如此煞费心思不厌其繁,极尽精工,砚在当时之名贵无论焉!

砚宽博大气,装潢精美如斯,想必当时虢州澄泥中的贡品也不过如此――实际上,笔者认为,这原本应该就一方虢州澄泥贡砚,因为某种机缘(诸如唐帝赏赐日本遣唐使,遣唐转回国进献天皇之类)而被圣武天皇所宝藏。因此,将圣武天皇砚视为唐代虢州澄泥贡砚乃至唐代宫廷砚的标本,完全符合逻辑。

还有一例,实物并不起眼,但其款式可为上述诸砚一旁证。

《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收入一篇考古发掘报告《河南偃师杏园村唐墓的发掘》,该文刊出一方风字砚,云为“细泥灰陶,模制”。规格较小,长只8.6、宽6.4厘米。款式与上述三砚相似。此砚出自河南偃师县石娄山唐代郑洵墓,同出者尚有郑洵夫妇墓志。

郑洵墓出土澄泥双足风字砚

据墓志可知墓主郑洵为河南滎阳人,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长于音乐和文学。当过华阴郡参军,监察御史等官职。曾被大书法家颜真卿引为幕下,与名诗人刘长卿交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卒于巴陵沅江县尉任上,享年五十六岁(虚岁)。

张九龄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圣武天皇登基于神龟元年(724年,唐为开元十二年);郑洵出生于“开元盛世”的第二年,前半生都生活在开元年间;上述三人都属盛唐那个大时代,因此可以证明这种形体宽博带栏水墙的澄泥风字砚是盛唐时期颇为流行的一款主流砚式。同时也说明本斫云楼所藏风字大砚与张拯砚、圣武天皇砚、郑洵砚一样,必是盛唐时期制品自可无疑。此砚相较张拯砚及圣武天皇砚,形制更加硕大,且品相完好无损,诚属难得。

此外,更有一砚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体现此种风字砚在后世收藏家中的地位。2005年中贸圣佳拍卖公司高价拍出一幅传为宋代人物画大家李公麟所画的《西园雅集图卷》,画中一砚,正是上述之双足风字式。

传为宋代人物画大家李公麟所画的《西园雅集图卷》(局部)

《西园雅集图卷》画中苏东坡所用双足风字砚

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之府第,当时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宗神宗元丰初年,王诜曾邀同东坡先生苏轼及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宴饮文会。当时汴京文人学士拥戴苏东坡为文坛盟主,所以此次文会史称“西园雅集”,众人认为可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会”相比,为文坛之不朽盛事。米芾为此文会作记,李公麟为此文会作图二,一作于元丰初王诜家,一作于赵德麟家。南宋、明代等皆有摹本,清代石涛、华喦等亦多仿之。是后世画家喜爱的创作题材。

在此幅长卷中,出现了三方砚,款式各异。

焦点人物苏东坡挥毫所用的风字砚与上述三砚款式相同。题壁的米芾身边童子所捧之圆形月池砚,则符合宋砚特征。作画的晁无咎,用的则是一方多足辟雍砚,与今天偶有出土的南朝多足辟雍瓷砚形制相似。

苏东坡和晁无咎所用两砚,皆为前朝形制。两种可能,砚为王诜所藏古砚,砚为宋人仿古。

王诜为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六世孙,出身名门,尚宋英宗女蜀国公主,贵为国戚,又为书画名家,精于鉴赏,家筑“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日夕观摩。广交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众多文人雅士,析奇赏异,凤流蕴藉,颇具王谢之风,是一个风雅的名士巨公。王诜也爱砚,曾借米芾一座砚山,迟迟不归还,耽误了米芾用砚与人换王献之《送梨帖》,米芾很是无奈。

苏东坡、米芾诸人都是爱砚名流、鉴砚大家,以王诜收藏巨公的身份,定无可能,也不屑于拿出仿古砚供苏东坡诸名流使用,见笑大方。

所以苏东坡和晁无咎所用两砚应是王诜所藏南朝、盛唐古砚,并非时人仿品。苏、晁所用两款砚式,如以石材制作,因砚边较狭窄,极容易破损,从出土物来看,也确实少见有石制者。因之还可以确定东坡用的即是一方澄泥制品,晁无咎用的是方瓷砚,都是典型砚品。

又从图中人与物的比例来看,东坡用砚尺寸应在20厘米以上,与张拯砚规格相当。

曾有人对此画的真伪提出异议,但画中苏辙边上的书为蝴蝶装,此种书籍装帧形式始自宋代,后世少用,由此可以证明此画如非李公麟原作,也必有所本。从东坡诸人用砚符合王诜身份来看,也可以反证此图接近雅集的参与者之一李公麟真迹,或是从比较早的版本所临摹。

鉴于西园雅集规格之盛,东坡、米芾鉴砚之名,雅集的主人王诜所出之砚必然也是其宝绘堂中藏砚的珍品,东坡领袖群伦,所用之澄泥风字砚,自然当是王驸马宝绘堂中藏砚的第一品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一件文物见证一个时代的文明;盛唐,是大唐盛世的最强音:开张,自信,气势博大,赫赫雄风――本文考述的这款双足风字虢州澄泥砚,充分体现出了这种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盛唐开元盛世的开创者玄宗李隆基像

(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

不妨想像当年开元年间翰林学士的李白放旷金銮,醉草吓蛮书,“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之砚,或许正是此款“一窑所出”亦不失为一赏心乐事也。

为撰“大唐风字砚颂”赞曰:

赫赫昔大唐,雄健复开张。

物华而天宝,明皇最滥觞。

郁郁乎文哉,焜耀照霄汉。

岂止在六合,泽被极八方。

有砚泥属焉,虢州出名产。

水火相济济,滤土黄河湾。

以之贡御焉,禁苑列未央。

其质润而泽,陶中称之王。

如观秋水兮,其色显华章。

其韵醇而厚,古貌悠悠然。

如歌岁月兮,其表何斓斑。

其形字如风,气慨何飞扬!

如登泰顶兮,其势何汤汤!

誉评推第一,砚林时无双。

曾用者有谁?陇西李唐家。

梅岭梅花开,浈水水飘香。

曾伴者有谁?贤相家曲江。

御案宝禁脔,名满日出邦。

曾宝者有谁?彼君驭扶桑。

何幸如之哉,吾斋有一款。

球璧在陋室,满室溢辉光。

不敢独乐乐,奇物共欣享。

不敢轻亵玩,展看净几窗。

对之晤古人,神飞于夜阑。

一梦回大唐,骚坛愿跟班。

风雅寻李杜,乐生问香山。

二梦回大唐,风月自难忘。

声色随小杜,问情礼义山。

三梦回大唐,豪情几许狂?

大雪映弓刀,夜渡胡阴山。

四梦回大唐,素心几分杂?

访禅輞川道,问道终南山。

五梦回大唐,得意须尽欢。

放歌洛水畔,看花满长安。

六梦回大唐,失意且阑珊。

携手胡旋女,醉卧在平康。

七梦回大唐,驰骋天之涯。

一砚虽小物,乾坤显泱泱。

八梦回大唐,借古畅吾怀。

为之歌一曲,为之飞一觴。

九梦回大唐,大块噫气酣!

神游在八极,地老又天荒!

诗注:

明皇:唐玄宗。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虢州:唐代州治在今河南豫西灵宝。未央:汉宫名,指唐代宫廷。陇西李唐家:指唐代皇室,源出陇西李氏。梅岭,在张九龄家乡韶关以北;浈水和曲江,皆在张九龄家乡。日出邦、扶桑:皆指日本。球璧:宝如和氏璧。骚坛:诗坛、文坛。李和杜:李白和杜甫。白香山:白居易,其字香山。小杜:其字子安。义山:李商隐,其字义山。阴山:内蒙古中部山脉,唐时胡地。輞川:在陕西蓝田,王维有輞川别业。南山:终南山。看花长安: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胡旋:唐代西域胡女之舞,白居易有《胡旋女》诗。平康;长安平康里,唐代妓馆聚集之地。噫气:气壅塞而得通。吐气。

来源:红尘煮酒吴笠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