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系列第三篇: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

 金色年华554 2020-12-13

西周进入东周,春秋战国随即拉开序幕随着东周建立,封建秩序逐步瓦解,君主郡县制开始形成。我们在分析社会变迁的逻辑之后,以“秦”的视角回顾这段精彩的历史。

精读系列第三篇: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

一、封建秩序的瓦解

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看,农业技术的进步是瓦解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动力。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让普通百姓能够开垦大量私田,从而逃离了的井田;有机肥料的使用,让西周的休耕制过渡到了春秋战国的连耕制,让粮食储备充足。粮食的富裕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又反过来让井田制三年重新分配的制度瓦解。同时,这些技术进步让国家能在不影响收成的前提下,征调更多的国人参与战争。而私田的兴起,让国人有和国君配合的需求,他们迫切利用国家力量修建水利设施提高自家收成,这种君民达成的“默契”让国君能够绕开世家贵族收取赋税,贵族抗衡君主的力量,被民间的平民势力制衡,政治模式由贵族共和制逐步转变为了官僚国家式。这让从周厉王、宣王、幽王开始的政治改革种子,在春秋战国生根发芽。

从知识传播角度看,被周天子垄断的文字和铸造技术,逐步传播到诸侯各国贵族中,各国相继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和祭祀宗法,传统的周礼渐渐废弛。人口的膨胀和财富的不均,迫使大量贵族子弟成为游士,大量游士又从侧面推动了国家层面的招揽贤士,让君主有人力对抗根深蒂固贵族集团。郑国正卿子产铸刑鼎,将行为规范形成文字,标志着“法”的诞生,从此礼仪和法律(礼法)逐步分开。子产之后半个世纪,魏国李悝变法,让处于天下之枢的魏国横行天下,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变法,等到商鞅秦国变法,已是集大成者。在变法中,靠血统保障的贵族地位越来越无力,国人和野人的区别被抹平,国民和君主的关系逐步深化,封建礼制生存的贵族土壤被改变。

从军事层面看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人口迅速增多,国家开始扩张,战争的模式和规模不再是西周时代的贵族作秀。被后人诟病的宋襄公实际上就是封建制度下军事执行者的典范。宋襄公没有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武力优势,就只能坚持“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的君子军事,以“尊王攘夷”的“礼法”称霸诸侯。倘若早个两百年,宋襄公很有可能会名留史册,但是“礼崩乐坏”让本来就处于中原文化边缘的楚国,根本不把所谓的“礼”放在眼里,简单以“力”服人,大败宋襄公。而后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所谓的“夷狄”皆因武力迫使周天子封自己为诸侯。分封制的伦理秩序土崩瓦解。

精读系列第三篇: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

从思想流派上看,巫史系统出身的祭祀官员分出了“儒家”,他们对各种周礼进行了反思,形成了维持社会秩序的普世化理论,以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为代表。企图完全打破传统周礼塑造新统治秩序为核心的“法家”,提倡当政者行法、术、势御臣下,要求国民以“法”为准则,以官吏为老师,以杀敌为楷模,以商鞅、韩非的“贵贱一体”秩序为代表。起源于儒家,后反对儒家“仁”的思想,提倡“侠义”的“墨家”,为普通民主规范了秩序,为底层平民发声,以殷商王室嫡系后代墨子“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的“道家”,提倡天意没有人格、没有意识,以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老子为代表。诸子百家开启了亚洲“轴心文明”时代。

从史学角度看,当周天子暗弱各诸侯国互相征伐之时,为了获得法理上的正当性,各国都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传承体系。秦国自认为“夏”的后裔,称东方诸国为“蛮夏”;魏国标榜诸夏“大夫以下克上——成为诸侯——最终称王”的历史脉络,为自己分晋建国正名,既肯定了自己继承周的正统,也否定了现有周天子的绝对权威。白狄族立国的中山国,撰写《榖梁传》否定魏国的权威,称其他各国都是以下乱上获得的政权,只有自己至始自终按照周礼继承,是中原的正统。楚国为了摆脱商周的影响,自称是祝融氏的后代,否定中原各国的权威,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春秋之初的称王,在礼法上同周天子抗衡。

正是以上一系列的变化,让生活在中原文化圈中的各国人民舍弃了同为周朝子民的思想共识,转而接受各国国人的身份认同。这使得赵人不论走到哪都认为自己是赵人,即便战败被俘,生还后仍然会回到本国军队继续对抗其他国家。这个副产品决定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不会释放俘虏,胜者不得已只能选择将战败者屠杀殆尽,来削弱敌国军事实力,载入史册的长平之战、伊阙之战,“一战万骨枯”成为必然。

精读系列第三篇: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

二、秦的立国

东周的建立,最大受益者就是秦国,春秋之初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天下的大一统将由这个文明边缘的秦来完成。

西周末年,早已归化的申戎联合固原平原的犬戎,攻克萧关攻陷了西周镐京,灭亡了西周。周平王被迫东迁,将整个关中平原留给了犬戎,带走了除秦国之外的所有王公贵族。秦襄公离开属地,帅军进入关中平原护送周平王前往洛邑,建立成周。平王为了感谢,封秦襄公为诸侯,并许诺如果秦能够收复关中,就把关中平原作为秦国的封地。这让秦人首领获得了从夷狄头目到以周王为核心的上层身份转变。

紧接着秦人在关中开始了征服犬戎之路。秦襄公十二年,襄公帅军进攻岐地戎人,本人战死。继任者秦文公随机迁都进入关中平原,占领宝鸡。文公在位四十六年,攻伐决断终于赶走了关中平原中西部的戎人,这让没来得及跟随周王室离开关中的周人贵族和国人纷纷归顺,至公元前697年秦武公即位,才终于控制了原周朝控制的关中平原。

精读系列第三篇: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

秦国充分利用周平王“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承诺,将一波又一波的戎狄驱赶出了关中地区,被驱赶的戎狄被迫进犯晋国国土。为了阻击外来民族入侵,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通过南征北战和联姻,征服了大批戎狄部落,让晋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人力补充,军事能力大增。值得一提的是,晋献公分别取骊戎女子和戎两位女子,大戎女子生重耳,小戎女子生夷吾。而公元前626年,秦穆公娶晋献公女儿穆姬。二十年后,秦襄公两次把女儿加给晋惠公的两个儿子公子圉和公子重耳,并先后支持晋惠公和晋文公担任君主。这些都为半个多世纪的秦晋之好打好了基础。但同时,过多的吸纳戎狄,让晋国无法彻底消化整合各方力量,这些分别代表骊戎、大戎、小戎势力的公子,也为两百年后的三家分晋埋下了隐患。

秦晋两国度蜜月,却无意间迫使不愿归顺的戎狄部落不断迁徙,进而频频进犯刚刚建国的“成周”,在戎狄不断侵犯下,让东周人口、经济、军事实力倍受打击,使得周平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天子威望,在接二连三的战败中消磨殆尽。在失去了战略防御优势、大量马匹供应和国人的情况下,周王室彻底失去了对天下各诸侯的制衡能力,沦为了名义上的政治符号。

三、秦国大敌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国分晋以武力获周天子封为诸侯,打破了秦晋之好。韩国和魏国代替晋国控制了关中东部的数个战略要地,掀起了战国时代。此时秦国控制的陕西和魏国控制的山西仅隔着一条古黄河,秦国要想保持国土安全,必须占领黄河以西所有土地。

不幸的是,此时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雄才大略,一眼看穿了秦国的软肋和关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方面大肆启用李悝、吴起、乐羊、翟璜、西门豹等人,启动改革,聚集了一大批能臣武将;另一方面,他极力避免和山东五国的冲突,全力对抗秦国。建国前十六年,他就帅军攻入黄河以西,在今天陕西韩城驻扎,建立军事据点。接着派吴起、李悝联合进攻关中郑地(今陕西华县),占领陕西“北洛河”,又建立了大批军事据点,将战线推进到了泾河一带。之后魏文侯筑造长城,巩固黄河以西地区,并将首都定在紧邻黄河东岸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这里离中原遥远,却直接压迫秦国边境。

精读系列第三篇: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

这一系列举措,让秦国的关中不再完整,此后几十年间秦国被迫向西收缩边境。让魏国占领了东部关卡“函谷关”东西两部和少梁掐断了秦国在函谷关和东方各国的联系。而东南部,楚国的扩张控制了“武关”,彻底让秦国同中原失去了联系。这几十年的溃败和隔离让秦国被中原各国视为夷狄。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这是与您分享的第498篇文章,我们下周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