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孔凡河 夕阳褪去一身骄傲换上美丽的晚霞,红彤彤,圆滚滚,没有了晨曦的耀眼,没有了正午的骄横,温柔而又腼腆,娇滴滴的让人爱恋不已。这时炊烟袅袅,如云似雾,一切都如梦幻一般。循着炊烟的踪迹,辨别着家家户户饭香的味道,每到一家门口就狠狠抽动一下鼻子,似乎要把那饭香全都吸进肺里,充满胃里,不让那香味飘散一分。这是顽皮孩子们的时钟,回家的时间到了,因为,炊烟里他们已经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和父亲的怒火。赶紧回家!这美丽的情景时时还在我脑海翻滚,我就曾是那些孩童中的一员。伴随着邓丽君的《又见炊烟》,看着晚霞铺满天,只是炊烟已不再。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很小就开始跟着大我三岁的姐姐干家务。白天去上学,下午放学后,丢下书包就要去地里拔草喂牛,姐姐用镰刀,经常会割伤了手,她从不让我碰镰刀,我只能用手拔。回到家,把草洗干净,等着父母回来后用铡刀再铡,小孩子是不让碰铡刀的,刀刃太快,太危险。我和姐姐还要烧水做饭,她准备下玉米面,我就负责烧火。晴天晴地的还好,柴火是干的,一点就着,可要遇到阴天下雨,那可就麻烦了,火柴划了好几根可柴火却还只冒烟不见火,浓烟滚滚,一个厨房看不到任何东西,这还不算,浓烟呛得嗓子生疼,不一会儿就得跑到院子当中咳嗽一阵,然后再冒着必死的信念再次冲进滚滚浓烟的厨房去。总算把火点燃了,浓烟才慢慢地散开。柴火最好的原料是木材,可那年月木材紧缺,谁又舍得用木材呢。其次就是棉花柴,它有点木本材质,耐烧,热量也高,但地里棉花少,自然棉花柴也就很金贵。再次就是玉米秸了,玉米秸秆结实底火足燃烧时间长点儿,可是玉米叶就不行了,沾火就着,一会儿就完,需要不断的往火塘里送柴。最不耐烧的就是麦秸了,麦秸秆柔软,容易点着,可一旦潮湿,它又是出烟最大的。烧火的炉子也在不断改进,先是用风箱,一人烧火,还得有一人专门拉风箱。后来炉灶改造,改成了自来风,不再用风箱,但自来风炉灶是比较费柴的。再后来,有了炭炉,柴火就用的少了。如今人们用电炉、煤气炉做饭。最近,国家清洁能源计划在农村开始普及,天然气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不再忍受烟熏火燎之苦。没有了柴火可点,也就没有了炊烟……童年已随着袅袅炊烟飘走了,生活变好了,可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似乎还在空中飘着,久久不愿离去。
作者简介: 新荷一片,原名孔凡河,籍贯曲阜,孔子第七十四代孙,现供职于济宁高新区某学校,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爱好读书写作,经常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写写自己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