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熬300年,秦国终于拿到房本,没想到摊上了个厉害的邻居

 逍遥_书斋 2022-08-21 发布于河南

从周到秦,以周武王分封诸侯开始,到秦始皇扫平六国为终。800年的跨度,如果不知道最后的剧情,任谁也想不到,真正拿到主角剧本的,居然是开局毫无存在感的秦国。

本系列就以主角的镜头,来看一看秦国是如何在春秋战国实现让人瞠目结舌的逆袭。

一、艰苦卓绝的少年时代

1、卑微的出身

子曾经曰过:最耀眼的主角,往往有着最卑微的出身。

周武王经过牧野之战,战胜商纣王,建立西周,开启了800年的基业。随后,武王开始分封诸侯,帮助自己治理天下。

这分封的标准是啥呢?自然是血缘近的、功劳大的、信得过的诸侯可以得到更多肥沃的土地。而关系差一些的诸侯们,封地就要往偏远地区挪一挪啦。

文章图片1

好地段都给了自己人

那么在这个时间点,我们的主角秦国在干什么呢?答案是,秦国没有赶上西周这一场分封盛宴。

有史记载,秦国最早的首领叫秦非子,是商朝飞廉之子恶来的后人。飞廉和恶来父子二人都是商纣王麾下有名的猛将。

《史记·秦本纪》曰:“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而这个恶来,在周朝代商之时,败亡于周武王的手下。

从这个背景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作为恶来的后人,嬴氏部落并不是周武王的自己人。相反,双方祖上还是明确的敌对关系。

第二,秦国尚武的基因是有源可寻的,毕竟是恶来的后人嘛。如果大家对恶来此人不熟悉,那应该听说过三国时期的猛将典韦,他就被曹操称为“古之恶来”。

这样的结果就是,秦国只能以部落的形式继续驻扎在西陲边境,大约在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一方面与孙悟空做同行----替周天子养马,另一方面也抵御着西戎的攻击。

文章图片2

年轻人,好好上班

如同一位倔强的少年,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边放牧,一边和西戎作战,秦人骨子里的悍勇被逐步激发了出来。顽强和进取融入每一位秦人的血液,并且烙印在灵魂上,成为与生俱来的一种精气神,代代相传。

就这样过了一百多年,到了公元前905年。由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秦人养马的工作表现让周天子很满意。

(周天子:小伙子不错,得加工资了)

刚才说的秦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都城在秦邑,也就是今天天水的清水县东北。

注意哈,这个时候的秦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仅仅是西周的附庸。不过对秦这位少年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虽然还不能正式入学,但至少获得了在窗外听课的资格。

《史记·秦本纪》: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还记得周天子给秦国的两个任务吗?一是养马,二是抵御西戎。养马的活儿做得不错,周天子准备给秦国加加担子了。

西戎是当时整个西北方向夷狄的统称,他们不断袭扰关中地区,让周天子不胜其烦。到了周宣王时期,甚至占领了镐京附近的犬丘,大约在现在咸阳兴平这一片。

周宣王怒了,找到秦国的首领秦庄公,给他7000精兵,去教训教训西戎。

秦庄公一听,好嘞领导!咱爷们儿平时干的就是这个活儿,您就瞧好吧!上去“乒乒乓乓”一顿好打,把占据犬丘的西戎揍跑了。

文章图片3

西周时期 西戎让周天子非常头疼

周宣王挣了面子,大喜,重赏了秦庄公。封他为西陲大夫,并且把犬丘也作为秦的封地。这样秦就有了两块封地,一个是西边的秦邑,一个就是咸阳这片。当然,西边的那一片依然是重心。

到了这个时候,秦算不算是诸侯国呢?还不是!他只到了“大夫”这个级别,离诸侯还差一个级别。

没关系,凡事一步一步来嘛!秦这位少年也不气馁,毕竟有了大夫的称谓,就有资格进教室听课了,哪怕是拿个小板凳,坐在最有一排也没关系。

2、平王东迁,秦国正式册封

憨厚的秦国就这么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向前走。又过了五十年,周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平王东迁。

所谓东迁,就是将都城从镐京搬到洛邑,也就是从长安到洛阳。从西周时候开始,“长安---洛阳”这一条黄金连线,影响了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

文章图片4

周平王:皮皮虾我们走!

弱弱地问一句,镐京地段不好吗?干嘛要搬家去洛阳?周平王会含泪告诉你:人家都是坑爹,我是被爹坑!

周平王的老爹是周幽王,大名鼎鼎“烽火戏诸侯”的那位。为了博心爱的美人褒姒一笑,周幽王居然多次下令点燃烽火台。

原本烽火台是周天子和各路诸侯约定好的通信系统,一旦烽火台点燃,就表示周天子受到犬戎的攻击,诸侯们要赶紧来帮忙。

这里要提一句,能看得到烽火、来得及赶过来的诸侯,必然是离镐京不远的诸侯。像齐国你就压根儿指望不上,等他从海边赶过来,黄花菜都凉了。这么算起来,我们的主角秦国大概率也会在赶来的路上。

诸侯们急冲冲地去救周幽王,到了地方却发现啥事没有,原来是周幽王在戏弄大家。看着诸侯们灰头土脸的样子,褒姒开心得咯咯直笑。

《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喊多了就没人信了嘛。等到犬戎真的来了,周幽王再点烽火,都没人搭理。

(众诸侯:周幽王那老小子又点烽火了,谁爱去谁去!)

结果镐京被犬戎攻破,褒姒没了,周幽王没了,西周也没了~

这个故事能得出一个道理:领导不要透支员工的信任,将来迟早要还的。

文章图片5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流传太广,其真伪一直存在争议。西周的灭亡是不是由这个偶然性事件直接导致,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对于我们绝大部分的历史爱好者而言,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考证每一个细节,毕竟太多的信息都湮灭在悠久的时间长河之中了。

我的观点是,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活在现在。毕竟时光流转,客观的环境一直在变化,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很多规律是不变的。如果能从历史中汲取一些经验、一些道理,能够对眼下的生活有所帮助,那这历史读得就值了。


言归正传,周幽王怎么没的,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儿子周平王继位之后,觉得镐京太不安全,指不定哪天又被人闯到家里来,于是他打算搬到洛阳去住。

天子要搬家,这可不是小事。最起码的,周平王一路上的安全如何保证?要是被麻匪给劫了怎么整?

文章图片6

周平王:人呐,怕就怕这个突然~

关键时候秦襄公站了出来,拍着胸脯说:领导你放心去吧,我们哥几个保证平平安安把你送到洛阳。

说到做到,秦襄公和卫国、晋国、郑国合力,派人护送周平王去洛阳。

领导一看,小伙子不错呦,肯卖力,有前途!于是将秦襄公封为诸侯,地盘就是岐山以西,差不多是关中平原西边的一小块。

这一年是哪年呢?公元前769年。花了两百多年的时间,秦终于正式成为了一个诸侯国,虽然只是三等伯爵,但也是诸侯。从此以后,可以称之为秦国了。

《史记·秦本纪》: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有朋友会问,这个周天子的册封很重要吗?春秋战国不是比谁拳头大吗?

答案是,很重要!

谁拳头大就可以搞定一切,这个规矩在唐朝以后行得通,但在那之前真不行。想要参与到争霸天下的游戏中,必须要有一个法理上说得通的身份。要么是天子给的,要么是祖上传下来的。如果没有,编也要编一个,否则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

而在周朝,周天子的册封当然是含金量最高的认证。有了这个,秦国可以挺直腰杆说:我老秦也是正经的诸侯了。

反面案例就是楚国,在没有周天子承认的情况下,自己给自己升职,在春秋时期就开始称王,结果被中原几大诸侯排斥了几百年。

问:身份和身份证哪个重要?

答:你先拿到身份证再说吧!

文章图片7

秦国:初来乍到 请多关照

秦国这边终于拿到入学通知书,乐得屁颠屁颠。但凡事就怕比较,我们来看看其他几位重要配角的分封情况:

晋国----公元前1033年建立,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

齐国----公元前1046年建立,首任国君是刚忙完封神榜的姜子牙。

鲁国----公元前1043年建立,首任国君是周武王弟弟周公的儿子。

宋国----公元前1114年建立,这个更牛,在西周之前就存在了。

看得出来,与周天子关系亲密的诸侯国都是在西周建立的前后就获得了册封,而且地理位置优越,都是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好地方。

相比之下,整个西周时期,秦国都没搭上车,一直在西边养马。而且地理位置真算不上多好,看上去岐山以西面积不小了,可实际上这片地方基本上都被西戎占据。周天子画了个饼,你秦国有本事将西戎打跑,打下来的土地都是你的。

这话放到现在没人会信,但秦国这个笨小孩不挑食,有啥吃啥。靠着一副艰苦环境下锻炼出来的好身板,秦国吭哧吭哧地开始了发展之路。

就这样,春秋时期的花名册上,多了秦国的名字。可与其他诸侯相比,秦国是毫无悬念地输在了起跑线上,人家西周都过完了,你这才刚起步。

起点如此之低,秦国还能赶得上其他人吗?

3、向东向东

从秦襄公开始成为正式诸侯国之后,秦国干劲十足,经过数代国君的努力,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古代农业社会,一个国家要变得强大,只有一个方法---获得更多的土地。土地越多,就意味着粮食越多、人口越多、战车和兵器越多,国家也就越强大。

秦国虽然非常努力,但受先天条件限制,陇西的山地粮食供给能力有限。要变得更强,唯有一条路可走:向东攻略关中平原!

有朋友会说,不对啊,向西还有空间,有河西走廊,还有西域呢。

可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想开通西域副本,这难度简直比姜子牙封神还要大!孙悟空那么大能耐,不也得到了唐朝才开始西游记吗?万一去早了,路上找个妖怪都难,上哪儿去凑九九八十一难?

这个时候秦国的地盘,就是已知文明世界的最西端。咱们还是先不考虑西游记的事,老老实实把中原的主线任务完成吧。

文章图片8

孙悟空再牛 也得到了唐朝才能去取经

秦国的利好消息是,自从西周将镐京放弃之后,整个关中地区处于一个相对空虚的状态,没有形成强大的势力。公元前677年,秦国将都城迁到了雍城,大约在今天的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

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动作,意味着秦国将战略中心从陇西山区转移到了关中平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逐步东扩,将整个关中纳入秦国的版图。


二、第一个邻居---晋国

年轻的秦国朝气蓬勃,不知疲倦地向东扩展,跨过洛水,临近黄河,一点一滴地将关中平原插上黑色的旗帜。

直到有一天,秦国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朋友,也是第一个对手----春秋霸主晋国。

“晋国”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这是一个贯穿春秋始末,在二百多年内让秦国无法东进一步,并且对战国时代产生深远影响的重量级角色。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晋国的特征,那就是----“”!

具体强在哪儿?有三方面可以看出来:

1、领先在起跑线

前面我们说过,晋国首代国君是周武王的亲儿子,含金量十足的“二代”,和周边很多诸侯国都是血亲兄弟。

有朋友会说,这叫啥优势,一开始分封的时候谁不是沾亲带故?几代人之后,关系疏远了,还不是连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这话没错,大家是不是姓“姬”,确实不是决定谁是最后赢家的决定性因素。到了后面的战国季后赛,姓什么压根不重要,拳头大才重要。

但是在西周的预选赛和春秋的常规赛时期,亲戚多还是有优势的。因为还有很多大国是外人呢,比如齐国,比如楚国,再比如秦国。

兄弟之间关系再怎么不好,面对外人的时候,还是会本能地倾向于自家人。这一点在晋、楚争霸时期表现得格外明显,很多“姬”姓小诸侯国,对晋国的向心力明显大于楚国。

而且春秋时代的主题是什么?是争霸!是选大哥!那些小诸侯国可能也就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但投票的时候那就是实打实一票。

因此,家里亲戚多,让晋国在春秋时期吃足了红利。

文章图片9

晋国周边亲戚很多

2、疆域庞大,资源丰富

一个很明显的道理,周武王会把自己的亲儿子分封到老少边穷地区吃苦吗?

所谓分封,一方面是协助周天子治理天下,另一方面是让自己人帮忙拱卫都城镐京。那这黄金地段自然是以中原为圆心的人口稠密地区啦!

晋国的新手村设在现在的山西,和西周的镐京就隔了一条黄河。经过西周时期的默默练级,晋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粗略计算,南北长约700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疆域覆盖现在的山西、以及一部分河北、河南的平原地区。

这种体量在春秋时期,除了南方的楚国,没有谁能稳压晋国一头。

地方大,土地多,这就带来两个好处:

第一,晋国具有战略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晋国位于当时天下的正北方,背靠内蒙古高原,且拥有“表里山河”山西这个战略制高点。无论是向东进攻地处平原的齐国,向西进攻关中的秦国,还是南下进攻楚国,晋国都拥有居高临下的俯攻优势。

而山脉纵横的山西,让晋国核心区域易守难攻。太行山、中条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太岳山等等,一座座山脉将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化解于无形,让晋国进可攻、退可守。

在晋楚争霸的关键战役----城濮之战的前夕,晋文公迟迟下不了决心,大臣狐偃说了这么一句话:

战而捷,必得诸侯; 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大白话意思就是:我们和楚国交战,如果能打赢,我们成为霸主;如果打不赢,楚国也打不进来,有什么好怕的?

这一句话让晋文公下定决心,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楚国,成为诸侯霸主,晋文公走上人生巅峰。

第二,地盘大,资源就丰富

晋国和齐国、燕国共同拥有着华北平原,其中富庶的河内陆区为晋国独享,而在黄河以南的中原,晋国也拥有一部分土地。加上山西境内的汾河谷地、运城盆地等,晋国的粮食生产是很有保证的。

同时在河东地区,晋国有着比较丰富的盐铁和铜矿资源,这让晋国的商业和冶炼业都非常发达,兵器装备领先于他国。

人口稠密、粮食充足,且兼有盐铁,晋国拥有古代农业社会所有的关键资源,形成了完善的经济体系。

形象一点来形容春秋时期的晋国:吃喝不愁,身强体壮

文章图片10

晋国拥有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

3、战绩彪炳

以上两点是晋国的先天客观优势,而晋国真正的强,还在于那响当当的成绩。晋国的一代代国君用一把好牌,打出了让人心服口服的战绩。

根据粗略统计,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大约有600次,其中有晋国参与的差不多有150次,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一。

而其中重量级的战争有57次,与晋国有关的共17次,晋国获胜的有11次,胜率超过60%。著名的城濮之战、殽之战、鄢陵之战等等,在与秦、楚等强国的直接碰撞中,晋国都保持着战绩优势。

由此可见,贯穿整个春秋时期,晋国始终保持了极高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对周边诸侯国有着巨大的辐射影响力。虽然齐、晋、楚、秦等国轮番成为霸主,但晋国的咖位始终在第一梯队,无论谁称霸,都绕不开晋国的态度。

晋国,是当之无愧的春秋一哥!

文章图片11

在春秋 晋国是谁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所以,我们的主角秦国遇上这么一位强悍的朋友,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秦国如果想要做大做强,没有其他选择,势必要向东,越过晋国这座大山。而作为老牌劲旅,晋国也能看得出秦国这位新锐的巨大潜力,必须要趁他还在萌芽阶段就牢牢地压制住。

那么,秦、晋两国直接较量的战场在哪儿呢?

在河西!

三、河西对秦国意味着什么?

1、开局条件极佳的关中

要理解河西的重要性,那就不得不先了解关中。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是一片东西长约300多公里的扁长型冲积平原。是历史上和“中原”同样久远,第一批出现的地理概念。

在古代,一个地方如果有河流、有平原,就非常容易形成发达的农业。而关中恰好符合这些前提条件,有着非常肥沃的土壤。在古代记载中,关中的土地条件是古代九州之中最肥沃的,被评为“上上”。

《尚书·禹贡》---“厥土唯黄壤 ,厥田上上”

在我们的印象中,西北地区似乎更加干燥、寒冷,发展农业的客观条件并不是顶级。但事实上,两千多年前的关中气候并不是这样。

根据记载,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的气候进入了新一轮的温暖期,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那时候的关中气温,会比现在高上1-2℃。

可不要小看这区区一两度的温差,反应在地理气候上,就会是明显地降雨量增加,从而形成更加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

得益于降水量的增多,关中地区的河水水量比现在要多很多,黄河、渭河、古洛水等河流让两千多年前的关中水资源非常丰富。

尤其是渭河,它延伸出的很多支流纵横交错,让古代的长安地区有着“八水绕长安”的美称。

而水资源的充沛,不仅让粮食生产有了保障,而且让关中的森林非常茂密。古时候的关中甚至有着“陆海”的称呼,史书记载“林木蔚然”、“葱茏郁秀”

在鼎盛时期,关中凭借全国总量三分之一的耕地,以及30%的人口,产出了当时天下超过60%的财富,乃是不折不扣的膏腴之地。而由于秦国的缘故,这里又被称为“八百里秦川”。

文章图片12

关中古代有“陆海”的美誉

除了物产丰富之外,关中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那么重要的戏份,是因为它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天赋----易守难攻

从地图上看,关中平原处于山脉之间,东边有崤山,西边有陇山,南侧是秦岭,北侧是黄土高原。四周的崇山峻岭如同铠甲一般保护着中间的平原,让整个关中不必担心周边势力的攻击。

而这些山脉间的关键节点,就是大名鼎鼎的“秦之四塞”。被四大关隘所包围,这也是“关中”一词的由来:

【东|函谷关】: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如雷贯耳的一个名字,是“关中”和“中原”之间连通最主要的一条路线,也是当时人们心理上的东西分界线。

【南|武关】:秦、楚的分界线,武关以外既是南阳盆地。再向南可以直达楚国的核心---江汉平原,张仪骗楚怀王的“商於六百里地”就是这一片。

【西|大散关】:关中最西端的雍城(宝鸡)一带,由关中通往巴蜀的最主要通道---陈仓道,就是以大散关为起点。

【北|萧关】:论名气不如其他三关,战国时期也没有太多镜头。但等将来开通河套副本、草原副本和西域副本的时候,萧关的重要性将急速上升。

文章图片13

关中四塞

玩过策略游戏的朋友都知道,想要有好的游戏体验,一块易守难攻的基地是十分必要的,要不然就会被四周的敌人弄得焦头烂额。如果这个基地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稠密的人口,那就完美无憾了。

恭喜!关中平原可以满足您对“新手村”的一切要求!

说了这么多优点,那关中真的就完美无缺了吗?当然不是!

2、关中防御圈的缺口--河西

在关中的防御体系中,有一块地方没有山脉的保护,那就是关中平原的正东偏北方向,与黄河直接接壤的河西之地。

这里要解释一下,春秋战国的“河西”概念与现在理解的不一样。

众所周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整体走势呈一个“几”字形大弯。而右侧的这一竖,成为了山西和陕西天然的分界线。这一段黄河由北向南冲出黄土高原之后,一直到潼关直角转弯的大约120公里河段,两侧都是适宜种植粮食的平原。

东侧是运城盆地和汾河谷地,这块区域形成了一个同样重要的地理概念----河东,从战国开始一直到唐朝,都有着极重的戏份。而黄河西侧则是关中平原,古洛水和黄河之间的这一片三角形地区,就是本文的聚焦点----河西之地。

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时的“河西”概念仅针对秦晋、秦魏时期的交锋地区。从秦汉以后,由于中国疆域的不断扩大,加上西域副本的解锁,后来理解的“河西”,指的则是河西走廊地区。而为了以示区别,战国时期的“河西”更多的时候会被称为“西河”。

文章图片14

战国时期的“河西”概念

从秦国的视角看,河西之所以是必争之地,不仅是因为这一片面积可观的土地能够带来更多的粮食,更因为只有占据河西,将边境推至黄河一线,凭借黄河天险防守,秦国才算拥有完整的关中。

否则一旦让晋国越过黄河踏入河西,那么之前所说的“秦之四塞”将全部失效,关中就会如同一个破了洞的口袋,被来自黄河对岸的晋国予取予求。

商鞅曾经将河西之地对于秦晋、秦魏双方的意义阐述得非常直白:

《史记·商君列传》:秦之与魏 , 譬如人之有腹心疾 , 非魏并秦 , 秦即并魏。………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 病则东收地。

可见河西这块地方对于秦、晋双方都是心腹之地,任何一方夺取,必将对另一方产生决定性的战略优势。

因此,河西的争夺战没有和解的可能,必须有一方先倒下。

遗憾的是,当秦国的国境线逐步东移至古洛水之时,发现河对岸的河西之地已经在晋国的控制之下。那么秦国会怎么做呢?

是硬拼,还是智取?

请看下集

历史步行街 【七雄归一】系列---01 如果觉得不错,那就关注一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