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讲义】杨衍忠会长关于诗词格韵等方面所出现问题的解答

 江山携手 2020-12-12

【课堂讲义】


关于诗词格韵等方面所出现问题的解答

杨衍忠

【课堂讲义】杨衍忠会长关于诗词格韵等方面所出现问题的解答

各位老师,各位学员,肥城市诗词学会“知识课堂”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我们曾经就诗词创作中的平仄格律、对仗、用韵以及曲、赋、地方文史等等进行过系统性的讲授,需要什么学习资料,大家不妨回过头去翻看一下我们学会的帖子或博客,那里面什么都有。三年来,我们曾先后邀请了侯龙飞、郝铁柱、李文朝等诗词大家来学会授课。特别是现任中华诗词学会特邀顾问、原常务副会长(法定代表人)李文朝将军亲临学会给我们上课并留下的讲义,至为宝贵。过后我还曾专门针对李将军的讲义,结合自己的创作感悟进行过6期解读,这些连同本学会其他授课老师的讲义都在我们的公众号和博客上保存着,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希望大家不要忙于埋头创作,多回头学习研究一下过去的讲义,对咱们的创作实践大有益处。

今天,我们不再就相关课题进行大范围的讨论,时间关系,咱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共同解决会员创作及编审们审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要求,统一思想。

一、什么是孤平?如何把握和坚持?

大的方面,孤平一般有两种定义。一种认为韵句中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代表人物是王力先生。这个定义不太明确,比如它用于五言的“仄仄仄平仄”可以,用于同是五言的“仄仄仄平平”就不对了,因为后者“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但它不属于孤平。这个定义用于七言诗更不明确。

另一种是从孤平一词的字面上“顾名思义”而来的,认为只要“两仄夹一平”就犯孤平,代表人物是启功先生。这种说法认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等都属于孤平。

但现在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只要一句中有两个平声字相连就不犯孤平。面对这些个说法,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怎样把握?

首先说五言句,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形出现孤平:

(1)“仄平仄仄平”,这个属于明显的孤平句,这里把首字改为平声字即可。

(2)“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都属于孤平,两者的第三字都应该是平声字。

在大家懂得“三仄尾”是大忌的基础上,“仄平仄仄仄”这种句子不会出现,也就不用谈它的孤平与否了。

再说七言句,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形值得讨论:

(1)“仄平仄仄平平仄”,此句如果按照启功先生一派的主张是孤平,但根据大众的创作实践,因为有两个平声字相连,确定不属于孤平句。

(2)“仄平仄仄仄平平”,此句因为有两个平声字相连(可以包括韵字),确定不属于孤平句。

(3)“仄仄仄平仄仄平”和“平仄仄平仄仄平”,因首字可平可仄,这两个句式实际是一个,符合孤平的特点,应判定为孤平。

(4)“平平仄仄仄平仄”和“仄平仄仄仄平仄”,这两个句式实际是一个,此句式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平平仄仄仄平仄”毕竟有两个平声字相连,不属于孤平,但有的则认为每句第一字永远可平可仄不能作数,此句还应被判定为孤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大部分认为是孤平确定无疑,但也有观点认为虽然它没有两个平声字相连着,但毕竟有两个平声字在句内,古人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说两个以上平声字必须是相连着的,“相连”说是后人所谓的,不能就此被判定为孤平。我觉得各种说法都有它一定的道理。面对争议,我们怎么办?我建议:作为诗词学会会员应该从严要求,尽量不出现这两种句子,力争拿出去的都是响当当的不具任何争议的作品。但万一出现这种句子,学会不再判定为错误。对外特别是有的老师将来为整个泰安市的会员审稿时更不能给人家直接判错。

格律诗本来就以“难”著称,宽泛要求对于其继承和弘扬应该是有利的。上面列举的完全正确的和具有争议的句式,如何使用由大家自己灵活把握。我建议每个诗人都应该确定并把握好自己的底线,形成自己的原则和良好习惯并予以长期坚持。

有的会员可能会问怎么原来都按错处理,现在改了?因为我们是“知识课堂”授课,有些要求是阶段性的,是为了让大家养成好的利于长久的习惯而采取的阶段性措施,这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

二、古风诗可不可以平仄混押?可不可以换韵?如何用韵?

古风就是非格律诗的古体诗。它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还有杂言诗(句式长短不一)。古风诗不必和格律诗一样要求对仗、相粘等等,平仄搭配也无规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风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目前它的一些基本要求:

(1)押韵  诗必须有韵,押韵必须有规则,古风诗也是如此。古风押平水韵押仄声韵均可,但不可无规则的平仄混押,特别是短一些的(尤其四句诗)最好一韵到底。这种类型的诗,除第一句外,奇数句的尾字应该与本首诗韵字的声调相反,比如诗押平声韵,其奇数尾字就应用仄声字,反之亦然。

(2)换韵  古风可以换韵,甚至可以有规则的平仄混押。例如: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可以看到,这首诗为了后四句换韵,在第五句就作了准备,“悠”字与后面的“秋、流”是一韵,换韵非常自然。“悠”这里也可以不押韵,但必须得是仄声字。这首诗如果再继续往下写并换韵,重复上面的做法即可。

(3)入律古风  大家知道,格律诗一般是指押平韵的近体诗。现在有人喜欢把入律的古风也称为律诗,标注为仄韵七绝或仄韵五律等,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入律的古风,还是古风。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通篇平仄错落、隔句粘对,甚至对仗都几乎无可挑剔,但仍然未被称为“排律”,只能称其为入律的古风,仍然是古风。对于有争议的说法,咱尽量不要采取,免得出笑话。

(4)用韵  古风的用韵在过去也是讲究用平水韵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应该放宽,与格律诗一样,平水韵、新韵、通韵都可以,现代发音读起来押韵即可。个人认为,现在古风读起来符合中华新韵要求即可。

三、诗词对联的对仗如何把握?如何正确对待词谱中的“中”?

(1)格律诗中的对仗应该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颜色词最好对颜色词,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名词或形容词。数词最工的是对数词,但也可以是能够当作数字对待的形容词,如“孤、独、满……”等。以前我们要求格律诗也尽量工对,根据目前实际需要,我们也应该适当放宽,比如不必讲究一个词的并列或偏正,只要这两个词总体上都是名词或动词等即可。

但放宽应该有限度,认为颔联可以不完全对仗的观点我认为不可取,那只是少数人的说法而已,并且是为了给前人的诗做解释,但咱自己的诗没有人为咱去解释,比如报批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资格,这种情况审查人员会不会给你通过?我们不可冒这种风险。

(2)词的对仗除了不一定非要平仄相对外,其它要求与诗一样。

词是诗的别体,准确的说应该是格律诗的别体。词谱中的“中”表示此处可平可仄,但所谓的可平可仄不是绝对的。一般情况下,它需要填词者像格律诗一样去调整才行,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掌握好诗的格律,对于填词非常重要。词谱中有四个字甚至五个字都标为“中”的句子,请大家不要误会为绝对的这几字都可以平或都可以仄,这需要你自己去合理搭配,使其在你的搭配下符合格律要求。用格律诗的一般要求去搭配这几个字不是难事,读起来的效果肯定是抑扬顿挫,不拗口,通顺舒服。

词牌就是词牌,它不像最早时期是必须要唱出来的,有乐曲限制,内容情感都要符合这一特定的曲谱。现在它就是供人写作的一个体式,不要固定某一词牌只能婉约,某一词牌只能豪放,这是不对的。就像某一个词牌的名称,本来是写某一个事物的,后来久而久之就什么都可以写了。比如苏东坡,同一词牌,都是他的作品,却有婉约的,也有豪放的。某一词牌就只适于某一情感,那是人们读前人词的一种习惯感觉而已,千百年来没有人明确规定必须如此。在这方面应该持开放态度,不要拘泥。

(3)联对中的对仗,我们除了坚持《联律通则》中的一般要求外,仍按工对去要求,这有利于我们养成工对的好习惯,有利于写好格律诗。这方面楹联学会平时做得很好,请大家在培勇会长和翠华会长等引领下,继续学习提高。

四、如何把握拗救?

格律诗词中没有按正格来写的句子叫做“拗句”,为了不使句子孤平或出现三仄尾等情况而采取的补救措施,称为“拗救”。当句自救是最好的拗救方法,被历代诗家广泛认可和使用。比如“平平仄仄平”,当其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时,第三个字就用平声字,其句式就成了“仄平平仄平”,这就完成了当句拗救,从而避免了孤平。五言诗的“平平仄平仄”作为一格,实际也可视为“平平平仄仄”的当句拗救,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是类似情况。当“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得已用了仄声字时,其第五字可用平声字来救。

除了当句自救,还有对句拗救。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对句拗救纯粹是无奈之举,甚至不过是对前人格律失误的一种解释,意义不大。比如人们常拿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举例说事,我认为说法太牵强,上句是第四个字“不”字出律,下联怎么能用第三个字去救?况且下联的“春风吹又生”即“平平平仄平”,这个句式中的第三个字本就可平可仄,不为了救上句也可以直接使用,怎么就非解释为“吹”字是为了救上句“不”的?

白居易诗句出现这个状况会有太多的人去为他老人家解释,但咱出现这种情况时谁为咱解释?所以我个人一直不赞成更不使用“对句拗救”这种方法,因此今天我也就不对这种方法展开来讲了。

五、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新韵、通韵分别是什么概念?如何用法?

(1)平水韵  平水韵是南宋末年山西“平水”人刘渊在隋唐等时期韵书的基础上归纳而成的一部韵书。初为107部,后金朝平水官员王文郁刊定为106部,元初阴时夫将106部定为“平水韵”,此后历代文人沿用,并被确定为官方用韵。

关于如何用韵,我2015年的《诗说》一文中曾有这么一段话:

但凡非其韵者(指非平水韵者),必注题后相别之。用字平仄依所韵酌之,即韵若平水,则字之平仄亦按平水声调规矩之,新韵、词韵亦各其然,无混而用之者。平水无考之字,以当代声韵处之可也。纵属一韵,如“霞”与“斜”者,时下音韵已自不谐,则不置一诗之中,是恐韵味或有伤也。纵和古人诗,宁易韵字,亦坚持一贯之……

今人用平水韵也需要与时俱进,应注意与当代发音不谐的不用在一首之中,这不是原则性问题,只是从作品的朗诵美感上考虑的,大家参考。

现在百度上输入106部平水韵,出来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和韵书上一致的平水韵的各个韵字。由于年代久远,刘渊又是归纳隋唐时期用韵而成,所以有好多字韵表中没有。对于106部中确定无考的字,我认为为诗者可以按照当代发音用于与平水韵中与之相谐的韵部。比如“深”和“沉”,106部平水韵表中确定没有,那我们就可以把它们随在上平“十一真”,也可随在“十二文”,还可随在下平“十二侵”,这样用韵使这两个字适用面广了,符合宽泛开拓的理念。现在有人把这两个字归为了“十二侵”,不知道什么依据,也没查到过相关权威论述,更没有政策文件作支撑。这样无端的将平水韵中没有的字归为某一韵,就像为一个自由的人戴上了枷锁,实际上是对这些字的一种没有依据没有必要的人为束缚,是作茧自缚,无任何积极意义。

据我观察,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搜韵”检测工具,就是这样,不知道这个工具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网络检测工具并不是一套,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套可能是最早的一个检测工具,网址如下:http://book.5ilog.com/cgi-bin/mz/poetry/

这套工具,诗词皆可用,它严格的遵从了106部平水韵的所有韵部韵字,对于它原本没有的字,比如查找“深”字所在韵部,则显示为无,也就是说没有与“深”诗韵相同的字,这就可以认定其为平水韵中无考。这个工具用来寻找某字平水韵韵部是没有问题的,但它与其它检测工具一样,在平仄格律包括孤平与否的把握上有时也会出现差异,所以我一直说,不要太过依赖检测工具。

对于一首诗中除韵字以外的其它字的平仄把握,比如用平水韵,则其它字的平仄也就按照平水韵去要求,用新韵的则按照新声韵平仄去要求。不可以韵字用的平水韵,而其它字却依照新声韵的平仄去要求,那会出笑话的。

(2)词林正韵  《词林正韵》是清朝人戈载根据宋人填词用的韵即平水韵进一步归纳而来的,是填词专用韵书,他的底子是平水韵。正因如此,它才被后人广泛接受。个人认为,填词用韵不必要坚持“与当代发音不谐的不用在一首之中”,因为词的各方面的要求应该比格律诗宽泛。对于词林正韵中没有的字,可以与写格律诗时平水韵中没有的字一样处理。

(3)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元代人周德清的一部曲韵专著,用于戏曲和散曲,特别被散曲广泛使用。关于《中原音韵》及散曲的相关知识,大家课后可以参看学会2019年6月15日的帖子或博客,曲赋学会张军会长曾在课堂进行过讲授。

(4)新韵  新韵一般指2004年推出的中华新韵14韵,它是在民国时期版本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一次次调整才确定下来的一部韵书。它给我的最大的印象就是“ong、eng、ing”在同一个韵部里。

(5)通韵  即《中华通韵》,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国家层面上的一部新韵书。它由国家语委2019年3月审定通过,11月1日正式实施。关于这部韵书,我曾经结合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先生的一篇文章,在咱的课堂上专门进行过一次解读,大家课后可以参看2019年3月17日的帖子或学会博客,在此不再赘述。

国家颁布新韵书,不是要取代旧韵书,其它旧韵书特别是《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等依旧存在,作者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使用。只不过依照惯例,上述三种旧韵书不必标注用韵,其它如用中华新韵则需在题后标注“新韵”,用中华通韵则在题后标注“通韵”。现在有的刊物已经不再要求这样标注了,但我们作为基层学会,为了更好地普及有关知识,为了有利于大家交流学习掌握,包括“七绝”、“五律”等都还必须标注。

六、诗词文化如何创新?

创新才能发展,不断创新是诗人词人重要的历史使命。

就格律诗来讲,格式体式的创新已是不可能,只能在内容、意境等方面有所突破。我认为写自身写现实就算是突破,因为自身经历是独有的,是前人所没有过的。

填词方面,自度曲实际就是自创词牌的尝试。每一个词牌都是由一人或多人创出来的。自创词牌有利于传统诗词的发展,应该受到鼓励。我本人2016年曾经创过一个词牌《钓月词》,分平、仄两式,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很多相关信息。但那是学会成立之前的,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只创立了一个正式的词牌,它就是本月上旬由刘桂清会长首倡,辛培军老师主笔,曲赋学会集体参与,受到咱学会会员热烈欢迎和广泛支持的《随园醉》。随园醉,又名随缘醉、陶南醉,是辛培军老师随诗词学会走进王庄镇活动结束后,在陶南诗社社长项茂松老师的随园饭店举行活动有感而创作的一首词,格调娴雅大气,格律规矩好用,原理颇具科学性,填来赏读一点不输古人的其它长调,是难得的一个好词牌。希望大家将来多用这一词牌填词,把我们自己创立的词牌推广出去。

我希望大家在不断进行诗词创作的同时,侧重于尝试各个方面的创新。创新不仅仅只限于创建新的词牌或韵格,还应该比及环境意境境界等诸多领域进行创典尝试,还可以创建像古代的“竹林七贤”、像现在闫会长的“泰山五珺”等,诗友之间结对子、搞联合,取一个响亮雅致的名号,报团取暖。只要大家出发点好,有思想见地,有章法有原则,能够坚持,能够立得住,学会一定支持并帮助推广,使其发扬光大。

今天讲的很多,有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可以现在或课后向我提问,一家之言,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〇二〇年五月三十一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