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百家饭的人们

 东营微文化_ 2020-12-13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吃百家饭的人们

文丨东方雨    摄影丨曹新庆

我刚入学那会,上课是没有课本的,老师在讲台上教一句,我们就跟着读一句,就和老谋子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环节一样。每篇课文老师都要求背诵,至今有些文字,我还能背得出来:“爷爷七岁去讨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把学上。”
短短四句话,浅显易懂,深入人心。
我们这把讨饭叫“要饭”,父母在世的时候,经常说起他们小时候要饭的经历。父亲没上过学,因为家里穷,从小就给财主家打短工,农闲时外出谋生,大部分时间就是要饭。父亲曾在八路军渤海纵队某团当过三年传令兵,父亲不无自豪地说过,山东一百单八县,他去过八十五个。其实,很多地方是老人家讨饭时去过的,父亲讨饭时还去过青岛呢。
母亲小时候跟着姥姥外出要饭,曾去过蒲台、临朐、潍县等地。母亲说她们白天要饭,晚上就住在庙里,庙里的神像青面獠牙,心里有说不出的害怕,但怕又有什么用呢!
我小时候没要过饭,可见过不少上门要饭的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人吃不饱,一般要靠讨饭维持生存。要饭的人大都穿着很破烂的衣服,胳膊上挎个篮子,不知为啥,村里的狗见了他们叫得格外凶。因此,他们手上大都拖一根棍子,这也许是打狗棍的由来吧。
讨饭得瞅饭时,要等人家掀锅吃饭时才能去要饭呢。我家本来就穷,每当有要饭的来,母亲就从盖垫上的玉米饼上掰下一小块,使个眼神,让我递出去。小孩子递出去,避免了许多尴尬,毕竟只是一小口,况且时间长了,很多要饭的人也是熟悉的。
印象里有三个人经常来村里要饭。一位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一米八几的个头,身板笔直,好像脑瓜有点问题。有时母亲叫着他的乳名说:“洼,说说老三篇。”
他便憨憨地笑:“老三篇来,嘿!老三篇来,嘿!”一副很憨厚的样子。
另一个常来要饭的叫喜子,喜子是孤儿,十四五岁的样子,头上戴一顶破旧的罗宋帽,穿得很单薄。喜子会唱歌,他来要饭,后面往往跟着许多小孩,走到人家门口,主人有时候逗他:“喜子,唱歌给大伙听听。”
他便扯起嗓子唱上一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等主人递给他一小块干粮,他再奔向下一家。
邻村有个老太太,年龄比母亲大几岁的样子,我们都喊她“老没牙”。老伴死了,无儿无女,住在村里碾屋旁边的一间小屋里。每次到我家要饭,母亲都是把她让到屋里,盛一碗玉米粥给她。她喝着粥,吃着自己要来的干粮,很感激地说:“这可好咧,全凭大伙养着我这个孤老婆子啊。”后来,老没牙就死在那间小屋子里,几天后才被人发现。
有一年冬天,二哥和他的几个伙伴心血来潮,非要利用星期天到外面要饭去。母亲不同意,可二哥执意要行,母亲也拿他没办法。他们四个分成两组,到离家十几里外的一村、大河、荆条垛一带讨饭,离家近了怕人家认出他们。因为路远,他们错过了早饭,只好到野地里玩。中午,他们便挨家挨户上门要饭。二哥要来的饭啥都有,玉米饼子、高粱窝头、熟地瓜、生胡萝卜等。没有白面馒头,那年月谁家会有白面馒头呢?即使有也不会拿出来打发要饭的呀?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的老家广饶陈官,要饭曾一度成为一种习惯。谁家有喜事,就得准备几十个小馒头打发要饭的。有些人大年初一早晨就到外面要饭,要来的可都是饺子啊!细细想来,都是贫穷惹的祸。
我有个网友叫天蓝蓝,曾写过一篇《讨饭》的文字。说的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读来令人感慨。
“我是1963年出生的,在我的记忆里,经常吃不饱,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和弟弟到附近的工厂要饭。我们站在墙角,看着工人端着饭过来就跟上去,然后,把碗伸出去:‘叔叔,给点吃的吧!‘我和弟弟脸皮薄,就这一句话,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说出来的。人家在那里吃,我们就在旁边盯着,即使闻闻饭菜的香味也是一种享受啊!有时人家让我们唱歌,唱完了才给我们一点剩汤剩饭。”
如此真实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这样的场景我也曾见过。天蓝蓝勉勉强强读完高中就入伍参军了。他在部队考取了军校,毕业后成为海军舰艇部队的文职军官。后来,从正团级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如今在南京某事业单位任职。提起讨饭,提起过去的苦日子,他也是无比感慨。吃过苦的人,都懂得感恩,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
一九八二年夏天,我去掖县购买土炼油设备,返回途中,在益都汽车站钱被偷了,幸好另一个口袋里还有几块车票钱,没有钱买吃的了。车站附近有个小村子,我鼓起勇气走进一户人家,一位大嫂给了我一张煎饼,再去另一家,那位大叔给了我一个馒头。煎饼是那么筋道,馒头又是那样香甜,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也算是我的讨饭经历吧!
如今,城区繁华地段也常见有要饭的,但他们只要钱不要饭,不像洼、喜子、老没牙、天蓝蓝那样,因贫穷、饥饿,拉下脸来向人求一口饭吃,很难引起我的怜悯。也许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过去那些吃百家饭的人们由衷的同情吧。
贫穷的生活是难忘的,我的童年一直被贫穷笼罩着,我的文字里也一直写满了贫穷。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可贫穷的日子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如果生活稍微富足一点该多好啊。
2020年就要过去了,新的一年,我们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的党是何等英明、何等伟大啊。
每每想起过去那些讨饭的人和事,心底便生出无限感慨,也更加感恩、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东方雨,男,60后。烧过窑,种过地,出过伕,打过鱼,贩卖过粮食,当过民办教师。喜欢文字,也喜欢涂抹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